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碧山5·文廟:儒家的先賢祠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510729, 7515510722
- 作者:左靖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頁數:243頁
- 開本:16
- 品牌:金城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碧山”是一系列試圖尋找重返我們傳統家園之路的MOOK雜誌書,試圖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梳理傳統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產和生活中的位置,並以此為源頭探討展開傳承與創新行動的可能。“碧山”在我們看來不僅是一個地理名稱,更是我們傳統家園和心靈原鄉的象徵。《碧山》系列圖書將集中於探討我們今後的努力方向,以及對不盡如人意的現實的批判。
作者簡介
左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出版人,《碧山》雜誌書主編。現居黟縣、北京和合肥。2002年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個三年展——中國藝術三年展(後更名為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創辦《當代藝術與投資》雜誌。2011年和歐寧發起碧山共同體計畫,開始致力於鄉村建設。他曾擔任南視覺美術館(南京)執行館長、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北京)藝術總監。作為藝術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學教授紀錄片和當代藝術課程;作為獨立電影的推廣者,他曾擔任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國紀錄片交流周的策展人,並發起、創辦“藝術空間放映聯盟”(ISAAS)和“中國獨立影像*館”(CIFA);他曾經策划過很多當代藝術展覽,其中包括“未來考古學”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詩意現實:對江南的再解讀”、“趣味的共同體”、“在瓦倫西亞55天:中國當代藝術展”、“我的大學:劉大鴻與雙百工作室”等,並為藝術家顏磊、王音、董文勝、高世強等策划過個展。他曾應邀在奧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藝術中心和博物館策劃展覽。他還曾主編《工作坊:藝術家是如何工作的》、《另類的表述者:他們的行為、舞蹈和錄像》、《紀錄何為:對大師與他們作品的凝視》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領域包括鄉村建設、獨立電影和當代藝術。
媒體推薦
由於Mook這種形式它是介於書跟雜誌之間的,所以它的製作周期可能比雜誌還要長,那么裡面可以容納的文字量更大,也會有很多人開始想在形式上設計上為它付出更多的心血,做出來的成品非常的精美非常的好看,比方說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這本《碧山》。
——梁文道(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2013年6月25日)
《碧山》第02期是“去國還鄉”……《碧山》剛出2期,可能是當下將內容與閱讀體驗結合得最完美的讀品,……在今天,人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回鄉的夢想,都有一種找尋自己根脈的衝動,至於為什麼被窒息被中斷,恐怕只有乞靈於萬能的“呵呵”了。
——唐山(《新京報》2013年6月22日)
前述錢理群先生的講話稿,被收入了最新出版的《碧山02:去國還鄉》一書。這本書明白無誤的點明了“還鄉”的主題。都市人的鄉村田園夢想,在鄉村普遍衰敗化的當下,無異於可笑可嘆的幻想。但這並不意味著讓這樣的夢想變成現實的可能性。由此提出的第二個重要問題在於,發生這種轉變的鄉村,究竟是為了滿足都市人“逃出圍城”願望,並在此過程中通過發展“農家樂”等低產值附屬產業,讓農民變得更富裕一些;還是根據每個地方鄉村的歷史沿革、文化基因等具體情況,尊重農民意願並爭取其最大限度的參與,文化理念上則致力於“復舊”?《碧山02:去國還鄉》書中《郝堂素描》、《精神返鄉:渠岩與許村的故事》等案例文章給出了後一種選擇的實踐說明。
——鄭渝川(書評《去國還鄉,該要一個怎么樣的鄉村》,新華網2013年6月17日》
家園之說,這兩年似乎受到的重視越來越多,談論的人也在增加,但與此相反的是,家園變成越來越稀缺的詞語,精神的棲息地,變成了垃圾場。這種反諷看上去更像是一場行為藝術。但也正因這樣,藝術家左靖所主編的《碧山02:去國還鄉》成了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註腳。
——朱曉劍(書評《走在尋找傳統家園的路上》,《春城晚報》2013年6月23日)
最具人文范兒代表:《碧山》《漢品》
最近新出的雜誌書越來越傾向於專業化,但從內容到品位上都足夠專業和深度,且充滿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追思。比如以探尋傳統建築為主的《漢品》,以及以書院為主體的《碧山》。人文精神在這些雜誌里具體而不抽象,完美但不矯情,皆因用心二字。
——《那些有范的雜誌書》(《城市快報》2012年12月30日)
在現代化過程中被割裂的和轉嫁的,零落於現實的粗糲,究竟能不能在當下逐漸彌合……似某國人記憶中的“原風景”,早就並非僅隱約浮現在“鄉愁”身後的思戀。知識分子和農村相互“需要”的關係,鄉村建設如何最終成功地建立起“民主”“自治”……閱讀大量越後妻有的材料檔案後,萬幸得見碧山計畫,期待能從中延展開去。對彌足珍貴過去的回顧與現行的不懈嘗試,一併,擲地有聲!若鄉村的溫情仍舊一息尚存,那么,城市呢?
——Maryjanesue(芝加哥藝術學院)
——梁文道(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2013年6月25日)
《碧山》第02期是“去國還鄉”……《碧山》剛出2期,可能是當下將內容與閱讀體驗結合得最完美的讀品,……在今天,人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回鄉的夢想,都有一種找尋自己根脈的衝動,至於為什麼被窒息被中斷,恐怕只有乞靈於萬能的“呵呵”了。
——唐山(《新京報》2013年6月22日)
前述錢理群先生的講話稿,被收入了最新出版的《碧山02:去國還鄉》一書。這本書明白無誤的點明了“還鄉”的主題。都市人的鄉村田園夢想,在鄉村普遍衰敗化的當下,無異於可笑可嘆的幻想。但這並不意味著讓這樣的夢想變成現實的可能性。由此提出的第二個重要問題在於,發生這種轉變的鄉村,究竟是為了滿足都市人“逃出圍城”願望,並在此過程中通過發展“農家樂”等低產值附屬產業,讓農民變得更富裕一些;還是根據每個地方鄉村的歷史沿革、文化基因等具體情況,尊重農民意願並爭取其最大限度的參與,文化理念上則致力於“復舊”?《碧山02:去國還鄉》書中《郝堂素描》、《精神返鄉:渠岩與許村的故事》等案例文章給出了後一種選擇的實踐說明。
——鄭渝川(書評《去國還鄉,該要一個怎么樣的鄉村》,新華網2013年6月17日》
家園之說,這兩年似乎受到的重視越來越多,談論的人也在增加,但與此相反的是,家園變成越來越稀缺的詞語,精神的棲息地,變成了垃圾場。這種反諷看上去更像是一場行為藝術。但也正因這樣,藝術家左靖所主編的《碧山02:去國還鄉》成了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註腳。
——朱曉劍(書評《走在尋找傳統家園的路上》,《春城晚報》2013年6月23日)
最具人文范兒代表:《碧山》《漢品》
最近新出的雜誌書越來越傾向於專業化,但從內容到品位上都足夠專業和深度,且充滿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追思。比如以探尋傳統建築為主的《漢品》,以及以書院為主體的《碧山》。人文精神在這些雜誌里具體而不抽象,完美但不矯情,皆因用心二字。
——《那些有范的雜誌書》(《城市快報》2012年12月30日)
在現代化過程中被割裂的和轉嫁的,零落於現實的粗糲,究竟能不能在當下逐漸彌合……似某國人記憶中的“原風景”,早就並非僅隱約浮現在“鄉愁”身後的思戀。知識分子和農村相互“需要”的關係,鄉村建設如何最終成功地建立起“民主”“自治”……閱讀大量越後妻有的材料檔案後,萬幸得見碧山計畫,期待能從中延展開去。對彌足珍貴過去的回顧與現行的不懈嘗試,一併,擲地有聲!若鄉村的溫情仍舊一息尚存,那么,城市呢?
——Maryjanesue(芝加哥藝術學院)
圖書目錄
碧山05:文廟:儒家的先賢祠
卷首語左靖
卷一專題
1、垂教於世:中國古代地方城市的孔廟沈暘
2、台北孔廟的九二八釋奠典禮與春季典禮高振宏
3、消隱於日本社會的儒學傅舒蘭
4、文德意象的寄寓之地:以安徽省旌德文廟為例方光華
5、天下文樞葉兆言
6、論孟子的儒學異端及其被驅文廟羅祖基
7、一刀截斷了一個時代——清初哭廟案隨想王學斌
8、再思評法批儒運動——以重返七十年代的方式丁雄飛/羅崗
卷二行動民藝
1、黟縣百工(五)郭晨
2、蘇州風物保護的漢聲實驗翟明磊
卷三傳承與表現
1、二十四節氣時與地冬季篇邱志傑
2、緬懷俞師探俞學(中)薛正康
卷四去國還鄉
1、梭羅,巴勒斯和霍爾——美國早期返土歸田運動中的文化即興者孫雲帆
卷五故土殘調
1、哭廟(詩十首)+苦山水(水墨二幅)楊鍵
卷六讀影
1、亂世微光——費穆電影《孔夫子》張泠
卷七品書
1、未濟——井上靖的小說《孔子》王佳月
2、知識分子的宿命蘇七七
卷八聞藝
1、整一性態度——四重創作後的《孔子哭了!》王志亮
2、睡廟——付曉東對梁碩的訪談付曉東
卷首語左靖
卷一專題
1、垂教於世:中國古代地方城市的孔廟沈暘
2、台北孔廟的九二八釋奠典禮與春季典禮高振宏
3、消隱於日本社會的儒學傅舒蘭
4、文德意象的寄寓之地:以安徽省旌德文廟為例方光華
5、天下文樞葉兆言
6、論孟子的儒學異端及其被驅文廟羅祖基
7、一刀截斷了一個時代——清初哭廟案隨想王學斌
8、再思評法批儒運動——以重返七十年代的方式丁雄飛/羅崗
卷二行動民藝
1、黟縣百工(五)郭晨
2、蘇州風物保護的漢聲實驗翟明磊
卷三傳承與表現
1、二十四節氣時與地冬季篇邱志傑
2、緬懷俞師探俞學(中)薛正康
卷四去國還鄉
1、梭羅,巴勒斯和霍爾——美國早期返土歸田運動中的文化即興者孫雲帆
卷五故土殘調
1、哭廟(詩十首)+苦山水(水墨二幅)楊鍵
卷六讀影
1、亂世微光——費穆電影《孔夫子》張泠
卷七品書
1、未濟——井上靖的小說《孔子》王佳月
2、知識分子的宿命蘇七七
卷八聞藝
1、整一性態度——四重創作後的《孔子哭了!》王志亮
2、睡廟——付曉東對梁碩的訪談付曉東
序言
文廟一瞥
左靖
最早的孔子廟誕生在孔子的故鄉曲阜。孔子去世後,弟子們為紀念他,便在孔子的故居整理出先生生前使用過的物品,此後故居改建成祭祀孔子的廟宇。其實,最早的孔廟只是孔子後代的家廟。從西漢開始,由於漢高祖在曲阜以大牢祀孔子,加上後來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影響到漢武帝的文化政策,在曲阜孔氏家廟之外,民間陸續出現了奉祀孔子的紀念廟宇。而國家建造的孔子廟到東晉太元九年(384)才出現。唐貞觀四年(630),朝廷下令州、縣學一律建設孔子廟,地方孔廟開始普及,且“廟學合一”正式確立,祀禮位列國家大典,孔子廟的建造以及相關奉祀開始盛行於世。到明清時,孔子廟進入鼎盛時期。在科舉制度廢止的前五十年,是全國孔子廟的全盛時期。注1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文廟祭祀升為國家祀典中的最高規格——大祀。有意思的是,在這前一年,也就是1905年,文廟賴以存在的取士制度——科舉被廢止了,這時候出現的大祀,多多少少有點迴光返照的意思。
不同於闕里孔子本廟、各地紀念性的孔子廟、書院孔子廟和孔子家廟,本專輯探討的孔子廟主要是指建造在國立各級學校奉祀孔子的廟宇,其正式名稱為文廟。
在《垂教於世:中國古代地方城市的孔廟》一文中,沈暘先生從相地擇址、廟學布局、朝向與入、邊界特質、祈祝文運和城市意義六個方面探討了文廟的建築規制,及其對於地方城市文化的意義,即文廟是崇拜先賢和道德榜樣的中心,也是中國古代地方城市文化崇拜的中心。高高在上的精神膜拜地位、官方的信仰權威,以及祭祀典禮的封閉性使得文廟具備了較強烈的宗教色彩,從而與普通民眾拉開了距離。說到底,在我看來,文廟是一個分層式的知識精英群體的信仰空間。
台灣最早的文廟是台南文廟,建成於明永曆二十年(1666),大陸已是康熙五年。台北文廟則更晚,建於光緒七年(1881)。雖然台灣營建文廟時間較晚,但今天看來,除了在日據時代有過中斷外,文廟的祭祀制度和奉祀制度只有在台灣才避免了歷次劫難而得以延續至今。高振宏先生的文章《台北孔廟的九二八釋奠典禮和春祭典禮》以孔廟的祭祀制度為線索,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台北的兩大儒家祭典:九二八釋奠典禮和春祭典禮,為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祭典在時間、人員編制、服裝、儀程方面多有改進。2012年,禮生開始加入女性,祭典的意義也因這些改變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自民國八年(1919)增加顏元、李塨從祀文廟以來,2006年,始有教育家陳維英入祀台北孔廟弘道祠。
方光華先生筆下的文廟在我的老家旌德,小時候並無太多記憶,只知道那是一片廢棄的古廟。印象中,文廟不遠處有一座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塔,時有白鷺在塔頂棲息。後來聽當地文友說,文廟修復好了,陸續在裡面有一些老幹部的書畫展。由此看來,文廟就如皖南地區的宗祠一樣,建築殘殘缺缺地保存著,但裡面的先賢和祖宗早就沒了。方先生的文章多少讓我們重構起文廟從前的樣子,從縣誌上抄錄下來的文廟營建史更是讓人感慨萬千。從宋崇寧年間始建起,900多年來,旌德文廟屢毀屢建,且大多是由私人捐資,如果文廟不是民心所育,不是儒生心目中的聖殿,何來如此堅韌的力量?
圍繞著文廟的奉祀制度,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故事,或因學術悖謬,或因思想牴牾,有一些罷享罷祀的情況發生,比如王安石,比如孟子。羅祖基先生早年就提出孟子是儒家異端之說,在《論孟子的儒學異端及其被驅文廟》一文中,羅先生簡明扼要地闡明了孟子異於孔子之處(弔詭的是,荀子未入祀孔廟)。著文即為表露心跡,孟子的獨立不羈、浩然正氣,正是羅先生這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寄寓所在。
在“讀影”、“品書”和“聞藝”欄目中,有後人塑造的各種孔子面目出現,莊諧雜出,請讀者自取其義,不再絮叨。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把本專輯的主題定為“文廟:儒家的先賢祠”是一次冒險或冒昧的舉動,因為文廟裡的配享和從祀是一個“等級分明”的嚴密體系。除了先聖孔子,四配、十二哲之外,同在東西兩廡從祀,先賢幾乎都是孔子弟子,還有個別孟子弟子和北宋五子,而先儒則是對儒學有所貢獻的歷代大儒。這些先聖、先哲、先賢和先儒在本輯的主題名稱中被通稱為先賢,其實這個名單還可以擴充到名宦、鄉賢和忠義死節之士等,奉祀這些人物,進行的不僅是成聖成賢的教育,同時還是社會倫理的教育,這是中國文廟社會教化功能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獨特的部分之一。
2014年4月22日於關麓小築
注1,彼時中國有文廟1730多所,到了清末,這個數字減少為1560所。
左靖
最早的孔子廟誕生在孔子的故鄉曲阜。孔子去世後,弟子們為紀念他,便在孔子的故居整理出先生生前使用過的物品,此後故居改建成祭祀孔子的廟宇。其實,最早的孔廟只是孔子後代的家廟。從西漢開始,由於漢高祖在曲阜以大牢祀孔子,加上後來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影響到漢武帝的文化政策,在曲阜孔氏家廟之外,民間陸續出現了奉祀孔子的紀念廟宇。而國家建造的孔子廟到東晉太元九年(384)才出現。唐貞觀四年(630),朝廷下令州、縣學一律建設孔子廟,地方孔廟開始普及,且“廟學合一”正式確立,祀禮位列國家大典,孔子廟的建造以及相關奉祀開始盛行於世。到明清時,孔子廟進入鼎盛時期。在科舉制度廢止的前五十年,是全國孔子廟的全盛時期。注1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文廟祭祀升為國家祀典中的最高規格——大祀。有意思的是,在這前一年,也就是1905年,文廟賴以存在的取士制度——科舉被廢止了,這時候出現的大祀,多多少少有點迴光返照的意思。
不同於闕里孔子本廟、各地紀念性的孔子廟、書院孔子廟和孔子家廟,本專輯探討的孔子廟主要是指建造在國立各級學校奉祀孔子的廟宇,其正式名稱為文廟。
在《垂教於世:中國古代地方城市的孔廟》一文中,沈暘先生從相地擇址、廟學布局、朝向與入、邊界特質、祈祝文運和城市意義六個方面探討了文廟的建築規制,及其對於地方城市文化的意義,即文廟是崇拜先賢和道德榜樣的中心,也是中國古代地方城市文化崇拜的中心。高高在上的精神膜拜地位、官方的信仰權威,以及祭祀典禮的封閉性使得文廟具備了較強烈的宗教色彩,從而與普通民眾拉開了距離。說到底,在我看來,文廟是一個分層式的知識精英群體的信仰空間。
台灣最早的文廟是台南文廟,建成於明永曆二十年(1666),大陸已是康熙五年。台北文廟則更晚,建於光緒七年(1881)。雖然台灣營建文廟時間較晚,但今天看來,除了在日據時代有過中斷外,文廟的祭祀制度和奉祀制度只有在台灣才避免了歷次劫難而得以延續至今。高振宏先生的文章《台北孔廟的九二八釋奠典禮和春祭典禮》以孔廟的祭祀制度為線索,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台北的兩大儒家祭典:九二八釋奠典禮和春祭典禮,為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祭典在時間、人員編制、服裝、儀程方面多有改進。2012年,禮生開始加入女性,祭典的意義也因這些改變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自民國八年(1919)增加顏元、李塨從祀文廟以來,2006年,始有教育家陳維英入祀台北孔廟弘道祠。
方光華先生筆下的文廟在我的老家旌德,小時候並無太多記憶,只知道那是一片廢棄的古廟。印象中,文廟不遠處有一座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塔,時有白鷺在塔頂棲息。後來聽當地文友說,文廟修復好了,陸續在裡面有一些老幹部的書畫展。由此看來,文廟就如皖南地區的宗祠一樣,建築殘殘缺缺地保存著,但裡面的先賢和祖宗早就沒了。方先生的文章多少讓我們重構起文廟從前的樣子,從縣誌上抄錄下來的文廟營建史更是讓人感慨萬千。從宋崇寧年間始建起,900多年來,旌德文廟屢毀屢建,且大多是由私人捐資,如果文廟不是民心所育,不是儒生心目中的聖殿,何來如此堅韌的力量?
圍繞著文廟的奉祀制度,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故事,或因學術悖謬,或因思想牴牾,有一些罷享罷祀的情況發生,比如王安石,比如孟子。羅祖基先生早年就提出孟子是儒家異端之說,在《論孟子的儒學異端及其被驅文廟》一文中,羅先生簡明扼要地闡明了孟子異於孔子之處(弔詭的是,荀子未入祀孔廟)。著文即為表露心跡,孟子的獨立不羈、浩然正氣,正是羅先生這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寄寓所在。
在“讀影”、“品書”和“聞藝”欄目中,有後人塑造的各種孔子面目出現,莊諧雜出,請讀者自取其義,不再絮叨。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把本專輯的主題定為“文廟:儒家的先賢祠”是一次冒險或冒昧的舉動,因為文廟裡的配享和從祀是一個“等級分明”的嚴密體系。除了先聖孔子,四配、十二哲之外,同在東西兩廡從祀,先賢幾乎都是孔子弟子,還有個別孟子弟子和北宋五子,而先儒則是對儒學有所貢獻的歷代大儒。這些先聖、先哲、先賢和先儒在本輯的主題名稱中被通稱為先賢,其實這個名單還可以擴充到名宦、鄉賢和忠義死節之士等,奉祀這些人物,進行的不僅是成聖成賢的教育,同時還是社會倫理的教育,這是中國文廟社會教化功能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獨特的部分之一。
2014年4月22日於關麓小築
注1,彼時中國有文廟1730多所,到了清末,這個數字減少為1560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