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白地黑花等瓷器的燒制工藝與呈色機制

磁州窯白地黑花等瓷器的燒制工藝與呈色機制

《磁州窯白地黑花等瓷器的燒制工藝與呈色機制》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大學,由王昌燧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磁州窯白地黑花等瓷器的燒制工藝與呈色機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昌燧
  •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中國古代瓷器是華夏文化之精髓(李政道語),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最重要、最有影響的貢獻之一。磁州窯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窯場,它創燒的紅、綠彩瓷,奠定了後世低溫彩瓷的發展基礎;其獨樹一幟的白地黑花瓷器,為元明清青花瓷、釉里紅等釉下彩瓷提供了技術保障,其融繪畫與陶瓷工藝為一體,又開闢了陶瓷藝術的新天地。近年曹村窯(屬磁州窯)北齊時代白瓷的發現,似可將磁州窯的創燒年代大幅提前,為我國早期白瓷的探索,提供了新的重要視角。.儘管磁州窯在我國古陶瓷發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然而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本課題擬選擇足量的磁州窯、長沙窯、介休窯白地黑花殘片,開展系統的研究,探索磁州窯自身以及上述三窯之間的承繼關係。與此同時,探索磁州窯白地黑花和紅綠彩瓷器的燒制工藝與呈色機制。磁州窯雖為民窯,但它幾乎集了我國古瓷器工藝和藝術之大成,顯然,捋清磁州窯的燒制工藝和藝術成就,可望更深刻地理解後世中國古瓷器的輝煌成就

結題摘要

中國古代瓷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最重要、最有影響的貢獻之一。作為我國北方最大的窯場 ─ 磁州窯,它創燒的紅、綠彩瓷,奠定了後世低溫彩瓷的工藝基礎;其獨樹一幟的白地黑花瓷器,為元明清青花瓷、釉里紅等釉下彩瓷提供了技術保障,而其融繪畫與陶瓷工藝為一體,又開闢了陶瓷藝術的新天地。這就是說,系統探討磁州窯瓷器的燒制工藝,可望較為全面地揭示中國古代瓷器的技術成就。經過4年多的深入分析,業已取得如下重要成果:1. 礬紅顏料製備的模擬實驗表明,綠礬(FeSO4)和赭石(Fe2O3)等礦物原料燒制的氧化鐵紅色顏料,它們的TEM表徵結果有顯著差異:前者呈片狀,多晶結構;後者呈球狀,有明顯頸縮(necking)現象,斜方結構(α- Fe2O3)。2. 採用SEM和光學顯微鏡,經系統分析臨水窯不同時期的白底黑花殘片,發現直至元代,仍有相當比例的黑彩著色層位於釉層下部。3. 採用多種測試方法,證實臨水窯出土紅綠彩瓷的黑色輪廓系高溫彩,從而表明這類瓷器實際上是‘鬥彩’的雛形。4. 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螢光光譜(SRXRF)、X射線吸收近邊結構(XANES)技術,測試分析不同呈色的白底黑花樣品,結果顯示,不同呈色樣品鐵元素的近邊吸收結構無明顯差異。其不同呈色主要取決於鐵含量。5. 採用多種無損方法,分析了若干明宣德景德鎮官窯祭紅瓷器殘片。顯微觀察表明,不同呈色區域表層都有相似的透明釉,其呈色差異取決於紅色顏料層內Cu的賦存狀態。6. 重新建立了古代瓷器的定義,根據新的定義,我國的青瓷起源至少不晚於夏代。7. 論證了影青瓷的起源與北方白瓷密切相關。所有這些研究成果,不僅較為全面地揭示了磁州窯的工藝特徵和水平,還將我國青瓷的起源時間大幅提前。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