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鏡篇

《磨鏡篇》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中詩人把自己比作暫時蒙塵的寶鏡,堅信有朝一日會重放光輝,充分表現了一個政治革新者雖遭貶逐仍然頑強不屈的鬥爭精神。此詩托物見志、用筆深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磨鏡篇
  • 作者:劉禹錫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磨鏡篇
流塵翳明鏡,歲久看如漆。
門前負局生,煉阿膠為我一磨拂。
萍開綠池滿,暈盡金波溢。
白日照空心,圓光走幽室。
山神妖氣沮,野魅真形出。
卻思未磨時,瓦礫來唐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磨:通“摩”。唐代用的鏡子是用銅鑄造、磨製的。
2.翳(yì):遮蔽。
3.負局生:古代傳說有神仙名負局,隱藏在銅鏡中,因此把專門摩鏡的人叫負局生,也叫負局人。
4.暈:光影色澤模糊。金波:指月光。
5.空心:指鏡心。
6.沮:沮喪。
7.野:山野怪物。
8.礫:碎石。唐突:冒犯,凌辱。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飛揚的塵埃遮蔽了明鏡,時間久了看上去就像塗了黑漆一樣。
門前來了一位磨鏡師,給我將鏡磨拂一新。
磨過的鏡像撥開浮萍露出滿池碧水,又像月暈退盡泛溢出金波。
太陽照在明亮的鏡心後,一束強光就反射進了暗室。
山神妖氣因之沮喪,野魅也現出了原形。
回想到它在未磨的時候,連瓦片石塊都任意凌辱它。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永貞革新失敗後,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後改授朗州司馬,這對“少年負志氣”“有宰相才”的劉禹錫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三十四歲,正是在政治舞台上大有作為的好時候,卻橫遭挫折。激於憤慨,詩人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分為三層。開頭兩句是第一層,以明鏡蒙塵為喻,概括了詩人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貶邊荒的經歷,統領著全詩。“明鏡”是詩人之自謂,“流塵”是政治灰塵,是詩人的政敵塗抹在他身上的種種政治污垢。明鏡被流塵掩蓋,失去光澤,鏡面如漆。這正是詩人因為參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而遭到攻擊,改革失敗而被一貶再貶,逢恩不原這些事實的形象概括。
中間八句是第二層。這層描寫了明鏡再被磨拂,重放光明, 其中寄託著詩人的政治理想、遠大抱負。這層伊始,用“門前負局生,為我一磨拂”而承其前,把流塵所翳之鏡和再度磨拂之鏡緊緊連在一起,由第一層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二層,使之銜接得渾謎夜腳然天成。接著,用“萍開綠池滿,暈盡金波溢”兩句,描繪了重新被磨拂的明鏡的光輝形象。這兩句“引類譬喻”,把明鏡去掉流塵比作綠池萍開,比作明月暈盡,使人在滿泛綠猗的池水裡,在四溢金波的月光中,真切地看到了詩人所吟詠的明鏡的光輝。這面明鏡在陽光的照射之下,反映出強烈的、可以照亮黑暗角落的光芒。明鏡寶心再起,威力無窮,山神野魅在其照耀之下原形畢露。寶鏡的形象即是詩人的自我寫照。他憧憬著再度被重用,重新開拓出大好的政治局面,實現他革新政治的理想。他在朗州時,始終堅持對理想的追求,時刻準備施展他的抱負。
最後兩句是第三層。這層把“明鏡”擬人化,寫它“卻思未磨時,瓦礫來唐突”的情景,極端地蔑視朵船遙晚瓦礫,辛辣地嘲諷了瓦礫。在蔑視和湖諷之中,滿含著詩人對其政敵的憤恨和嘲笑。詩人在這裡是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這兩句詩使人強烈地感到詩人有著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頑強精神。
這個層次與第一個層次遙相呼應。全詩以“流塵翳明鏡”始,以明銷卻思“瓦礫來唐突”止,首尾環銜,渾然一體。
該詩把詩人自身遭受貶謫比作寶鏡蒙塵,在寶鏡重被磨拂,再放光明的景象中寄託著詩人的政治理想,表現了詩人敢於鬥爭的頑強精神。全詩設喻精巧,語言流暢,十分真切地塑造了詩人鬥士的形象。正如詩中所描述的,“流塵翳明鏡,歲久殃拜危遷看如漆”。但詩人並沒有喪失鬥爭的勇氣,他堅信自己的政治主張沒有錯誤,他堅信自己這面“污鏡”煮榜經過苦難的磨礪終會重放光輝。詩中鋪陳筆墨,極力渲染寶鏡磨拭一新後的景象,這是詩人對自己美好未來的構想,同時也是渴望,表現出他作為一位雖遭到貶謫的政治革新者永不妥協的鬥爭精神。

名家點評

南宋詩論家、詞人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二十》:君子為小人誣衊沮抑,則其詩怨,故寓之於物以舒其憤。小人既敗,君子得志之秋元盼立,則其詩昌,故寓之物以快其志。如劉禹錫《摩鏡篇》所謂“萍開綠池滿,暈盡金波溢。白日照空心,圓光走幽室。山神妖氣沮,野魅真形出”是也。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年),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市)。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遙燥戀。和柳宗元交誼甚深,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多所唱和,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有《劉夢得文集》。
最後兩句是第三層。這層把“明鏡”擬人化,寫它“卻思未磨時,瓦礫來唐突”的情景,極端地蔑視瓦礫,辛辣地嘲諷了瓦礫。在蔑視和湖諷之中,滿含著詩人對其政敵的憤恨和嘲笑。詩人在這裡是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這兩句詩使人強烈地感到詩人有著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頑強精神。
這個層次與第一個層次遙相呼應。全詩以“流塵翳明鏡”始,以明銷卻思“瓦礫來唐突”止,首尾環銜,渾然一體。
該詩把詩人自身遭受貶謫比作寶鏡蒙塵,在寶鏡重被磨拂,再放光明的景象中寄託著詩人的政治理想,表現了詩人敢於鬥爭的頑強精神。全詩設喻精巧,語言流暢,十分真切地塑造了詩人鬥士的形象。正如詩中所描述的,“流塵翳明鏡,歲久看如漆”。但詩人並沒有喪失鬥爭的勇氣,他堅信自己的政治主張沒有錯誤,他堅信自己這面“污鏡”經過苦難的磨礪終會重放光輝。詩中鋪陳筆墨,極力渲染寶鏡磨拭一新後的景象,這是詩人對自己美好未來的構想,同時也是渴望,表現出他作為一位雖遭到貶謫的政治革新者永不妥協的鬥爭精神。

名家點評

南宋詩論家、詞人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二十》:君子為小人誣衊沮抑,則其詩怨,故寓之於物以舒其憤。小人既敗,君子得志之秋,則其詩昌,故寓之物以快其志。如劉禹錫《摩鏡篇》所謂“萍開綠池滿,暈盡金波溢。白日照空心,圓光走幽室。山神妖氣沮,野魅真形出”是也。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年),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市)。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和柳宗元交誼甚深,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多所唱和,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有《劉夢得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