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屬於川甘兩省分治,西傾山支脈郭爾莽梁北
麓的白龍江畔,地處甘川二省邊界。郎木寺的兩座寺院均為藏傳佛教寺院(許多介紹郎木寺的文章、地方性標牌和電視專題片以及媒體對“郎木寺”這一地名的稱謂可謂五花八門,甚至趨於以訛傳訛的程度。郎木寺有兩座規模較大的寺院,分別屬於四川和甘肅兩省管轄,人們總愛望文生義的將郎木寺理解為寺院的名稱,加之近年來郎木寺的兩個寺院都將各自的寺名冠以“郎木寺”來對外宣傳,於是概念上的混亂就在所難免。郎木寺是地名,不是當地哪座寺院的名字)。
郎木寺屬川、甘兩省分治,地圖上有明確的界限,實際上兩省百姓混居,很難界定,因而郎木寺又是一個囊括了川、甘兩省的地名,兩省依照地名法的相關規定,規範的寫法均應為“郎木寺”。郎木寺由藏語地名“達倉郎木”演化而來。
“達倉”是藏語音譯,有“虎穴”之意,“郎木”為藏語音譯,有“吉祥天母”、“仙女”之意。因而郎木寺以前固有的藏語地名全稱為“達倉郎木”,這一地名在安多藏區廣為流傳和使用,且歷史悠久,簡稱“郎木”。而“寺”是漢語,郎木寺是近代漢語地名的稱謂。“郎木”之後加“寺”這一體現藏語音譯、漢語附後的地名最初的含義為:郎木(地區的)寺院。然而這一稱謂從什麼時候開始出自哪裡已無從考證。
在漢文化傳入當地之前,“達倉郎木”是藏區百姓普遍使用的地名,自使用“郎木寺”這一地名後,原地名“達倉郎木”在民間仍在沿用,又因川、甘兩省漢語方言等因素,同一地名的漢字書寫卻不一致,如“達倉納摩”、“德合倉郎木”等,讓普遍接受漢文化薰陶的外來者難以從中理解其蘊涵的真實含義。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藏文翻譯中因方言存在的差異導致地名的不規範和邊界地帶使用地名的隨意性,給前來郎木寺旅遊的外地遊客造成了諸多不便,無形中阻礙了外界對郎木寺的進一步了解,但藏語所表達的含義是固定不變的——“虎穴仙女”,多么富有寓意的地名!
據考證,郎木寺作為漢語表述的地名,最早出現在紅軍長征時期的電文中。1935年8月上旬,紅軍
長征處在最艱難的階段,因《松潘戰役計畫》失敗,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不得不調整部署,轉而實施《夏洮戰役計畫》,擬過草地北上。“夏”、“洮”即今甘肅境內甘南州的夏河流域和洮河流域,郎木寺恰恰是當時從四川松潘草地去夏、洮地區的重要驛站之意,是四川連通大西北的北大門。紅軍走草地北上途中有這樣一份電文:
陳昌浩關於右路軍攻打上包座敵之行動部署
(1935年8月29日20時)
朱、張:
(甲)一軍團在巴細(西)。此地為包座通阿細(西)茸、岷州大路東南距上包座百一十里,東距下包座七十里隔大山。步到阿細茸二十里,再四十里為救濟寺(即求吉寺,作者注)。巴細兩條大路,一條阿細西北赴郎木寺三天路,另由巴細或班佑經熱當壩到郎木寺三天,途中有土房……(丁)據嚮導說阿壩有路通郎木寺,大概要過大河……
————《長征檔案》中卷1152頁(中央黨史出版社)
“郎木寺”作為地名,在1935年8月紅軍高層的一份電文中就出現了3次,郎木寺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可見一斑,這也是迄今我所知道的用漢語表述郎木寺這一地名最早的漢文文字記載與今天規範的書寫方法完全相同。
20世紀50年代初期,郎木寺也是西南、西北軍事政治鬥爭的一個中心,那時,“郎木寺”作為漢語地名,再次出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西南部隊的軍用地圖上,之後,“郎木寺”作為地名約定俗成的出現在中國行政區劃地圖中。
從我記事起,郎木寺川、甘兩省的僧俗百姓歷來都通用“郎木寺”這一地名,直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屬四川轄區若爾蓋縣的個別政府部門將郎木寺書寫出“那摩寺”、“納么寺”等,均出自藏語方言音譯的不同表述,屬於不規範的漢字譯文。
隨著世人對郎木寺的關注和嚮往,郎木寺川、甘兩省境內的兩個寺院均將各自的寺名冠以“郎木寺”來對外宣傳,而走進郎木寺的人們發現當地不僅有兩座規模較大的寺院,還有清真寺,由此我們郎木寺的人在街上常常遇到遊客迷惑地詢問:“郎木寺在哪裡?”“郎木寺怎么走?”可見外來者把郎木寺誤認為是一座寺院的名稱了。
小小的郎木寺一肩挑兩省,藏傳佛教文化是這一地區的主流文化。郎木寺在甘肅境內有“達倉郎木賽赤寺院”,簡稱“賽赤寺”。郎木寺四川境內有“達倉郎木格爾底寺院”,簡稱“格爾底寺”。
若將郎木寺理解為寺院的名稱也不能說完全不對。過去,進駐郎木寺四川境內格爾底寺的工作隊在上報材料時就將達倉郎木格爾底寺簡稱為郎木寺。換言之,甘肅境內的賽赤寺稱為郎木寺同樣如此,並將後來建立在達倉郎木(甘肅省碌曲縣管轄範圍的部分區域)的鄉級政權命名為郎木寺公社(郎木寺鄉,今稱郎木寺鎮)。今天的郎木寺作為中國魅力鄉村,旅遊業逐漸成為當地百姓的支柱產業,邊界地帶兩省相關名稱的規範使用迫在眉睫。
郎木寺,一個自然環境優美的地方,同時也是藏傳佛教相對發達的地方。我們可以從當地兩大寺院活佛的功德上得知一二。
郎木寺地區兩個寺院名稱的由來均與創始活佛有關:
格爾底寺院的第一世活佛茸青根登降參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七大親傳弟子,於1413年建立該寺院。
宗喀巴大師在公元1409年創建的甘丹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第一座寺院。在創建甘丹寺時,第一世格爾底活佛茸青根登降參是宗喀巴大師的得力助手,宗喀巴曾派他到其經師朗卡堅贊處請示有關修建甘丹寺的事宜。在交代完有關事項後,大師的經師對茸青根登降參說:“修完甘丹寺你就到嘉絨地區去修建寺廟,以便弘揚佛法。”
茸青根登降參返回後向宗喀巴大師如實陳述。宗喀巴聽後向他只點道:東方有一個月牙溝,有一個形狀似皇冠的山崖,有一潭綠松石般的小鏡湖,尋找到具有這些特徵的地方去建寺修廟,弘揚格魯派。後來,兩座頗具規模的格魯派寺院在中國川、甘、青三省交界的藏區郎木寺誕生。
因為第一世格爾底活佛的誕生地是嘉絨地區(今四川馬爾康一帶)一個叫格爾底瑪的地方,所以人們將第五世格爾底活佛修建在達倉郎木的寺院稱為格爾底寺,這一稱謂在歷史上和信教民眾心中的地位神聖,象徵著威嚴,標榜著智慧。
甘肅境內的賽赤寺在安多藏區名聲顯赫,主要是因其創始活佛具有至高無上的學養。“賽赤”為藏文音譯,有“金色的寶座”之意。賽赤寺的第一世活佛降參桑格聰慧過人,德行高超,在西藏求學期間獲得了佛學界授予的最高學位和榮譽——赤哇,俗稱“賽赤”。
第一個坐上“賽赤”寶座的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多年後,一位出生在甘南地區(今碌曲縣雙岔鄉境內)的出家人降參桑格以其無量的功德、出類拔萃的學問在西藏甘丹寺坐上了“賽赤”寶座,成為甘丹寺第53任赤哇(有總法台之意),這是佛學界至高無上的榮譽,因而人們將降參桑格修建在達倉郎木的寺院就冠以“賽赤寺院”,其高貴與榮耀無以取代。
賽赤寺創建於公元1748年。其創始人即第一任赤哇降參格桑,十一歲受戒出家,二十七歲前往拉薩學法,投拜名師潛心學法,成為出類拔萃的大學者,年屆五十五歲時,任西藏甘丹寺赤哇八年,期間他廣弘講說。辯論、著書立說,功績卓著,聲名遠揚,倍受僧眾崇敬。公元1747年,年屆七十歲的他應家鄉人民再三請求,經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的允準返回故里弘揚佛法,即創建了賽赤寺院。嘉參格桑活佛於公元1756年9月5日兩手合掌、跏趺而坐,示現圓寂。之後,郎木寺歷世活佛繼承弘揚第一世賽赤活佛的弘法大願,個個致力佛性修煉,學問通達,業績顯赫,在整個藏區乃至世界佛教界影響深遠。
郎木寺的兩大格魯派寺院代表著當地的主流文化符號,格爾底寺、賽赤寺享譽安多藏區,願神護佑郎木寺這方聖地能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本真的自我。
多年以來,這裡一直是海外遊客尤其是西歐國家遊客青睞的旅遊勝地。
文化特色
圖志
郎木寺,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的軍用地圖上。因為這裡是四川、甘肅兩省交界的樞紐,又是從青海去甘肅的要塞,古時就有“南番中心”之稱。鎮南屬川北若爾蓋縣的轄區,川北名寺格爾底寺就坐落在這裡。鎮北則是甘南碌曲縣的領地,有郎木寺、曬佛台、白塔、天葬台等。一鎮分兩省,不僅語言有差異,而且習俗也有區別,甚至連兩省居民的住宅和寺院的建築風格也大相逕庭。
“金盆養魚”是對郎木寺古鎮地理環境的形象概括。東南面是嶙峋光禿的紅色石山;西南面是林木森森、四季常青的大峽谷;西面是山丘;北面則是岩石裸露的高山,著名的有桑吉拉木色山、曲布瑪山、扎布山、念青山。郎木寺便處在這山、丘合圍的一片狹長的河谷地上。213國道若爾蓋段便修建在始於唐朝的“茶馬互市”的古道上。茶葉是藏族人生活的必需品,而良馬又是中原所缺的,特別是戰亂頻繁時期,馬匹消耗很大,這就要用茶葉與吐蕃的馬匹互換。公元1047年,宋朝正式在四川設茶司,在甘南設馬司,管理茶馬貿易之事:“凡市馬於四夷,率依茶易之。”
從納摩大峽谷發源的白龍江,自源頭流過約500米,即與支流桑溪河交匯,當地百姓習慣上以此河作為川、甘兩省的界河。
郎木寺古鎮的寺院不止一個。以前,兩省各自的宗教勢力在習慣上的界河兩邊分別修建了寺院和村寨。格爾底寺就是當地人稱的四川寺院,另一座被當地人稱為西北寺院的“郎木賽赤寺院”是西藏哲蚌寺的一個子寺,也屬格魯派寺院。隨著商貿的繁榮,清同治四年(1865年),甘肅和寧夏的回族商人經商到郎木寺,便在此地落戶,後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東鄉族、撒拉族等漸成村落,於1943年在郎木寺修建了清真寺。於是,我們現在到郎木寺便會看到小鎮上有兩座佛教格魯派寺院和兩座分屬伊斯蘭教派中“格的木”派和“伊和瓦呢”派的清真寺。
傳教士
據《臨潭縣誌》記載:“民國八年(1919年),美國基督教神召會牧師克利必奴等,在臨潭建立教堂並設定電台,廣泛傳教。”之後的1925年,兩個美國傳教士從甘肅臨潭騎著馬來到郎木寺。這兩人是一對夫妻,即傳教士詹姆士和他金髮碧眼的夫人。一住就是十幾年,
直到1957年才離開。他在這裡完全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之中,冬天,他穿上厚厚的藏袍,戴上狐皮帽,腳上穿著與當地人一樣的皮袋子,然後騎上馬去狩獵。他喜歡背著叉子和子彈袋,騎上高頭大馬在雪地里飛奔。夏天,他與牧民們一起耍壩子,暢飲青稞酒,跳鍋莊,在開滿各色野花的草原上打滾。似乎他的傳教算不上成功,因為今天已經看不到除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之外其他宗教的痕跡。他的傳教,如奔騰的白龍江一樣,在歲月的流轉中去了遠方,留下的只是一個過程——曾經在這裡走過。
十幾年的經歷,對於人生不是一個短暫的時間。十幾年與當地人的相處,讓他感受到了一個有著久遠歷史的民族的生活。神奇的傳說、秀美的山川以及豪放粗獷的民風,在他心中永遠定格。他將耳聞目睹記之於筆下,最後,寫成了一本英文書《Tibetlife》,在美國出版後,便有更多的西方人知道了青藏高原東緣的群山、草原、寺院和藏民族。
2001年,美國哈佛大學的托尼來到了這裡,他循著他老師當年的足跡進行採訪,就像詹姆斯的那本《消失的地平線》引來了稻城熱一樣,郎木寺正因為《Tibetlife》的影響,匯聚了五湖四海的遊客。
郎木寺的三座寺院:
許多人都認為郎木寺就是寺院名,其實,這裡有三座寺院。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格爾底寺的入口處,還有一座遜尼派的清真寺。藍天白雲下高高聳立的叫醒樓與渾圓的佛塔並立,顯得十分壯觀。與格爾底寺遙相對應的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賽赤寺。他們的全名分別是安多達倉納摩寺,即格爾底寺,郎木寺清真寺和安多達倉賽赤寺。
寺院在群山的環抱中靜靜地佇立著,飄舞的經幡傳導出濃濃的宗教氣息,虔誠的信徒磕著等身長頭來此轉經。轉動的經輪轉去了今生的苦難,轉來了來世的幸福。逝去的人在賽赤寺院後的天葬台上等著神鷹將靈魂捎往天堂。獨特的地理環境,秀美的山川以及民風民俗組成了郎木寺的一切,漢藏回三個民族的居民都在白龍江畔浣衣汲水,呼吸一方清新的空氣,過著平靜安穩的幸福日子。
四川一側的格爾底寺地勢比較開闊,成群的牛羊在寺院旁的草場上悠閒地吃草,寺院的喇嘛在大殿里莊嚴地誦經。進格爾底寺,可以見到雄偉瑰麗的四個大殿,聞思院,也是主殿即大雄寶殿所在,醫學院、時輪殿和護法殿,木瓦木樓的僧舍建於其中,隨山勢層層疊疊,喇嘛們的紅僧衣時隱時現。大雄寶殿旁是最負盛名的肉身舍利塔,這裡供奉著五世格爾登活佛的法體,這是全藏區歷史最長、保存最完好的肉身法體,儘管時光已過去了200多年,但肌膚仍有彈性,面容仍然如昔,在每天的誦經聲中佑護著信徒的平安吉祥。
與格爾底寺遙遙相望的是在甘肅境內的賽赤寺。過小橋,隨著緩坡,漫遊賽赤寺,最後爬上賽赤寺的高處,遠望郎木寺鄉和納摩峽谷宛若仙境。賽赤寺的賽赤在藏語裡是法台的意思(法台相當於寺廟的主持),由於創建者曾是拉薩甘丹寺的法台而得名。在藏傳佛教格魯派中,一般對擔任甘丹寺主持者尊稱為“甘丹賽赤”。
郎木寺最熱鬧的是正月,屆時將舉行默朗大法會,即通常大眾所說的傳昭法會。寺院的喇嘛紛紛出動,帶上面具跳神、演藏戲,還要舉行盛大的展佛活動。
國際化
郎木寺不僅僅是一個古鎮的名字,也是一座寺院的名字。其實,郎木在藏語裡是仙女的意思,因納摩峽谷口的石崖上有一天然溶洞,洞內的岩壁上有一酷似美女的天然浮雕像而得名。
郎木寺四面群山環繞,林木茂密,風景十分優美,有“東方瑞士”的美譽。它建於1748年,由格魯派高僧———第五十三任噶丹赤巴薩木察堅贊僧格創建。它的規模和名氣雖沒有拉卜楞寺那么大,但主持的聲望卻出奇的大,據說在藏區活佛中地位僅次於達賴和班禪。
坐落在山坳里的郎木寺鎮,寺廟屋脊上的法輪、金鹿在陽光的輝映下金碧輝煌、熠熠閃爍,僧俗民眾寧靜悠然,一派佛界風光。
走進郎木寺古鎮,不僅處處透出幾分神聖和神秘,也顯露出些許的休閒和隨意。高原的太陽總是那么燦爛,陽光夾雜著從寺院傳出的濃濃的煙味,在整個小鎮瀰漫;通往寺院的彎曲小路上,磕長頭的草原牧民一步一拜,艱難行進;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背著背包,拿著相機,不停地拍攝著高原小鎮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
郎木寺雖然是個居住著幾百戶人家的小鎮,卻也是個“國際化”的小鎮。鎮上的3000多居民,以藏族牧民為主,還雜居著一些漢族和回族居民。實際上分屬兩個鎮,這邊是甘肅的郎木寺鎮,而另外一邊是四川的紅星回族鄉,屬於諾爾蓋縣。所以回族居民不少。而遊客來自四面八方,經營者也來自天南地北。德國、法國、丹麥、瑞典、義大利等國的遊客隨處可見,甚至還經常會碰上以色列的遊客,一年四季絡繹不絕。
推薦景點:甘肅的賽赤寺院要是要參觀的,四川的格爾底寺也是必看的;仙女洞、白龍江源頭、以及大峽谷是要去看看;四川這裡的插箭台可以爬上去看看郎木寺全景;邊上的天葬台也是一定要去看看的;有空的話,強烈推薦去若爾蓋的降扎溫泉泡澡,你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舒服。
瞻佛節
瞻佛,藏語稱為“貴格先”,字面意思為“展示絲綢佛像”,我們平時俗稱“曬佛”。瞻佛的目的,是將佛的偉大形象展示於人間,讓僧俗信眾通過心靈去感受,由此而頂禮膜拜,讚嘆供養,祈願佛法長住。
每年正月十三日是郎木寺舉行瞻佛的日子。 上午大約九時,瞻佛儀式正式開始,寬大的瞻佛台上綴帖得光滑整齊的石板閃著亮光,在作為掛軸的瞻佛牆上卷簡佛像徐徐展開,一隊僧人在瞻牆頂端緊攥幅邊,一隊僧人在下面接展,左右兩邊又是兩隊僧人,四方合力小心翼翼地將一幅大約十丈寬大約三十六丈的佛像展現在人們面前,這一刻,僧俗一片靜穆,默念經文,祈求幸福吉祥……
旅遊信息
攝影提示:郎木寺的冬日是攝影創作的黃金季節,從郎木寺經過一個小木橋,便是格爾底寺的寺區。那裡有一條小河,是攝影家們拍攝的主要景點之一。小河散發著水蒸氣,當地的藏族同胞三五一夥,早晨在那裡洗浴、飲水、挑水,如生活在世外桃源,這種景觀只有在冬季才會出現。為了突出其光影效果,最好是在太陽出來的時候,逆光拍攝比較好。
徒步提示:郎木寺鎮也是徒步、登山的天堂,位於四川格爾底寺院背後的大峽谷全長30km,峽谷內最高的華蓋山(海拔4200m)、龍達尖(海拔3650m);登高遠眺,郎木寺鎮的兩座寺院交相輝映,小鎮被綿延起伏的山巒包圍,遠處是開闊平坦的草原,美不勝收。小鎮入口的紅石崖是看日出、日落的最佳位置。
交通:從夏河到郎木寺有兩條路,一條是近道,從小桑科穿越經阿木去乎、尕海、碌曲到郎木寺,另一條路是先奔向合作,再經尕海、碌曲到郎木寺,其中從阿木去乎到郎木寺都是213國道。包車司機一般都願意走近道省油,但路況較差,213國道相對好一點,四川境內都路況都不錯,包車總耗時一般6個小時左右,最低費用500元/車(小面的,2012年以後至今的包車均價)。
班車時刻,蘭州汽車南站:早上8:20有直達迭部的班車途經郎木寺,距鎮子5km(126元/人)。夏河:早上7:00有班車直達郎木寺鎮中心(71元/人)。合作:中午12:20之前均有班車直達郎木寺鎮中心(50元/人)。若爾蓋:下午2:30有班車直達郎木寺鎮中心(25元/人)九寨溝溝口:早上7:00 有直達蘭州的班車途經郎木寺,距鎮子5km,12:00到達(120元/人)。備註夏河、若爾蓋在旅遊旺季均有拼車直達
蘭州、九寨溝班車下車點,有計程車或本地麵包車接送,10元/人。郎木寺沒有直達蘭州的車,一般都在合作轉車.郎木寺到合作汽車南站50元/人(最新票價),前往合作汽車北站可以換乘到蘭州的車,合作到蘭州的班車每半小時一班,末班16:30。到臨夏的車就更多些。
住宿:下車的地方就是郎木寺鎮的中心,向前走一點即是郎木寺賓館所在的十字路口,這裡住宿的目前分為四類:青年旅舍(藏地青稞國際青年旅舍、旅朋青年旅舍),星級酒店(郎木寺大酒店、達吉商務酒店),家庭賓館(甘肅達倉郎木賓館、蜀景客棧,郎木寺賓館),招待所(住宿衛生條件太差不予推薦)。白龍賓館(已關門),四川的仁青賓館(住宿硬體已老化,不推薦),一般標間的價格在100-300元左右(2012年以後至今的最新房價水平),床位基本上在40-60元左右,在國定假日期間,價格會略有上浮。郎木寺的住宿還是蠻多的。
飲食:麗莎餐廳在郎木寺鎮主街上,東西還是不錯的,炒菜很一般,西餐是經過本土化的方式和食材進行烹飪,算得上是一個知名餐廳,下午有蘋果派和朱古力蛋糕等供應,旺季期間可能遊客會比較多;
阿里餐廳已經搬到通往甘肅郎木寺的小橋旁,這裡也有很多仿西餐和清真炒菜;不過我們覺得在阿里餐廳坐坐,和阿里聊一聊真的是一種享受。當地有一些清真烤餅、手抓羊肉,趁熱吃味道不錯。現在的阿里餐廳已經轉由他人經營。
其他還有一些清真或川菜的小餐館,價格都算可以。
門票:甘肅郎木寺門票30元,包括了天葬台的。四川的格爾底寺30元,包括了大峽谷。紅石崖免費。
注意事項:這裡海拔3600多米,上下樓有明顯的呼吸急促感,一般人頭一天晚上睡覺有一定的頭疼,以後沒事了,應該說高原反應不太明顯。天氣明顯冷,山上風特大,夏天去的話要帶一件外套,早晚很涼;冬天去的話要做好保暖措施,帽子、手套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