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爿山,位於永嘉縣甌北河三村與橋下鎮浦石村交界處,海拔高度205米,與處州青田縣石帆山相距100公里,兩山高度和寬度相當,遙遙相對。北宋時,楠溪俞道安回響方臘起義,在此設立山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破爿山
- 位置:永嘉縣甌北河、橋下鎮
- 海拔:205米
歷史,人文,
歷史
《光緒永嘉縣誌》記載:“荊溪山,在城北六十里,荊溪出焉。宋時,俞道安寇溫州,由此入括蒼。其旁曰梅岙山,宋建炎後,於此置寨兵。曰陸岙山,俱在三十二都仙桂鄉。”
宣和二年(1120)十月,睦州青溪方臘起義。十一月,攻陷青溪。十二月,攻陷睦州、歙州。向南攻陷衢州,向北掠新城、桐廬、富陽諸縣,接著攻陷杭州。三年(1121)正月,分兵並進。一路由洪載率領取道松陽,進攻處州。三月七日,台州仙居縣呂師囊在白塔聚眾回響。俞道安揭竿起義,開始不滿百人。起義軍經過楠溪到達菰田,楓林檔溪劉進之奮不顧身,聯合毗鄰蒼墩李徽、李衢兄弟,率鄉兵隨從楠溪管界巡檢陳莘前往抵禦。由於陳莘輕敵,不聽劉進之勸告,兵敗被殺。蒼坡李徽、李衢戰死,合葬鐵店橋頭,劉進之為李氏兄弟立傳表彰功績。此後,起義軍隊伍不斷壯大。
七月十六日,起義軍萬餘人自樂清進犯樂灣(今龍灣),將逼近溫州城,閭邱顎和江端本以為城壘不固,想棄城逃遁。溪南武進士盧璿聽說此事,到郡城與學友石礪請求府學教授劉士英,共同謀劃戰敵守城的策略,在各處城門設立保障火炮。劃分市民為八界區,各界有頭目掌領為率首,率領男女登城守御。召集張理等驍勇民丁在城外作戰,挫敗起義軍的先鋒部隊,於是起義軍不敢逼近郡城。其時,大家推石礪為謀主,治兵儲糧,置戰艦五十餘,分屯梅岙、白沙,堵截起義軍。楓林東郊丁仲修率鄉兵到龍灣抵禦,鄉兵失據而散,仲修以余兵與賊戰,力屈乃死。八月二十三日,朝廷派遣姚平仲、張思正率領的救援官兵到溫州城,俞道安率部撤出戰鬥,轉移到甌江北岸永寧山中,繼續堅持鬥爭。十月,呂師囊在黃岩斷頭山被偷襲俘虜殺害。俞道安孤軍無援,在官兵輪番攻擊下,被圍困在永寧山中,寧死不屈,奮力拒敵,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金華是太平軍將領李世賢的大本營,設立侍王府。破爿山是台州太平軍前往處州、婺州(今金華)行軍途中的關口,也是地方官兵防守要地之一。所以,“長毛亂”時,在破爿山立寨防守的歷史,在浦石村民中流傳廣泛。歷代知道破石來歷而慕名登臨的人一定不少。11月12日,筆者和永嘉許多同好登臨破石山,從東邊寨門進入堡壘的頂部,斜坡山崖上有一行題刻:“凸峰,一九七七年,西門外八居士立。”最高的一片平坦岩石上鑿出一個搗臼窩來,直徑50厘米,深20厘米,西邊題刻:“凹峰”。山寨南面沿著山脊線而下,設定三道圍牆,砌牆塊石就地取材。斜坡因採石形成階梯狀。山脊盡處就是甌江拐彎處,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形勢,這是甌江北岸東西驛道上的隘口。在一個禁錮的時代剛剛結束,溫州西門外就有八位讀書人追慕謝公蹤跡,靜悄悄地登上破石山,抒發自己的山水情懷。
人文
“溫州出破爿,處州出石帆”,這是甌江流域處州(今麗水市)、溫州兩地水陸運輸線上的地名順口溜。《郡國志》上說:相傳堯時東海信郎破石為船帆,後來東海有祠堂祭祀他。
謝靈運遊歷此後,在其《游名山志》記下這個神話傳說:“古有人以破石之半為石帆,故名彼為石帆,此名破石。”破石因謝靈運的宣傳而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