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精神富裕論》是汪青松創作的政治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08年9月。
該書以界定精神富裕及社會主義精神富裕這兩大核心概念為切入點,提出問題;接著,從理論和實踐、歷史總結和邏輯分析等多角度論證了精神富裕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題中應有之義,確立問題;隨後,從價值分析的視角進一步闡釋精神富裕在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效用,分析問題;最後,在對當代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態勢進行剖析之後,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和推進舉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社會主義精神富裕論
- 作者:汪青松
- 首版時間:2008年9月
- 字數:189千字
- 類別:政治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共五章。第一章從界定精神富裕的內涵入手,對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構成和內涵作以說明,並闡釋其具有受動性和相對獨立性等八大特徵,隨後區分精神富裕與精神文明、中特文化、先進文化等概念的異同。第二章從社會主義思想中關於物質和精神和諧發展的論述、精神富裕與社會主義本質實現的關係、社會主義物質貧困的消除離不開精神富裕的有力支撐、精神富裕是對歷史和現實、中國和國際社會發展經驗與教訓的規律性總結、社會主義精神富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指向等方面,論證精神富裕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構成。第三章以價值的視角來論述精神富裕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積極效用和獨特價值。第四章主要是系統分析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時代態勢,在肯定積極成效的同時,也指出了社會主義精神富裕存在的偏差,並從歷史、現實和思想認識三個層面,對主要原因進行了剖析。第五章主要是解決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培育和生成,初步構建了精神富裕衡量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富裕培育原則,指出了精神富裕的生成機制,還從向與度、巨觀與微觀等角度,就社會主義精神富裕一系列具體的推進對策作以闡述。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理論認知: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基本要義 | 第一節 精神富裕的內涵 第二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內涵及其構成要素 第三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基本特徵 第四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與相關概念的異同 |
---|---|
第二章 層次定位:社會主義精神富裕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 | 第一節 社會主義思想中關於物質與精神和諧發展的論述 第二節 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精神文化底蘊 第三節 社會主義物質貧困的消除離不開精神富裕的有力支撐 第四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是對社會發展的理性反思 第五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指向 |
第三章 價值判斷: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效用闡釋 | 第一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認識與把握功能 第二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能動實踐效用 第三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凝聚整合效能 第四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對社會主義的獨特作用 第五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
第四章 現狀分析: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當下態勢透視 | 第一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取得的積極成效 第二節 當前社會主義精神富裕面臨的突出問題 第三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存在問題的原因剖析 |
第五章 對策思考: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培育和生成 | 第一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衡量指標體系的構建 第二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培育原則 第三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生成機制 第四節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培育和生成的具體措施 |
創作背景
在人類社會的低級階段,生存需要的匱乏占主導地位,人類所要滿足的最迫切的需要是生存需要,所要解決的最根本的問題是生存問題。但是,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長,精神生活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精神生活質量逐漸成為衡量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主要標誌,滿足精神需求,解決精神困惑已成為人們的迫切願望。需求是人的一種主觀狀態,是個體在生存過程中對既缺乏又渴望得到的事物的一種心理反應活動。而人們對精神需求渴望的得到和擁有,便是“精神富裕”。中國共產黨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愚昧更不是社會主義”“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等論斷,把愚昧、精神空虛在制度的層次高度上,看成是與社會主義相對立的,其實也就是從側面說明精神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內在的必然的邏輯構成。基於此,《社會主義精神富裕論》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強調,社會主義社會所追求的富裕應是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的有機統一。精神富裕關係到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及構建和諧社會的實現。精神富裕的實質,在於給社會個體提供健康成長所必需的價值理想、道德信念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在於為社會全面、和諧持續發展提供共同的精神支柱、崇高的價值指向和強有力的精神紐帶。社會主義是歷史必然性和價值指向性的統一,精神富裕是社會主義價值的集中體現。一個民族和社會,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裕,才能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該書指出,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舊社會殘留的封建主義精神文化的影響依然廣泛存在,又面臨資本主義各種思想道德的侵蝕。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推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同時,新的發展階段中所呈現出的經濟成分、經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決定了當代中國社會生活中人們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的多樣性、複雜性,甚至還會出現某些消極、渙散和混亂的現象,也給精神道德領域和社會關係帶來深刻複雜的變化。社會主義精神富裕之所以在當代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並不是某一單個原因造成的結果,而是“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的結果。它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既有思想認識方面的因素,也有實踐方面的因素。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既非生而有之,也非一成不變的。它需要人們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根據發展的社會實踐及精神本身的特點不斷地對其豐富和創新。要使社會民眾保持一種奮發有為的昂揚精神狀態,使整個社會煥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就需要人們努力推進精神富裕的培育和生成。社會主義精神富裕有自己的衡量指標體系,其培育應在遵循普適性、先進性、開放性、發展性、精神與利益相統一以及向度相結合的原則。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生成長效機制的建立,它至少應涵蓋正確的價值引導機制、完善的教育濡化機制、合理的領導管理機制和有效的宣傳鼓動機制這四大部分。在精神富裕具體的生成舉措上,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如從向和度的方面,如從不同的主體來考慮等。當然,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經濟的繁榮仍是社會主義精神富裕的最終決定性因素。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社會主義精神富裕論》 | 2008年9月 |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 978-7-5035-40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