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陶器燒制技藝

磁灶陶器燒制技藝

磁灶陶器燒制技藝,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磁灶鎮傳統技藝,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磁灶陶器燒制技藝分布於晉江市西北部磁灶,其有“中國陶瓷重鎮”的稱譽,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磁灶陶器燒制技藝可追溯至西晉武帝泰始元年,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其製作的陶器曾經遠銷海外。主要陶品有急燒壺(即藥壺)、燉鍋、缸瓮、皇金。其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主要有割線( 小件陶坯)、拉坯(科缽類,缸瓮類、大缸)、晟磁、上釉水、燒制等工序。

2016年,磁灶陶器燒制技藝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Ⅷ-1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磁灶陶器燒制技藝
  • 批准時間:2016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保護單位:晉江市磁灶鎮嶺畔村民委員會
  • 項目編號:Ⅷ-19
  • 申報地區:泉州市晉江市磁灶鎮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工具材料,主要工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泉州市晉江市磁灶鎮,其境內丘陵起伏蘊含豐富的的高嶺土資源,梅溪穿流而過,制陶歷史可追溯至西晉武帝泰始元年,據《西山雜誌》記載:“西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便由江南人業於陶。至南朝隋唐以後施加工藝,釉彩青綠、青瓷各色。宋元明原陶,故磁灶是陶瓷而得名。”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磁灶陶器燒制技藝的作坊主要分布於梅溪兩岸,小船可由梅溪,載運瓷器到泉州港,再裝船外銷,據乾隆版《晉江縣誌》載:“瓷器產瓷灶鄉,燒大小缽子、缸、瓮之屬,甚饒足,並過洋。”在泉州港挖掘出的宋代海船上,就有千餘磁灶陶瓷的碎片,歐亞50多個博物館和考古遺址,磁灶古陶瓷更是數以萬計。泉州古代外銷陶瓷博物館就設於磁灶,全國文保單位金交椅山古窯址是“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考察點。 

工藝特徵

磁灶傳統手工製作的陶品屬陶瓷沙器,主要陶器有碟、盞、盤、瓶、罐、壺、瓮等。釉色有青、綠、黃、黑、醬、橙等。裝飾手法有印花、貼花、刻花、畫花、堆花、捏花等。裝飾花紋有纏枝、牡丹、蓮瓣,有龍、虎、鳳凰、麒麟、孔雀等飛禽,以及魚、蝦、龜、蛙等水族雕塑和彩繪。種類繁多,形態各異。 

工藝流程

工具材料

磁灶陶品的原材料黏土(俗稱“海土”),是早期地下沉積的矽酸泥土,黏性高,適用於手工製作,能製作出很薄的陶坯,厚度比一般陶器薄出許多,傳熱也快。
磁灶陶器燒制技藝第廿三世傳承人吳松森表示,製作陶坯的工具有“磁車”“線割”瓷片“大刺”“共刺”;另有晟磁用的“內粒”“把扳手”等。

主要工序

磁灶陶器燒制技藝一般需經過拉坯、上釉、晾曬、裝窯、燒制、出窯等工序,其中拉坯工藝要求高,講究手藝。
拉坯:根據預製陶品的規格,手感確定陶土大小,將其揉成錐形,底部粘上糠灰,置於磁車,用腳由慢到快鉤轉磁車,利用磁車自重加速旋轉的慣性為動力,經過“擴容”“生”“拉生”“行大刺”等工序,把陶土由內向外擴、拉至所需的規格,其間需不斷往陶土上添水,形成所需的陶坯後,用線割離底部或用“共刺”刮掉底部多餘的陶土,雙手合攏抱離車盤,放於木枋上晾乾。
上釉:陶坯晾至半乾時,需再經過修整、印花、紋龍等,待完全晾乾後上釉水。坯體淋上釉水,需一個套一個晾曬,待乾透後即可分開裝窯燒制。磁灶陶瓷所用釉水有鉛釉、礦石釉、草灰釉及烏釉等,其中以草灰釉因價格便宜且取材簡單可自制較為普遍。
裝窯:根據倉窯的容量、陶品的大小進行裝窯,每件坯體需用“白赤土”泥塊分段隔開,以防高溫煅燒時釉水流動黏在一起。倉窯裝滿後,封上窯門,即可開始燒制。
­燒制:燒窯的燃料一般為松尾樹,先燒灶頭,連續燃燒加溫十幾個小時達到一定溫度後,再一倉一倉向高處接續燃燒。窯爐的燒成溫度需由燒窯經驗豐富的“看火師傅”用肉眼觀測窯內的火度,根據窯內溫度,在加料孔添加或停止加燃料,以達到窯內溫度均勻,一般燒成溫度在1100℃左右。
出窯:整條窯爐燒成後需冷卻一段時間方可出窯,以出窯師傅認為可以進出窯爐為限,一般為5—7天,不能急於出窯,因為窯門一開溫度急降,可能出現炸坯、暗炸裂等廢品。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磁灶陶器燒制技藝充分展示了勞動人民的文化創造力,具有多方價值:作為傳統日用品陶器的製作工藝,見證了曾經的世界貿易大港泉州港的發展,為研究中國“絲綢之路”文化傳播和價值提供了重要的現實依據,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從製作生活必需陶器,到製作鑑賞性的陶品,已逐漸演變為一種高雅的藝術,具有藝術價值;陶藝已從陶品的成品需求慢慢轉化為體驗陶藝過程的享受需求,具有市場個性化和體驗需求的經濟價值、回歸自然和休閒娛樂需求的生活價值。

傳承狀況

磁灶陶器燒制技藝曾經見證了世界貿易大港泉州港的鼎盛發展,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工藝做出的陶品利潤低、收益少,市場逐漸沒落。改革開放後,曾經技藝精湛的手工藝者奔赴各地創業,只余老一輩在堅守這一傳統技藝,年輕一輩又對手工制陶的艱辛望而卻步,技藝出眾者甚少,手工陶藝遭遇發展瓶頸,其原有的歷史面貌和寶貴內涵在不斷丟失,亟需保護。

傳承人物

磁灶陶器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物有:吳清江、吳友生。

保護措施

晉江市磁灶鎮嶺畔村民委員會成立保護小組,積極籌集資金、修繕古窯、保護制陶工具、鼓勵傳承人繼續製作;制定了傳統制陶文化挖掘提升計畫,建成陶瓷博物館、傳統陶藝體驗基地。積極推進傳統陶藝進校園,利用陶瓷博物館、陶藝體驗基地開設陶藝興趣班,邀請傳承人每周定期開課教授陶藝、講解制陶知識,開展學生陶藝作品交流活動。同時,積極推動該非遺項目走出去,策劃生成磁灶傳統手工制陶技藝展示體驗項目,接受各單位、社會各界的參觀、體驗,就2015年一年,接待參觀、體驗達3000多人次。
2016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同時公布晉江市磁灶鎮嶺畔村民委員會為“磁灶陶器燒制技藝”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7年6月11日,以“磁灶陶瓷 海絲印跡”為主題的晉江磁灶傳統陶瓷民間收藏展正式開展,吸引不少厝邊前來參觀。此次展覽共展出民間藏品100多件,陶瓷器品類數十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