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導臨:禮器碑

碑帖導臨:禮器碑

《碑帖導臨:禮器碑》是2014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江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碑帖導臨:禮器碑
  • 作者:江吟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 ISBN:9787550808447
內容簡介,前言,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碑帖導臨:禮器碑》全稱《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韓明府孔子廟碑》《韓敕碑》等。漢永壽二年二五六刻,置山東省曲阜市孔廟。碑身高一點五米,寬零點七三米,四面皆刻文字,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碑左側三列,各四行,右側四列,各四行,碑陰三列,列十七字。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孔廟、增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事,碑陰及兩側刻資助官吏姓名及款數。故宮博物院藏明代精拓本。
  《碑帖導臨:禮器碑》碑陽部分用筆方圓兼施、力注筆端,行筆時提按輕重反差強烈。結體寓欹側於平正,瘦勁寬綽。章法處理是縱有序,橫有列;字距寬,行距密。碑陰部分用筆隨意不拘,奇逸飛動。章法上縱有序、橫無列,字距參差不齊的安排而富於流動感,使之通篇自然靈動,富有生氣。另外,此碑在力量感的表現上非常成功。
  王澍認為:“此碑書有五節,體凡八變,碑文矜練以全力赴之,故力出字外,無美不備,銘文則鈐意稍解”郭尚先生在《芳堅館題跋》中說:“漢人書以《韓勒造禮器碑》為上,意境當在《史晨》《乙瑛》《孔宙》《曹全》諸石之上,無論他石也。”

前言

 編者按
  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需要,漢字的書體經過多次演變,從詭譎奇崛的甲骨文逐漸發展到蒼茫渾厚的金文、再到規整勻淨的篆書、嚴整肅穆的隸書、端莊成熟的楷書和連綿飛動的草書、不拘不放的行書等多種書體。每種書體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行草書具有更為廣泛的實用價值,能快寫,又易識別,同時優秀的行草書作品,—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孫過庭的《書譜》就分別是用行書和草書書寫的,它們不但形體優美、而且意境高遠。書家以嫻熟的用筆技巧、精妙的筆法、塑造出完美多變的字型造型,營造出幽雅的意境,給人以美的感受。行草書在我國的書法藝苑中和書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歷史上各個時期出現了許多的行草書名家,留下了大量的優秀作品。
  藝術技巧是書法創作的必要條件,它不僅是書家自身本質力量的一種外化和對象化,而且能充分體現創作者才能智慧的高低和創作能力的大小,影響著作品整體美的構成。書法學習的主要任務,一是學習範本的用筆技巧,二是學習範本的結字布白方法。我們學習筆法不僅僅是起、行、收筆處的運筆程式,筆法的目的是塑造線條質量,體現筆法自身的表現力,連線點畫線條,使其間關係合理,以調整筆鋒的狀態。筆法的選擇與線條質感直接相關,通過對筆觸的分析,線條質感的判斷,原作工具材料等客觀因素的考查等為背景,通過點線輪廓將筆法還原到筆觸面的筆鋒著紙狀態及決定筆鋒的運筆動作層面,這樣才能實現筆法的全過程。結構作為線條的框架,決定線條質量的有效程度,結構的審美是書家風格、品味、格調的反映。結構因時相傳,更因時、因地、因書體風格而不同,但還是有其內在規律可循的。
  本叢書選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篆、隸、楷、行、草書法帖,採用高科技最新數碼還原專利技術,進行放大處理,放大而不失真。並有簡體釋文,供臨學者和書法教學工作者作教學輔導和參考,對於書法教學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礎的書法愛好者及初學者研習都不失為一本好書。對於書法教學工作者而言,由於原帖字普遍較小,對各種筆法和結構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後,對帖中字每一個筆畫的用筆細微之處如提按頓挫、方圓藏露、轉折映帶等的豐富變化都能清楚地看到,可以通過對筆畫線條外輪廓的分析,還原其用筆過程。同時,對結構的比例、輕重,大小、疏密等也更為直觀,更易分析和講解。對學習者來說,一帖在手,不僅增加對帖的感性認識,而且對進一步理解技法有較大的幫助,讓初學者少走彎路。
  每種書體都有各自結字規律,每種帖都有自已的結字特色。我們對篆、隸、楷、行草書的結構規律進行全面梳理。總結出每種書體十二種結字原則,同一種書體中不同書家和碑帖又有自已的個性。十二種法則包括大部分的共性原則(對比原則)和少量個性特徵。每個結構原則又選用字帖中的十二個字來『圖說』這個結字原則。這些原則均出自歷代書論經典著作,歸類總結後集聚起來,根據每種帖的特徵進行舉例講解,深入淺出,幫助出帖。

編輯推薦

《碑帖導臨:禮器碑》碑帖精選歷代著名碑帖,縱觀中國書法史,適合於專業書法臨習及收藏鑑賞之用。碑帖清晰的還原了歷代傳世碑帖的原貌,注重藝術性與版本價值的結合,是廣大臨習書法者的必選之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