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名含義,歷史沿革,歷史存遺,村容村貌,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東新街道下轄村,
地名含義
社壇村,隋唐時住民以種田為生,養蠶織布為輔。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村中都要設天公壇,備香楮,祭獻天公,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合境安樂、祥和昇平,故稱“社壇”。明代鹹化、弘治年間,十七、八都西湖鄉學究吳啟暉於此立館,課教四周學子,熏雅稱為“杏壇”,村中國小仍然稱為“杏壇國小”;又傳,明萬曆年間,蘇紫溪、陳紫峰、吳象坤、曾聞衷、陳春播於此築壇,以歌詠,稱“社壇”,村即以“社壇”取稱。
村中原有明代石碑"杏壇",因某些原因,現存原安海鎮政府舊址(石井書院-朱祠)。
歷史沿革
明、清屬九都。民國33年(1944年)屬康樂鄉上壇保。建國後,1956年屬東石區上壇鄉;1961年屬安海公社社壇大隊;1984年屬安海鄉;1985年改安海鎮社壇村委會。
歷史存遺
村口有傳聞“沉東京,浮福建”前通往“東京”的大橋遺蹟,1997年左右兩尊石將軍在村口大井邊(構建挖出地)被盜,2009年左右兩尊石獅子在村尾舊渠橋被盜,現存1對石水獺,一個石碑和雕刻件(埋於路基下)。
村容村貌
解放初期飄洋過海到海外尋求發展的父輩們,靠著晉江人“敢拼才會贏”的精神,滿懷著親朋好友們的期盼,用自己的辛勤勞動,贏得了眾人讚賞的表情和羨慕的眼光。他們用自己的心血打造著一個個美麗的家,準備好好地孝敬父母,照顧妻兒。那一幢幢中西融合、紅白相間的小洋房,在全是紅磚朱瓦的平房中顯得特別的優雅、美觀和突出,那紅白相間的顏色似乎在訴說著它曾經的辛勞和驕傲。村中除了那5幢中西融合的小洋房,值得一提的還有他們的7幢祖厝、3幢宗祠和杏壇宮,其中蔡氏宗祠和杏壇宮皆被福建通俗文藝研究會等列入福建省地方歷史文化古蹟。宗祠始建於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經歷120個春秋,終於經不住風雨的洗禮,於2002年進行了重建。從宗祠的“百子柱”到外牆的燈光照明處處無不體現它的獨具匠心。據族譜記載,蔡氏祖先還是宋代洛陽橋的興建人,官居刑部侍郎的一代文人——蔡襄。杏壇宮俗稱為當境宮,始建於明萬曆32年,相傳有位珠寶商人蔡燕都在杭州做生意得罪權貴,於是到城隍廟祈求平安,果真化險為夷,順利回到家鄉,為了報答神恩就在村中捐建了座城隍廟,仍舊香火鼎盛。
解放初期許多村民都到海外打拚事業,只留下老弱婦孺留在家中。親人出門在外,家中的人總希望他們能夠順順利利地賺到錢,平平安安地回家團圓。但是這種希望又無所依託,只能寄托在神明身上,所以特別信奉神明,經常都要到處燒香拜佛。於是乾脆自己動手製作香,既省錢又可以送送親朋好友,發展到後來竟也成社壇村的主要經濟項目。
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東新街道下轄村
社壇村總人口714人,共185戶,總面積1平方公里。東鄰文明路,西靠南站批發市場和東新大道,社壇路穿村而過,公路縱橫交錯,交通方便,地理環境優越。
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民眾生活已經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目前,村委會各條自然村道路暢通,電話入戶率達99%,100%民眾飲上了衛生潔淨的自來水,民眾生活正朝小康目標邁進。社會治安良好,人民民眾有一個安定團結的生活環境。
2006年至2007年初,在上級有關主管部門的重視及村委會幹部民眾的大力支持下,發動民眾,採取多渠道的方式籌集資金,積極發展交通事業,深入開展城鄉清潔工程。投資100多萬元改造和擴建了村主幹道--社壇路,將原來的泥土路改造成寬10米的柏油路,路兩側栽植了花草和樹木,並聘請專人維護路面的清潔衛生。村容村貌得到了進一步綠化、美化,整村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