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嵩崖尊生全書》卷七。具有軟皮收濕,殺蟲止癢之功效。主治手足生紫斑白點,枯厚破裂。臨床上常用於治療鵝掌風(手癬)。
基本介紹
- 名稱:礬湯
- 出處:《嵩崖尊生全書》卷七
- 組成:白礬、皂礬、兒茶、柏葉
- 功用:軟皮收濕,殺蟲止癢
- 主治:手足生紫斑白點,枯厚破裂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運用,使用注意,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白礬、皂礬各四兩(120g),兒茶五錢(15g),柏葉半斤(250g)。
用法用量
水煎。先用桐油搽患處,以桐油蘸紙燃著,以煙向患處熏之,方將前湯乘滾注盆內,用布蓋手入湯內熏之,勿令泄氣,候溫洗之良久。一次愈。輕者不宜,重者有效。
功用
軟皮收濕,殺蟲止癢。
主治
手足生紫斑白點,枯厚破裂。
運用
臨床上常用於治療鵝掌風(手癬)。
使用注意
忌下湯水七日。
重要文獻摘要
1、《濟陰近編》:“濕蟲陰癢。內服龍膽瀉肝湯,外以雄黃、黃柏、桃、杏仁,嫩。煎小薊、蛇床、川椒、礬湯,洗。煮豬肝四五片,乘熱入戶,蟲出。”
2、《朱丹溪醫學全書》:“有口瘡不下食,眾以狐惑治之,必死。未若以礬湯,於腳上浸半日,頓寬。以黃柏蜜炙、僵蠶灼末敷,立下乳而安。”
3、《本草通玄》:“造曲法:以半夏洗淨,去衣研細,以薑汁、礬湯,搜和作餅,楮葉包裹,待生黃衣,去葉曬乾。”
4、《本草求真》:“以礬湯或皂角汁浸三晝夜,曝用,或酒浸一宿蒸,竹刀切開,至不麻乃止;或姜渣黃泥和包,煨熟用。南星曲造曲法:以薑汁、礬湯和南星末作小餅子,安籃內,楮葉包蓋,待上黃衣,乃曬收之。”
5、《急救廣生集》:“初起便覺怕冷畏風,頭痛身熱者,此有表邪,礬湯酸澀不可服,尤大忌梅子,誤服酸斂,便難挽回。如無表邪,方可服蜒蛐、梅子,然不若一起便咽生蘿蔔汁為妙。再遇喉痹,早晚嚼生蘿蔔數片,可免此患。”
6、《東醫寶鑑》:“半夏曲痰分之病,半夏為主,然必造而為曲,又入霞天街、白芥子、薑汁、礬湯、竹瀝造曲。治痰積沉疴者,自能使腐敗隨大小使出,或做而為瘡,此半夏曲之妙也。”
7、《本草綱目圖鑑》:“風瘙疹痱……景天汁,石南汁,枳實汁,芒硝湯,礬湯,凋勻擦拭。”
8、《時病論》:“吾衢土俗,凡患四時之感冒,見有發熱嘔吐等證,開口便雲齷齪,動手便是刮揪。揪之刮之,未嘗不善,但其邪在肌肉者頃刻而松,在經絡者,非藥不愈。最可惡者,先服礬湯一碗,以為治齷齪之需。”
9、《本草綱目圖文雙色版》:“痔泥土出水。用蜣、螂—個陰乾,加沖片少許,研為細末,搓紙捻酶末塞入孔內,漸漸生肉,藥自退出,即愈。叉方:用蜣螂焙乾,研為末,先以礬湯洗過,再加藥末敷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