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概論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概論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概論》是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蘇)卡扎克維奇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概論
  • 作者:(蘇)卡扎克維奇等
  • 出版時間:1985年2月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296 頁 
  • 字數:235.0千字 
  • 標識號:4190.205
  • 叢書名:《當代經濟比較研究叢書》 
圖書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簡介

在發達社會主義社會中,對經濟科學的要求提高了。蘇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會的決議指出:“國家發展的現階段,對於進一步創造性地探討理論的要求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更高了……
黨和國家需要的首先是有關全面發展生產和管理生產問題的研究工作,需要有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的各種建議”。
經濟理論的任務在於研究生產關係體系及其固有的、需要在與生產力發展的相互聯繫中予以探討的經濟規律和經濟範疇。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生產勞動過程都具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涉及人和自然之間的相互影響,第二個方面涉及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
馬克思寫道:“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在這個定義中特別指出了社會生產過程的第一個方面,與第一方面相聯繫的是社會生產力概念。
“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並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社會生產的這一定義指明了第二個方面,而與第二個方面相聯繫的是生產關係概念。
馬克思說:“……財產(占有)是生產的一個條件”,並強調指出,上述這兩個定義的意思是相同的。
既然生產關係是生產力藉以發展的一種社會形式,那么,不與生產力聯繫起來,就無法研究生產關係。因此,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濟理論中,研究生產關係是著眼於同生產力的有機聯繫和相互作用,是著眼於生產關係體系同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性質適應的程度。技術和工藝作為生產力的要素,本身並不反映生產關係,也不是經濟範疇。經濟理論的研究對象是利用技術和工藝的社會方法。
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有計畫發展的,因此,從生產關係是否適應生產力的觀點來分析生產關係,其意義愈來愈大,正在不斷地增長。在經濟理論面前提出了一個要求:從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統一的角度來研究這兩者的發展方向,以便從當前這樣一個任務出發,即“把科學技術革命的成就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有機結合起來”,提出確定科學技術進步性質和方向的科學原理。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於根據統一的社會計畫對經濟的發展實行自覺的調節,社會的上層建築的諸因素對經濟的反作用也正在大大地加強,因而,經濟理論面臨的任務是要為經濟政策、原則提出科學論據。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不能僅僅局限於揭示和闡述社會主義經濟的經濟規律和經濟範疇。它應研究這些規律和範疇在實踐中的作用、實現、表現和利用的機制。通過對經濟規律和範疇的研究,可以得出科學的結論,作為制訂國家經濟政策的基礎。
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制定“不僅要解釋過去,而且要大膽觀察未來,並勇敢地從事實際活動以實現未來”。這一原理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任務不僅要闡明社會主義制度,即社會主義經濟關係體系、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律和經濟範疇以及發展趨勢,而且還要對經濟管理、對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方面的發展和完善的實際活動作出結論。
因此,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方面研究的中心問題,除了直接揭示經濟關係體系的各個方面、基本經濟規律和其他經濟規律外,還包括:社會主義經濟在有計畫發展的條件下的管理體制、對國民經濟計畫化的要求、計畫化的基本特徵、制訂計畫過程中直接指令性方法同經濟方法結合的問題,以及社會主義條件下經濟核算機制的作用問題;社會生產效率理論、效率的標準、提高效率的因素等問題;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理論及其規律性、主要比例關係;經濟運行和發展的最佳化理論問題。
由於對社會的經濟過程實行自覺的管理,由於必須制定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政策的科學原則,經濟理論在作出經濟決策時所起的作用正在日益增長。Л.И.勃列日涅夫在慶祝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五十周年的報告中說:“我們面臨的任務的性質,要求我們越來越積極地研究理論問題……在工農業方面,我們現在如果不藉助於科學的最新成就簡直寸步難行,同樣,在我們的生活中,科學的發展也是作出決定和日常實踐的必要基礎。黨一貫支持並且將來也支持以革新者的態度、列寧主義的態度來研究複雜的社會現象,支持我們的理論幹部旨在發展社會科學理論和創造性地分析現實問題的努力。”
經濟理論也同一般科學一樣,它的方法論基礎是唯物辯證法。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家認為,經濟理論是唯物辯證法在各種社會關係研究方面的運用,是對唯物辯證法的最深刻、最全面的證實。經濟理論從唯物辯證法中吸取了一系列據以研究經濟關係和範疇的最重要的方法論原則。
在談到這些原則時,應當首先指出,必須把生產關係作為一個有機的完整體系來加以分析。對於所研究的個別的關係不應該孤立地進行研究,而應該著眼於整個體系的統一及其各個環節的相互影響來加以探討。在這裡提一下馬克思的這樣一句名言是很恰當的:對經濟學家來說,必須具有整體的觀念。
經濟關係體系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影響具有隸屬關係的特徵,因此,對於整個體系以及反映社會經濟關係的經濟規律和經濟範疇,也要從這種隸屬關係出發來加以分析。這時,重要的首先是要注意“基本關係”。這種基本關係在任何社會中都是勞動力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主導方式,即生產資料所有制的主導形式。
“任何時候,我們總是要在生產條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產者的直接關係——這種關係的任何形式總是自然地同勞動方式和勞動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當中,為整個社會結構……找出……基礎”。
如果經濟關係體系包括各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那么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構成該生產方式的特徵並代表更加發達的經濟關係的那種所有制形式。只有著眼於國家所有制形式的決定作用及其所代表的經濟關係,才能正確分析社會主義的特徵、經濟運行和發展的規律性。
對社會主義制度下仍然保留著的商品關係,特別應根據國家所有制形式的決定作用來進行分析。只有採取這種方法,才能夠認清商品關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地位和作用,認清它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特點,它們同社會主義經濟的計畫性的聯繫,等等。
經濟科學中一個始初的方法論原則,是從客觀方面,即從那些最終決定人們行為的經濟關係和經濟規律方面去研究人們在經濟領域中的活動。這一原則產生於把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性質理解為客觀的關係,從而也把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理解為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這樣一種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
馬克思列寧主義科學認為,經濟規律是反映經濟生活中種種現象和過程的內容及其內在本質的規律,是反映客觀地實際存在於這些現象和過程的各個方面之間的相互聯繫的規律,是反映經濟過程所固有的矛盾和各個經濟過程的趨勢的規律;經濟規律統一地反映經濟過程的質和量這兩個方面,是衡量質和量的尺度。馬克思列寧主義科學的上述原理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依然完全有效。在經濟文獻中常常把經濟規律作廣義的理解,把許多反映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但又沒有數量這一方面的經濟範疇上升為經濟規律,因此,經濟規律的數目大概不小於三位數。當注意到這些情況時,強調一下後一條原理是有益的。在我們看來,並不是任何經濟範疇都是經濟規律。經濟規律不同於經濟範疇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經濟規律統一地反映經濟現象或經濟過程的質和量這兩個方面,而且正是在這種有機的統一之中,才符合作為質與量統一的尺度概念。
承認經濟規律的客觀性,承認經濟規律在客觀存在的生產關係基礎上起著作用,與下述原理是不矛盾的:社會發展的規律,其中包括經濟規律,同自然規律不同,它們是通過具有意志並追求一定目的的人們所從事的活動來實現的。沒有人們在經濟領域中的社會活動,就不會有經濟發展的規律。然而,目的本身及其作用的性質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經濟關係的性質和一定的經濟規律這樣一些客觀情況所制約的。正如恩格斯所寫道,“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這個差別(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之間的差別——本書作者注)對歷史研究,尤其是對個別時代和個別事變的歷史研究如何重要,它絲毫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歷史進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
列寧在闡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並在同反馬克思主義觀點的鬥爭中捍衛這一立場時,強調指示,社會運動是“服從於一定規律的自然歷史過程,這些規律不僅不以人們的意志、意識和願望為轉移,反而決定人們的意志、意識和願望”。
雖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於制訂經濟發展計畫而使主觀因素對經濟的作用急劇地增長起來,但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家在社會主義之前提出的關於社會發展的客觀性質的上述原理,也同樣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制度。
由於揭示了經濟規律的特點,便產生了經濟規律對經濟的調節作用的性質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在經濟文獻中廣泛流傳著兩種錯誤觀點,這兩種觀點直到今天還沒有完全糾正過來。一種觀點把經濟規律分為對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起調節作用的規律和不起調節作用的規律兩種。另一種觀點把每一個經濟規律僅僅同具體的經濟關係聯繫起來,而不同經濟關係體系聯繫起來,把每一個經濟規律僅僅同社會再生產過程的某個階段聯繫起來,並且把經濟規律分為生產規律、分配規律等等。這兩種觀點彼此是有聯繫的,它們既沒有科學根據,也沒有得到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已有的經驗的證實。
否認經濟規律的調節作用,就等於否認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本身。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根本原理中可以得出:凡是在某種生產方式下起作用的所有經濟規律,無論是特殊規律還是一般規律,可以組成一個統一體系,因為這些規律所反映的各種關係可以構成一個統一的經濟關係體系。作為這個體系的組成部分,每一個經濟規律對經濟都具有調節的職能。單獨一個經濟規律,儘管它主要同某種經濟關係有聯繫,但是作為統一的規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反映整個經濟關係體系,並調節整個社會再生產的過程(所謂個別領域的規律,如貨幣流通的規律、供求規律等除外)。
由於在經濟關係體系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某種生產方式所特有的基本經濟關係,因而在調節經濟的經濟規律體系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基本經濟規律。
從上述論述經濟發展客觀性質的原理中可以得出一條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說來很重要的結論:必須把現象和本質區別開來,同時又必須把它們統一起來加以分析。應當透過經濟現象來識別決定其本質的事物。例如,透過國民經濟計畫中規定的價格來識別價值規律(通過與其他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相互作用),透過利潤來識別剩餘產品,透過經濟核算的法律形式來識別它的由社會主義經濟關係所決定的客觀基礎,等等。
經濟科學揭示所觀察的經濟現象的本質,它的使命就在於此。馬克思寫道:“……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
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初期,相當大一部分經濟學家中曾經流傳著一種看法,認為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由於社會主義社會中沒有生產關係的物化,因而現象和本質、形式和內容是沒有區別的。因此,在各種社會關係表面所觀察到的東西也就是本質。這種觀點阻塞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道路,使這一理論成了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不需要的理論。隨著論述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的發展,這種糊塗觀點得到了糾正。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現象和本質、外部形式和內容也是有區別的。揭示現象的本質需要經過分析的階段,即從具體上升到抽象,然後加以綜合——在揭示出所觀察到的現象的內在內容之後,再由抽象上升到具體。
馬克思寫道:“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因此它在思維中表現為綜合的過程,表現為結果,而不是表現為起點,雖然它是實際上的起點,因而也是直觀和表現的起點。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定在思維的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
應當指出,經濟學家中間對馬克思關於方法的上述論點以及其他的論點的認識是不一致的。在一些著作中,研究經濟關係和經濟範疇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被解釋成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在另一些著作中,則被解釋成有機統一地包括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從觀念中得出的具體的東西到抽象的東西;然後再由抽象的東西上升到具體的東西——的方法。
根據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和其他著作中的一些原理,可以得出結論,也正如我們認為的,第二種解釋是正確的。根據列寧關於研究方法的原理也可以證明第二種解釋的正確性。列寧寫道:“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的途徑。”列寧指出:“當思維從具體的東西上升到抽象的東西時,它不是離開——如果它是正確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那一切科學的(正確的、鄭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他提醒大家要防止兩個極端:一是過分熱衷於具體方面,這表現為抽象分析作得不夠,而不作抽象分析就不可能對經濟過程進行深入的研究;二是熱衷於一些抽象的、脫離具體現象的呆板公式。
列寧注意到,馬克思主義中所運用的科學抽象方法不排除對本質進行抽象和認識要經過許多階段的可能性,而認為必須以此為前提。“人的思想由現象到本質,由所謂初級的本質到二級的本質,這樣不斷地加深下去,以至於無窮。”這一原理對於研究社會主義的經濟關係、規律和範疇、體系是十分重要的。
以本書中所探討的經濟計畫管理為例。計畫管理的客觀基礎與經濟管理的組織結構和方法是有區別的。計畫管理的客觀基礎同社會深厚的生產關係有著最密切的聯繫。研究經濟關係不能局限於確認把勞動力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某種方法以及同這種方法有關的計畫性關係和其他一些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研究經濟關係所採用的綜合方法包括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經濟計畫管理的全部關係和範疇的評述。勞動力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的結合方法,即生產資料公有制形式、計畫性關係等等,是社會主義經濟關係體系的本質方面,而且是高級的本質;社會主義經濟計畫管理的客觀基礎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本質方面的表現形式。但是,這種客觀基礎本身也包括本質範疇,即初級範疇。
經濟理論的使命是把高級的本質與它的表現形式(包括深厚的經濟關係藉以直接表現出來並被感知的那些形式)統一起來研究生產關係體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特別需要這樣做,因為不僅生產力,而且社會的生產關係本身都是有計畫地發展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所有制關係、整個經濟關係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如果要揭示並詳細介紹這個過程的話,它包括國民經濟計畫管理的全面完善。所以,把對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系的客觀基礎的研究列為經濟理論的中心問題是正確的。
對經濟發展規律性的研究,是建立在嚴格的事實基礎上和實踐對理論性結論進行的檢驗上面的。但是,對實踐不能作狹義的理解,不能僅僅理解為是某種一成不變的東西。進一步加速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福利的迫切需要,是實踐檢驗理論性結論和建議的注意中心,而解決上述任務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是衡量實踐根據原先作出的關於經濟發展規律性和需要的理論性結論有所完善的標準。換句話說,對以往各個時期的經濟運行說來是正確的結論,可能會不符合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新的客觀條件。因此,對原先作出的理論性結論,在新的發展階段就需要進一步探討,對其中的某些結論可能還要進行進一步說明。這就是理論檢驗實踐。
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家在用這種方法來認識理論和實踐關係方面,作出了無數榜樣,對這種方法的意義作了相應的總結。恩格斯寫道:“……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寧認為,在總結實際生活中大量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是一條創造性發展理論的途徑:“……必須弄清一個不容置辯的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因為這種理論和任何理論一樣,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東西,只能大體上概括實際生活中的複雜情況”。
在經濟理論中,對經濟發展的各個過程是既從質的方面又從量的方面來進行研究的。這是從經濟規律是經濟過程的質和量的統一這一概念得出來的。經濟理論的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原則在於,在對經濟生活中現象和過程的質和量方面統一進行分析時,必須考慮到對質的方面的分析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經濟研究中,也同其他科學一樣,量的分析的深度,多半取決於對數學成就的運用程度。保爾·拉法格在他回憶馬克思的文章中寫道:“在高等數學中,他找到最合邏輯的,同時又是形式最簡單的辯證運動。他又認為,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然而,對現代數學在經濟研究和社會主義經濟計畫化中所起的作用,存在著兩種極端的觀點。第一種觀點把經濟計算工具的作用劃給數學機構,僅僅如此而已。在我們看來,在談到對經濟過程進行質的分析和量的分析的有機結合時,應該指出,在結合質的分析進行量的分析的基礎上有可能得出新的科學結論。模擬經濟過程,可以揭示這些過程的新的規律性,這也很重要;在組織各經濟系統的管理工作時,研究自動調節的控制系統的原理,對於更好地了解經濟體系,對於分析經濟體系中現有的順向聯繫和逆向聯繫,都是很有用處的。從一些數學算法中,特別是從一些多級最佳化算法中,也可以吸取到在組織各級計畫工作和組織信息流方面對經濟很有用的思想。蘇聯戰後時期發展在經濟中運用數學方法的科學研究並不是偶然的。
第二種極端的觀點是過分誇大量的分析和數學方法在經濟中的作用。例如,機械地把某些編制數學程式的算法同制訂國民經濟計畫的算法混為一談。
沒有經濟理論,就不可能對經濟過程進行數學研究,正如沒有物理理論不可能對物理過程進行數學研究一樣。B.C.涅姆欽諾夫寫道:“在對經濟過程進行數學模型化和數學描述的過程中,永遠不能忽視引入模型的各經濟範疇的豐富涵義。不僅對社會經濟現象,而且對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現象作科學認識的過程中,質的分析比量的分析的優先地位也在於此。然而,數學方法在這方面所起的作用決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描述過程,它們對深刻認識客觀經濟規律性的過程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意義。”照我們看來,這種說法包含著一個正確的提法,因為它反映質的分析和量的分析相結合的要求,指出了現代數學機構在經濟分析中的作用。

圖書目錄

  • 《當代經濟比較研究叢書》編委會
  • 出版說明
  • 譯者的話
  • 序言
  • 第一章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關係和經濟的計畫性
  • 第二章 商品貨幣關係
  • 第三章 計畫管理的經濟方法
  • 第四章 有計畫的擴大再生產過程
  • 其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