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地殼結構或進行礦產勘探中,經常需要對地層做分層分析研究,通常以“時代”為單元,稱下部地層為上部地層的基底。如果下部地層為變質岩或火成岩,其磁化率遠遠大於上部沉積岩地層,就稱下部地層為磁性基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磁性基底
- 外文名:magnetic basement
- 學科:地球物理勘探
- 特點:下部地層磁化率大於上部地層
釋義,磁性基底深度計算方法,中國陸域磁性基底起伏特徵,東海磁性基底特徵,
釋義
在研究地殼結構或進行礦產勘探中,經常需要對地層做分層分析研究,通常以“時代”為單元,稱下部地層為上部地層的基底。如果下部地層為變質岩或火成岩,其磁化率遠遠大於上部沉積岩地層,就稱下部地層為磁性基底。
磁性基底深度計算方法
磁性體深度計算實質上是根據磁異常形態反演計算出引起磁異常的磁性體頂面埋深的一種定量解釋方法。磁性體深度計算方法較多,從方式上可簡單分為人工計算和計算機自動反演兩種。由於地質情況的複雜性和反演解釋的多解性,使得每一種計算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綜合使用多種方法對各類異常進行分別處理,就可以有效地彌補方法中的不足。此次在我國陸域範圍內開展深度計算,主要在剖面上使用了切線法和V.外奎爾法進行計算,同時還使用了ΔT水平微商法、四點法、三度體經驗公式和歐拉反褶積計算法等。
需要說明的是,在計算磁性基底深度時,由於各構造區地質條件複雜,引起的磁異常多種多樣,既有基底產生的寬緩區域異常、又有沉積構造和岩漿岩產生的局部異常、還有地表建築物等引起的干擾異常,這些異常往往相互疊加干擾,要準確計算出磁性基底異常的深度值難度較大,必須結合其他資料和解釋人員的實踐經驗。例如,在區域異常特徵明顯的前提下,消除干擾後就可以用來計算磁性體的深度;又如,在火山岩出露區往往引起雜亂變化的磁異常,這類異常強度比較大,它對區域性磁異常干擾嚴重,消除較難,這時主要依據火山岩磁異常形態、規模選擇不同的濾波參數進行低通濾波處理,之後再利用該磁異常進行磁性體深度計算;再如,在橫跨兩個構造單元的邊界,磁異常往往一翼陡一翼緩,這時陡翼一側的磁異常往往是基底隆起(或侵入岩)的反映,而緩翼一側的磁異常往往是基底坳陷的反映,這類異常一般分兩支分別進行計算;另外,若磁異常一翼疊加干擾嚴重,另一翼相對較弱,則採用V.外奎爾法對形態較好的一翼進行計算。總之,中國陸域內磁異常形態多種多樣,根據磁異常的不同形態,在磁性體深度計算中選取不同的干擾消除方法進行處理後,再利用有關方法進行磁性體深度計算。
中國陸域磁性基底起伏特徵
從區域地質資料可知,我國既有前寒武紀變質基底和岩漿岩裸露區,又有古生界出露區,還有中新生界發育的盆地區,各構造區基底起伏變化特徵是不同的,其總體特徵為在盆地區和坳陷區磁性基底的埋藏較深(3~21km),在隆起區磁性基底埋藏較淺(0.5~2km)。
(1)準噶爾地區:基底總體結構呈北西向,起伏變化較大。在準噶爾盆地存在有前寒武紀強磁性剛性地塊,其結晶程度高,穩定性好。在阿爾泰山和東、西準噶爾地區構成磁性基底的前寒武紀變質岩系和中酸性侵入岩已出露地表或埋深較淺,被0.5km等深度線圈出而構成基底隆起帶。在準噶爾盆地基底埋深最大,大多為5~15km,三塘湖盆地基底埋深為3~7km,屬於基底坳陷區。發育在準噶爾盆地周緣的坳陷地區,基底埋深相對較淺,為2~5km。
(2)天山地區:基底總體結構呈北西向,起伏變化較大。在伊寧盆地和吐哈盆地存在有前寒武紀強磁性剛性地塊,其結晶程度高,穩定性好。構成磁性基底的前寒武紀變質岩系和中酸性侵入岩已出露地表或埋深較淺,被0.5km等深度線圈出而構成基底隆起帶。在吐哈盆地、伊寧盆地基底埋深最大,多為3~9km,屬於基底坳陷區。沿天山南麓的黑英山、焉耆一帶為基底坳陷地區,基底埋深相對較淺,為2~5km。
(3)北山—狼山地區:前寒武紀基底結構比較複雜,在西部的敦煌地區呈北東向條帶,在北山地區呈近東西向條帶,在額濟納旗—狼山地區呈北東向條帶。該區基底起伏變化大,在狼山、巴音毛道、龍首山、北山等地區元古代變質岩系和花崗岩大面積出露,構成基底隆起,被0.5km等深線圈出。基底坳陷集中分布在敦煌盆地和銀額盆地。敦煌盆地坳陷區的基底埋深多為2~5km,最深可達7km;銀額盆地坳陷區的基底埋深為2~5km。另外,分布在北山、龍首山和狼山地區的一些坳陷,如星星峽、中口子—黑帳房、花海子和呼德呼都格坳陷,不但範圍小,而且都屬於較淺的坳陷,基底埋深為2~3km。
(4)大興安嶺—吉黑地區:元古界基底結構比較複雜,似有北東向與近南北向條帶相互穿插的特點,並被北西向構造切穿。在磁性基底深度圖上,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及張廣才嶺地區元古界變質岩系和中酸性岩體因大面積出露或淺埋,被0.5km等深線圈出。沿海拉爾盆地向北到漠河一帶、松遼盆地、三江盆地、二連盆地為基底坳陷區,基底埋深大都為3~9km,主要被中新生界和古生界充填,並構成沉積蓋層。
(5)塔里木地區:基底由前震旦紀變質岩構成,結構較複雜,北部呈近東西向展布的條帶狀,而南部是北東向的條塊狀,二者交切線在北緯40°一帶,沿盆地邊界圈出3km等深度線。基底埋深多數在7~18km,在北緯40°帶以北一線最深,可達21km;西南部發育兩個深坳陷,深度可達9~18km,在兩坳陷之間有一個基底隆起,其上有7~9km厚的沉積蓋層,這個基底隆起已被塔參1井證實,是由寒武紀花崗岩構成。
東海磁性基底特徵
(1)東海磁性基底深度在4~12km之間變化,在各個地區磁性基底深度變化不一;
(2)在陸架盆地西側的長江口區和浙閩沿海區磁性基底深度為5~11km,長江口區的磁性基底深度小,在5~8km之間變化,自北向南,磁性基底深度逐漸增加,極大值出現在長江口處;浙閩沿海區的磁性基底在6~11km之間變化,自北向南,磁性基底深度逐漸減小,此區極大值出現在北部;
(3)東海陸架盆地區磁性基底深度為4~11km,是整個東海研究區變化幅值最大的區域,自西向東,分別為凹陷區、凸起區和凹陷區,磁性基底深度由大變小,再增大,東海陸架盆地的凹陷區,磁性基底深度為8~10km左右,如西湖凹陷、長江凹陷等,在東海陸架盆地的凸起區,磁性基底深度為4~7km左右,如中部低凸起;
(4)東海陸坡地區磁性基底深度為5~11km,呈北東-北北東方向展布,從陸架盆地凹陷變為陸坡抬起區,磁性基底深度也由小增大;
(5)沖繩海槽盆地磁性基底深度為6~12km,磁性基底深度中部地區大,向兩端逐漸減小,沖繩海槽的磁性基底極小值出現在海槽南部靠近台灣島地區,同時,在海槽中部及北部地區也出現兩個磁性基底極小值圈閉;
(6)琉球群島區磁性基底深度為7~12km,琉球群島南部地區磁性基底深度小,自南向北,磁性基底深度逐漸增大,至中部地區磁性基底深度達到極大12km,由中部向北部,再次減小,出現極小值7km;
(7)琉球海溝區磁性基底深度為7.5~11km左右,磁性基底深度自西向東逐漸增大,琉球海溝西部地區磁性基底變化幅值小,極大值出現在東北部;
(8)台灣島地區磁性基底深度為7~8km,整個台灣島磁性基底深度變化幅值小,台灣島自南向北,磁性基底深度逐漸增加,磁性基底深度極大值出現在台灣島西南部地區,磁性基底深度中心連線方向為NE、NEE向;
(9)菲律賓海盆地區,磁性基底深度僅7.5~9km左右,磁性基底深度幅值變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