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蹤鼠疫菌構建及其感染小鼠後免疫反應機制研究

《示蹤鼠疫菌構建及其感染小鼠後免疫反應機制研究》是依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由王效義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示蹤鼠疫菌構建及其感染小鼠後免疫反應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效義
  • 依託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在研究鼠疫菌致病機制的過程中,我們通過質粒消除的策略,獲得了鼠疫菌201株4個毒力質粒不同缺失組合的15種減毒鼠疫菌。為了研究鼠疫菌感染小鼠的免疫反應機制,本項目基於15種含不同質粒組合的減毒鼠疫菌、201野生株、EV76活疫苗株,構建攜帶雙色螢光蛋白的可示蹤鼠疫菌。免疫動物後分離細胞,通過共聚焦顯微鏡觀察中性粒細胞、DC細胞和巨噬細胞對不同鼠疫菌株的吞噬情況,流式細胞儀分別測定中性粒細胞、DC細胞和巨噬細胞對不同鼠疫菌吞噬能力;測定DC細胞、巨噬細胞、CD4+T和CD8+T細胞的激活情況以及CD4+T和CD8+T細胞產生細胞因子情況和不同株鼠疫菌引起中性粒細胞、DC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凋亡情況。綜合分析測定結果,分析不同毒力的鼠疫菌在體內引起免疫反應的差異,闡明鼠疫菌毒力強弱、不同質粒缺失與免疫反應的關係,揭示宿主感染鼠疫菌後免疫反應產生的機制。

結題摘要

本研究基於鼠疫菌不同質粒缺失突變株,構建了攜帶綠色螢光蛋白和生物發光質粒luxCDABE的示蹤鼠疫菌。將這些示蹤鼠疫菌感染BALB/c小鼠後,分離巨噬細胞,然後測定了誘導後巨噬細胞對不同質粒缺失突變株的吞噬能力。結果表明,各突變株對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有不同影響,而且各突變株在巨噬細胞中的繁殖能力也不相同。缺失pMT1的突變株201-pPCP1+-pCD1+-pCRY+引起顯著的IFN-γ分泌,表明pMT1質粒對IFN-γ的分泌有抑制作用。只含pCD1質粒的突變株也引起IFN-γ分泌的增加,表明這個質粒促進IFN-γ分泌。然而,同時含有pMT1和pCD1質粒的鼠疫菌不引起IFN-γ分泌的明顯增加,表明pMT1對IFN-γ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基於luxCDABE 生物發光質粒構建了Y. pestis 201, Y. pestis 201-pCD1+, Y pestis 201-pMT1+, Y. pestis 201-pPCP1+, Y. pestis 201-pCRY+, Y. pestis 201-p¯ and Y. pseudotuberculosis Pa36060生物發光克隆株,並以小鼠為原發性敗血症動物模型,通過活體成像技術測定了這些克隆株在此模型中的傳播。這些質粒缺失突變株主要定居在肝、脾。Y. pestis 201-pMT1+似乎具有較強的在肝、脾和血液中存活能力,並且其毒力也強於其它質粒缺失突變株。Y. pestis 201-pPCP1+ 似乎比其它質粒缺失突變株具有較強的定居肺臟的能力。假結核菌Pa36060 在腸和肺的定居能力最強,鼠疫菌 Y. pestis 201野生株在血液中的存活能力最強,其毒力也最強。這些結果表明質粒pMT1是與肝、脾和血液定居相關的重要毒力決定子,而pPCP1質粒似乎與肺定居相關。血液存活能力是與毒力相關的重要因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