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市碧江區人民政府(碧江區人民政府)

銅仁市碧江區人民政府

碧江區人民政府一般指本詞條

銅仁市碧江區人民政府是貴州省銅仁市行政管理部門,地址位於銅仁市碧江區市府路1號附1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仁市碧江區人民政府
  • 外文名:Tongren Bijiang District People's Government
  • 辦公地址:銅仁市碧江區市府路1號附1號
  • 性質:行政管理機關
  • 行政級別:市級
地區概況,現任領導,

地區概況

銅仁市碧江區位於貴州省的東北部,銅仁市的東部,地處貴州高原向湘西山地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即武陵山脈主峰梵淨山和湘西台地主峰雪峰山之間。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08°56′13″~109°28′20″,北緯27°32′18″~27°52′40″。全區國土面積為1012平方公里,其中城區建成面積30平方公里。區政府駐銅仁市謝橋辦事處,是全市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
銅仁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漾頭鎮的杜家園和岩董兩處新石器古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殘片和夾砂紅陶、灰陶殘片,無聲地描述著數千年前人類祖先定居在這青山綠水之間的歷史。
銅仁周時為荊州西部、梁州南面的邊地,春秋時屬楚,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隋置靜人縣,唐初屬辰州。唐武則天垂拱二年(686) 置萬安縣,天寶元年(742)改萬安為常豐縣,隸屬盧陽郡(錦州)。 五代十國時原唐設的州、縣自然消失。宋朝只在邊區設定了一些稱為“砦”的軍事行政單位,當時銅仁屬錦州砦。元代設定銅人大小江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明朝洪武五年(1372),改銅仁大小江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為銅仁長官司。此後,或設府、或置縣、或建市,一直沿用“銅仁”之名。
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設定銅仁府,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廢除銅仁長官司,設定銅仁縣。清光緒九年(1883)移銅仁縣治於大江口(今江口縣)。民國元年(1912),將銅仁縣併入銅仁府。次年,改銅仁府為銅仁縣。
1949年12月1日銅仁解放仍設銅仁縣,隸屬於銅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1年7月更名為銅仁區專員公署,1979年1月改稱銅仁地區行政公署)。
1958年12月29日,國務院撤銷玉屏、江口等27縣,其中江口、玉屏兩縣併入銅仁縣,史稱“三縣合一”。
1961年8月18日,恢復玉屏、江口縣,三縣按原境域分開。
1987年8月21日國務院批覆撤銷銅仁縣,建立銅仁市(縣級)。
1988年8月4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於1989年月1日建立市中、河西、環北3個街道辦事處。
1992年2月17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銅仁市建鎮並鄉撤區行政區域的變更,撤銷謝橋、茶店、壩黃、川硐、漾頭5個區及大部分鄉,全市建立4個辦事處、5個鎮、7個民族鄉。即:市中辦事處、環北辦事處、河西辦事處、謝橋辦事處;壩黃鎮、川硐鎮、茶店鎮、漾頭鎮、雲場坪鎮;大坪鄉、魚塘鄉、桐木坪鄉、和平鄉、滑石鄉、瓦屋鄉、六龍山鄉。
2006年8月13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成立燈塔辦事處,從漾頭鎮、滑石鄉、謝橋辦事處劃出部分行政村,組成燈塔辦事處的行政區域,從而使全市變為5個辦事處、5個鎮、7個鄉民族鄉。
2007年,小村並大村,全市由150個行政村變為95個,1436個村民小組,9個居委會,15個社區居委會,年末全市總戶103968戶,總人口366918人。2010年,全市國土面積1515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辦事處),106個村民委員會,1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38.16萬人。
2011年11月5日,根據《貴州省政府關於同意將銅仁市謝橋街道行政區域劃歸萬山特區管轄的批覆》檔案精神,將銅仁市謝橋街道的謝橋、唐家寨、楚溪、龍門坳、石竹、瓦屋坪6個村和謝橋社區居委會劃歸萬山特區管轄;謝橋街道大坳村劃歸銅仁市環北街道管轄。
2011年11月,《國務院關於同意貴州省撤銷銅仁地區設立地級銅仁市的批覆》(國函[2011]131號):同意撤銷銅仁縣級銅仁市,設立銅仁市碧江區。以原縣級銅仁市(不含茶店鎮、魚塘鄉、大坪鄉)的行政區域為碧江區的行政區域,轄4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5個民族鄉:市中街道、環北街道、河西街道、燈塔街道、川硐鎮、壩黃鎮、雲場坪鎮、漾頭鎮、桐木坪侗族鄉、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鄉、和平土家族侗族鄉、瓦屋侗族鄉、六龍山侗族土家族鄉。是年,全區轄4個辦事處、9個鎮鄉,69個村、20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2.5萬人。

現任領導

銅仁市碧江區委副書記,區人民政府黨組書記、區長:張勇
銅仁市碧江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張貴斌、莫志良(掛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