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基垛位於鹽城西鄉,水鄉建湖,是以神話傳說命名的村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碾基垛
- 所屬地區:鹽城西鄉
相傳洪武趕散年間,張姓祖先從蘇州遷徙來到當時一望無垠,蘆葦茂密的水鄉盪區。張姓先祖為了生存,在這裡治水棲息,撈土作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
碾基垛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若干年前,距碾基垛西一公里處,就是現在的西塘河中心,居住著虞姓人家,虞家出了個天官。虞天官有糧田上百頃,為加工糧食,虞天官就在離他家東一公里多的自家田地里辦起碾子坊,為十里八鄉的百姓加工糧食,當時的東夏莊、樓夏莊、單家社、大崔莊的鄉民紛紛用船運稻穀、麥子前來加工。相傳碾子坊有幾十間房屋,生意特別紅火興旺。為使碾子坊有個名字,天官就以碾子為基礎,加之碾子是人們依賴維繫生命的糧食加工器具,碾子坊占地不大,就叫它為垛,取名為碾基垛。後來因為地陷,虞天官居住的地方全都埋進了土裡,形成一個大深坑。塘河水流經虞天官居住地陷下去的地方,所以人們都說虞天官居住地在塘河心裡。從此,碾基垛名字世代相傳至今。
碾基垛還有一個神話故事。據莊上老人講,莊上歷史以來一直有個金榔頭在敲。金榔頭敲的地方是從張官銀家的西山頭到小溝頭頂子,約十來丈長,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就聽到金榔頭一路敲的聲音。
碾基垛也曾出過多位名人志士。清朝末期,碾基垛張姓家族就出了一位名叫張翰黎的知縣,在碾基垛,有多達十多家的碾米作坊,這一生意傳承多少代人誰也說不清,這大概與碾基垛傳說有關。除此之外,還有豆腐坊、磨坊、鐵匠店、皮匠店、石匠店、熟食店等一些傳統行業,一直傳承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碾基垛四面環水,臨河而立的民居各顯特色,小橋、流水、人家,映襯著古老村莊的一片春色。碾基垛的人們與盪為伴一直到七十年代,直到政府號召改盪為田,那時周圍蘆盪漸漸減少,先是改盪為漚田,長一季水稻,後又全面回旱,稻麥兩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