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15 (-30) 厘米。根淡褐色,圓柱形,較長。莖縮短,多頭。輪生羽狀複葉長5-14厘米;
托葉膜質,卵形,大部與葉柄貼生,分離部分先端尖,被柔毛;
葉柄與葉軸上面有細溝紋。密被長柔毛;小葉輪生,6-12輪,每輪4-6片,或有時為2小葉對生,長圓形、線形或披針形,長5-10毫米,寬1-2毫米,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時內卷,兩面密被貼伏長柔毛。
頂生頭形
總狀花序;總花梗長6-15厘米,被微捲曲絨毛;苞片披針形,比花萼短而宿存;花長8-12毫米;花萼管狀鐘形,長5-7毫米,萼齒線形,長1.5-3毫米,被短柔毛;花冠紅紫色或淡紫紅色,旗瓣匙形,長12毫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漸狹成瓣柄,冀瓣卵狀長圓形,長11毫米,龍骨瓣長9.5毫米,喙長2-2.5毫米;子房微被毛或無毛,
花柱先端彎曲。莢果膜質,卵狀球形,膨脹,長約10毫米,先端具鉤狀短喙,腹縫線內凹,被短柔毛,隔膜寬約0.5毫米,不完全2室。種子腎狀圓形,長約1毫米,暗褐色。
生長環境
砂珍棘豆是喜暖耐旱的旱生、沙生植物。習見於中國北方草原帶的風沙地區。生於河岸沙地、沙質的丘陵坡地、撂荒地,在沙區多生長在固定、半固定沙丘、沙地或流動沙丘上。在陝北、鄂爾多斯和寧夏的鹽池縣,常見於
長芒草、大針茅、
短花針茅、
冰草、中亞狼尾草草原或荒漠草原中,或生於具有
中間錦雞兒、
黑沙蒿、
沙鞭、
北沙柳等沙生植被中,構成地帶性的群落伴生種,有時可上升為亞優勢種。土壤一般為棕鈣土、淡棕鈣土或灰鈣土、淡灰鈣土。在撂荒地上,由於生境有利於繁殖,往往能形成小片的單優種群落。中國寧夏鹽池縣調查,生長砂珍棘豆的灰鈣土表土pH值為8.3,含可溶鹽0.045%,土壤肥力很低,有機質僅0.6%、全氮0.022%、全磷0.087%、全鉀2.43%,水解氮29.11ppm、
速效磷3.5ppm,速效鉀81.2ppm。在中國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烏蘭察布盟南部,伊克昭盟,包括科爾沁、渾善達克,毛烏素、庫布齊等沙地,以及蘇尼特旗、達茂旗、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杭錦旗的黑沙蒿、黃柳、
山竹岩黃芪、草麻黃、
沙生冰草、女蒿、駝絨藜、
刺葉柄棘豆、
狹葉錦雞兒、
石生針茅等沙化的荒漠草原植被中,砂珍棘豆也為習見的伴生種。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其分布區北界在內蒙古錫林格勒盟南部,向北讓位於海拉爾棘豆,南界為山西、陝西、寧夏的乾旱風沙帶南緣。蒙古、朝鮮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砂珍棘豆在中國寧夏每年4月初至中旬返青,4月下旬至5月中旬現蕾,5月下旬開花,6月至7月為盛花期,6-7月至8月上、中旬結果,9月進入果後營養期,10月上旬枯黃。砂珍棘豆一般單株鮮重4.5-7.2克,乾鮮比1:2.65,地上莖、葉、花序及果實的重量(乾重)比為1.56:1:1.29。每株平均有3個花序,每花序平均有花15朵,平均每花序結果15枚,全株平均結果45枚。砂珍棘豆地上部比較矮小,葉片表面被長柔毛,耐旱力強,同時地下部有伸長的主根,長達75-140厘米,一般情況下側根發育良好,根系有砂套,保護根系免受流沙的機械損傷。
主要價值
飼用:無論青、乾狀態的砂珍棘豆,綿羊、山羊和駱駝均喜食,牛、馬、驢,騾採食較差,在中國陝西和內蒙古東部則認為是低等飼用植物,僅山羊綿羊少量採食。化學成分和胺基酸含量顯示出無氮浸出物和粗蛋白質均較高,粗脂肪偏低,粗纖維含量也偏低,屬於良等牧草。此外粗灰分含量也較高,灰分含量中鈣較高,磷較低。
食用:花有粉、有蜜,是一種輔助蜜粉源植物。
藥用:全草可入藥,消食健脾,主治小兒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