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1940:綏西抗戰往事》是一部謳歌西北人民以鮮血和生命奮力抗擊敵寇入侵從而粉碎了日本軍隊妄圖征服中國西北腹地圖謀的“抗戰小說”。小說以1940年2月1日綏西草原上的烏不浪口戰役為始,以同年舊曆四月二十八日的恩格貝戰役為終,細緻而生動地描繪了國民革命軍中一支駐紮於寧夏省的團級建制的部隊訓練、休整、行軍、打仗,直至全軍覆沒於遠離家鄉兩千里外的恩格貝台地的全過程。
基本介紹
- 書名:碧血1940:綏西抗戰往事
- 作者:馬濯華
-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5月1日
- 頁數:484 頁
- 定價:36 元
- 開本:32 開
- ISBN:722703805X, 9787227038054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碧血1940:綏西抗戰往事》是一部以“西軍”(寧夏軍隊)抗日為主要書寫內容的文學作品,不僅以比較嚴謹的史筆,披露了抗日戰爭時期,西北著名軍事將領馬鴻賓所統率的國民革命軍八十一軍三十五師之一部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南部庫布其沙漠中的恩格貝台地,與數倍於自己的日偽軍殊死搏鬥的史實,更為重要的是,它以異常生動的筆墨多角度地描畫了六十多年前西北各族人民不畏強敵,誓死抵禦外侮的歷史畫卷。這是一曲歲月深處的民族悲歌,也是一曲令人感奮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頌歌。
圖書目錄
自序
西北悲歌歌一曲 狂飆為我從天降
人物表
第一回 人性滅絕日本法西斯施放毒氣
白刃向敵寧夏駐防軍血戰綏西
第二回 日本兵擄掠青年婦女血洗王家寨
女醫官初見久慕英雄暗戀白武耕
第三回 獨臂寇揮寫血書為天皇再戰
嗩吶王城門賣藝喇叭聲激昂
第四回 劉子斌話語鏗鏘激勵部隊士氣
李九松啟發戰友暗作革命宣傳
第五回 金虎彪違軍紀身陷敵占五原地
馬鴻賓恤部下心贊青梅竹馬緣
第六回 為他人買嫁衣周嫣紅憂做嫁娶夢
日飛機逞兇惡丁巧巧血浸喜花車
第七回 偽警備司令驚訝他鄉逢故友
原紅馬隊長敘說緝毒救紅顏
第八回 婚禮連葬禮為苦續鴛鴦驚夢
同窗又同鄉卻斷難兵戈不興
第九回 尤素福探禁閉說出斷腸事
白武耕嚴賞罰鐵面監棍刑
第十回 感知遇金虎彪赧效桃園義
借說詩周嫣紅欲慰悲憤心
第十一回 川板英夫積仇變態酗酒施虐
風塵歌女見義勇為捨命搏敵
第十二回 張栓栓臨危相救制住凶寇
野田酋曲意擁兵收買人心
第十三回 晉中佐獲勳章賊川板赴草原作盜
守諾言訪青樓楊雲齋為歌女贖身
第十四回光天化日大掌柜慘遭分屍之禍
雨夜蒼茫巴特爾連斃日本哨兵
第十五回 東花園裡暗接頭特派員傳達命令
關帝廟中立盟誓眾軍官義結金蘭
第十六回 天露興說調包貧寒子冒名頂替
清真寺做禮拜尤素福嚮往麥加
第十七回 參謀長帶頭抵制獎金大煙土
小副官秘寫傳單揭露寧夏王
第十八回 李九松城隍廟槍戰偵緝隊
劉子斌月黑夜被捕永寧營
第十九回 傻公雞用計作敲山震虎
小諸葛熬刑遭刺骨懸樑
第二十回 馬鴻逵心生惱羞怒下達密殺令
白武耕冒死劫法場只為戰友情
第二十一回 負荊請罪違軍令者為部下辯護
登門要人談共產黨卻話不投機
第二十二回 愛惜棟樑馬鴻賓立下軍令狀
黃水涌浪綏西漢溯河做縴夫
第二十三回 鬼使神差巴特爾打死野狼
浴風沐雨周嫣紅訓練軍鴿
第二十四回 炫耀槍法調包人竟被長官識破
閨閣雙願周嫣紅初露兒女真情
第二十五回 寧夏城覓情人馬蘭草棲身大茶館
夜深沉噩夢醒俠義女槍擊行暴人
第二十六回 喬裝苦尋馬蘭草與金虎彪失之交臂
黃河之畔巴特爾拽馬韁繩乞求參軍
第二十七回 阿拉善草原日本軍諜施誘計
定遠營小城中國男兒露崢嶸
第二十八回 那達慕賽會巴特爾力摔柔道手
親王府酒宴劉子斌佯醉嚇土岩
第二十九回 慎鏖兵熱血當珍重參謀長抗命
送出征百姓勞軍人老教長壯行
第三十回赴戎機女醫官請纓道出兒女事
聽曲衷馬軍長嘆許軍旅會英雄
第三十一回 劉子斌給悔過逃兵出錢買戰馬
馬蘭草因尋親失望離開天露興
第三十二回 恩格貝綠洲遭遇日寇
庫布其沙漠暗藏兵機
第三十三回 周嫣紅拒絕服從隱蔽令
金虎彪決意死戰散銀元
第三十四回 眾將士浴血火而戰死傷過半
有情人道此生遺憾灑淚訣別
第三十五回 白武耕彌留之際重託殺敵任
劉子斌臨危受命接掌指揮權
第三十六回 酋大佐夢想獲得強敵歸順
我虎將率隊接線不減軍威
第三十七回 劉子斌就懇談計秉正氣相斥
馬鴻逵假作懲貪實中飽私囊
第三十八回 周嫣紅提三問難倒野田花部
金虎彪顯神力再劈川板英夫
第三十九回 膽有餘威決死士見作倀人仍要搏命
殺身遺恨劉子斌與周嫣紐慷慨殉國
第四十回 納三娃吼罷花兒與群敵同歸於盡
我猛士絕命黃沙以忠烈魂鑄國殤
馬濯華,寧夏作家協會會員。出生在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趙之地,1965年到寧夏參加三線建設,視塞上江南為第二故鄉。在國營大企業當過工人、幹部,後調入新聞單位當編輯、記者。1985年加入寧夏作家協會,曾經在地市級以上報刊發表小說、散文、雜文等30餘萬字,發表新聞作品30餘萬字。《碧血1940》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西北悲歌歌一曲
狂飆為我從天降
馬濯華先生傾注極大熱情和心血而創作的長篇小說《碧血1940》,我已經細細閱讀過兩遍。每一次閱讀,心靈都會受到衝擊與震撼。這部以“西軍”(寧夏軍隊)抗日為主要書寫內容的文學作品,不僅以比較嚴謹的史筆,披露了抗日戰爭時期,西北著名軍事將領馬鴻賓所統率的國民革命軍八十一軍三十五師之一部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南部庫布其沙漠中的恩格貝台地,與數倍於自己的日偽軍殊死搏鬥的史實,更為重要的是,它以異常生動的筆墨多角度地描畫了六十多年前西北各族人民不畏強敵,誓死抵禦外侮的歷史畫卷。這是一曲歲月深處的民族悲歌,也是一曲令人感奮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頌歌。是的,距離恩格貝台地上所發生的那場慘烈的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戰役已經六十多年了。在一個不算短暫的歷史時期,人們甚至有意無意地忘卻了這場“我以我血薦軒轅”式的戰役。然而,歲月的塵沙怎能掩埋烈士的碧血與忠魂!英雄們的一腔浩然正氣終將衝破歷史迷霧與世俗偏見的包圍而與天地相激盪。現在是河清海晏的承平年代,可是有誰可以宣稱,我們生活其中的和平寧靜歲月將會一勞永逸地永遠延續下去?在對和平崛起的中國的猜疑聲和指責聲中,我們難道沒有覺察出那些別有用心者的異樣情懷?在這樣的歷史時刻,閱讀馬濯華先生充滿悲憫之情寫出的《碧血1940》,重新撫摸六十多年前中華民族身上曾經布滿的斑斑血痕,感受西北大地上曾經躍動的不屈的靈魂,應該說,內心的情感悲愴而昂奮。
從作品的題材和內容來看,《碧血1940》是一部謳歌西北人民以鮮血和生命奮力抗擊敵寇入侵從而粉碎了日本軍隊妄圖征服中國西北腹地圖謀的“抗戰小說”。小說以1940年2月1日綏西草原上的烏不浪口戰役為始,以同年舊曆四月二十八日的恩格貝戰役為終,細緻而生動地描繪了國民革命軍中一支駐紮於寧夏省的團級建制的部隊訓練、休整、行軍、打仗,直至全軍覆沒於遠離家鄉兩千里外的恩格貝台地的全過程。小說中的一0六團是一支訓練有素、人稱“精銳”的部隊。在這支部隊當中,軍官清廉,正氣凜然,士兵勇武,敢於用命。然而,就是這樣一支軍紀嚴明,鐵血豪情的威武之師,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卻被輕而易舉地從這個世界上“抹”掉了。那義薄雲天的白武耕何在?那足智多謀的“小諸葛”劉子斌何在?那手舞大刀令兇悍的日寇聞風膽寒的金虎彪又將魂歸何處?小說以沉痛的筆墨書寫抗日戰爭時期的“痛史”,其哀憐惋惜之情常常溢於言表。應該承認,“落後就要挨打”已經成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中那些仁人志士們共同的清醒認識。然而,面對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人民所持續遭受的罕見的磨難和被殺戮、被欺凌的歷史,所有有良知的中國人仍然會一遍又一遍地反覆追問:曾經以漢唐氣象而聞名於世的中華民族為什麼近代以來卻突然間墜入無底的深淵?也許,戰爭的勝利與失敗已不能用單純的戰爭邏輯來說明。在國與國的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較量之中,勝利與失敗的原因總是遠遠複雜於戰爭本身。正是基於這樣的思想意圖,作者在描寫一。六團官兵的戰鬥生活之外,才有意識地展開了對20世紀40年代前後的西北河套地區各社會階層生活的精細描繪。而恰恰是這一全景式的描寫,才構成了這部小說更為廣闊的藝術視野和生活含金量,並使小說的思想容量有了擴大,思想品質得以提升。
中國曾經是一個對全球文明史作出不可磨滅的傑出貢獻的東方大國。我們的祖先憑藉著無與倫比的聰明才智,不止一次地改變過人類歷史的行進軌跡。但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世界軍事和經濟競技場上卻力量盡失、屢戰屢敗,飽受西方列強的宰割與欺侮。究其原因,無非是政治腐敗,百姓愚昧。我們都知道,自1840年的鴉片戰爭之後,中外多次交戰,莫不以中國失敗,朝廷割地賠款而告終。“中華民國”成立之後,人們都以為中國這艘古老的航船會自然進入現代社會的河流,乘風破浪而上。可是,這艘船實在是太古老了,它已經經不起一丁點兒的現代風浪!日本列島在中國人眼裡一直是一個彈丸之地,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彈丸小國,卻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憑藉著強大的國力,數度派遣軍隊侵入中國,大肆屠殺中國人。1894年到1895年,中日之間發生甲午戰爭,由於海軍經費被挪用和軍事指揮不當,中華北洋水師全軍覆滅。1940年舊曆四月二十八日,一支中國軍隊因為孤軍深入和裝備極端落後,在包頭黃河南岸的恩格貝台地遭受滅頂之災。當強敵已經殺到中國人的家裡,取我們的性命之時,我們用以抵擋利器襲來以保護我們生命的盾牌何在?答曰:國家已經拿不出錢來購買“盾牌”!是的,那些用以建設國防的財物已經被那個凶蠻的慈禧太后用做建造私人花園了:它們也被“寧夏王”馬鴻逵送給四姨太、五姨太、六姨太們開公司,辦“慈善”事業和買高檔首飾了。我相信,馬濯華先生描寫恩格貝之敗,不僅僅是在使一個塵封土埋了幾十年的往事重見天日:在他的內心深處,任何為了民族的尊嚴而血灑疆場的英雄都應該在陽光底下得到高聲讚頌,更為重要的是,他是想借傷心往事訴說一個具有責任感的中國作家的憂患情懷:當我們只是一味地沉湎於燈紅酒綠的承平年代的逍遙生活,而置民族曾經的苦難和恥辱於不顧時,我們真的能夠不再重蹈覆轍嗎?
也許,與腐敗的上層社會相比,正義的民間才是民族偉力得以誕生和壯大之所在。《碧血1940》在展開西北各社會階層的生活全景圖的同時,富於深情地塑造了幾個底層人民的動人形象,並從這些普通人物身上,挖掘出民族精神的不屈不撓和偉大強悍之處。無論是“嗩吶王”王福祿,草原英雄巴特爾,還是“散班阿訇”尤素福,風塵女子馬蘭草,甚至一。六團里的那兩個“暫時的”逃兵何貴和納三娃,在這些身份不高貴、相貌不堂堂的普通人身上,實際上正蘊藏著民族的大義和毫不偽飾的敢生敢死、敢愛敢恨的強者情懷。他們都曾經擁有和平安寧的生活,他們對未來也都充滿著夢想和期待。但是,日本人打進來了,這些強盜無理地侵擾了他們的正常生活,於是,他們毫不猶豫地反抗了。反抗可能付出慘重的代價甚至鮮血和生命,然而,“寧可站著死,不願跪著生”的古老信條如此堅定地紮根於他們的靈魂深處。在恩格貝台地的黃沙之上,“嗩吶王”和巴特爾等人既完成了“一個人”的莊嚴的使命,也完成了源遠流長的民族不屈精神的淒關呈現。
任何一部敘事體的長篇小說,都不可能只是社會生活景象的單方面反映。長篇小說的文體特徵,決定了它對生活的深度進入和多側面展現。《碧血1940》的情節主線是一。六團的訓練與征戰,但是,軍人的生活總是與社會各個階層有著割不斷的千絲萬縷的聯繫。於是,小說在謳歌壯士血灑黃沙的間隙,以一支不凡的彩筆,展開了對20世紀40年代前後河套地區社會生活的相當全面的描繪。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作者出色的文學描寫,才使得《碧血1940》具有了河套社會風俗畫的審美價值。舉凡寧夏城裡的“走會”,五原城中的繁鬧,舊式官場上的貪贓枉法,老茶館裡的明暗交易,作者信筆寫來,從容不迫。至於草原英雄斗野狼,黃河岸邊走縴夫,那達慕賽會露崢嶸,承天寺里探虛實,小說亦娓娓道來,如數家珍。社會風俗畫的描繪,使這部以描寫戰事為主線的長篇小說,似乎平添了些“閒筆”。然而,正是這所謂的“閒筆”,才顯示出小說作者神定氣靜的創作心理,從而使作品多了些不慌不忙的藝術氣質。這藝術上的“不慌不忙”,調和了小說的節奏和步調,增添了作品的韻味和厚度。
從藝術角度說,《碧血1940》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顯現出不凡功力。可以看出,作者對於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得中國傳統文學的滋養。我以為,《水滸傳》、《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等中國古典的英雄傳奇小說,不僅在藝術方式上:《碧血1940》採用的就是章回體的結構方式,更在精神氣質上影響了馬濯華先生的小說創作。關於這一點,作者有過夫子自道。馬濯華先生在致筆者的信中這樣說:“在對中國歷史的洞察和感悟過程中,我對中國社會有一種心得:由於戰亂、改朝換代、災害等原因,中國‘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元曲的教育是在少數人中進行的。在中國民間社會,影響廣大民眾精神的卻是上溯宋元,興盛於明清的英雄傳奇和講史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岳全傳》、《說唐》和《楊家將》等,也包括《七俠五義》等武俠小說和《施公案》等公案小說。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忠義觀’和俠義情結是浸染在骨子裡的,它幾近就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價值觀,也可以說是中國人的文化傳統。”(見2007年10月6日馬濯華先生致筆者的信)當小說中的白武耕、劉子斌、金虎彪、巴特爾等人向讀者走來的時候,我們難道沒有發現在這些抗日軍人的身上,是怎樣地流淌著古代英雄的一脈血流?即使是那兩個女流之輩:周嫣紅和馬蘭草,在她們的精神氣質里,不也閃現著古代俠女的動人風采嗎?說馬濯華先生的小說藝術深得中國古典文學之妙,還因為在這部小說的創作中,作者喜歡用“對比法”來刻畫人物形象。比如,同是虎將,白武耕、劉子斌、金虎彪三人的性格顯然是有差異的。白是一團之長,自然威嚴而穩重;劉是參謀長,當然多智和深謀;而金虎彪作為始終衝殺在前線的基層軍官,性如烈火是他最核心的性格體現。作者描寫這三個抗日軍官,各設計其不同的人生道路,以凸現白的忠誠,劉的執著於理想和金的用情專一。正是因為有了對民族的大愛、對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和對親人的深情關愛,才鑄就了永不言敗的“軍魂”,才成就了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業績。白、劉、金的精神底色應該說是相同和一致的,而其性格氣質又有著個性間的明顯差異,因此,才構成了“同中有異”的藝術上的參差對比關係。另外,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周嫣紅和馬蘭草,也有著比較清晰的對比關係,同為俠女,因出身和教養的不同,周在“俠氣”之外有著一些柔氣和書卷氣;而馬蘭草,淪落風塵多年,頻遭人間的磨難和心靈打擊,性格中剛烈的地方似乎更多了一點。其他的人物形象,如主持寧夏軍政事務的馬鴻賓和馬鴻逵兄弟,敵酋野田花部和川板英夫,讀者也可以看出,作者是有意將其作為對比性人物設定來塑造和刻畫的。
《碧血1940》是馬濯華先生費時經年而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在當今的寧夏小說創作界,這部長篇小說應該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寧夏處於西北偏遠之地,幅員不廣大,經濟欠發達。局外人論及寧夏,總是猜測、想像多於親歷親見,可是,人們哪裡知道,在這方偏遠的土地之上,同樣上演著精彩絕倫的人生的活劇,而在這方黃土地的地層深處,又埋藏著多少壯闊的歷史大戲和色彩斑斕的文化史詩!馬濯華先生以他的才華和堅韌精神,以他的卓越的文學創作,已經開始了“發現”寧夏歷史和文化的新旅程,我衷心地祝願馬先生的這一次“發現”只是更為壯觀的萬里長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