磩,拼音qì zhú ,注音ㄑ一ˋ ㄓㄨˊ ,部首石部,部外筆畫11畫,總筆畫16畫,五筆86DDHT,五筆98DDHI,倉頡MRIHF,鄭碼GHAK,四角13650,結構左右,統一碼78E9,筆順一ノ丨フ一一ノ丨一一丨ノ丶フノ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磩
- 拼音:qì ,zhú
- 部首:石部
- 筆順:一ノ丨フ一一ノ丨一一丨ノ丶フノ丶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磩qì(ㄑ一ˋ)
1、像玉的石:“碝磩彩致,琳珉青熒。”
2、古通“砌”,台階:“磩階用石,冪窗用紙。”
其他字義
磩zhú(ㄓㄨˊ)
1、柱下面的石墩。
UNICODE
磩字UNICODE編碼U+78E9,10進制: 30953,UTF-32: 000078E9,UTF-8: E7 A3 A9。
磩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磩【午集下】【石部】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11畫
康熙字典 磩
《廣韻》《集韻》𠀤倉歷切,音戚。碝磩,石次玉。《班固·西都賦》碝磩彩致。
又《集韻》側六切,音𡎺。礎謂之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