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泥田

砂泥田是一種水稻土土種,分布在安徽黃山、安徽宣城、安徽蕪湖、安徽池州、安徽旌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砂泥田
  • 土種編號:10621
  • 土壤類型:水稻土
  • 土壤亞類:瀦育水稻土
  • 土類(二普):水稻土
  • 亞類(二普):瀦育水稻土
  • 亞類(土種志):高山荒漠草原土
  • 母質:花崗岩、花崗片麻岩等風化坡洪積物
  • 剖面構型:Aa—Ap—P—W—C
  • 面積(公頃):105533
特徵描述,主要性狀,生產性能,歸屬分布,

特徵描述

典型剖面
采自旌德縣喬亭鄉湯村,山間盆谷,海拔199m, 成土母質為花崗閃長岩風化坡洪積物。年均溫15.6℃,年降水量1395mm,年蒸發量1325mm,≥ 10 ℃的積溫4912℃,無霜期231天。河溝自流灌溉,綠肥—稻—稻或油菜—稻輪作。 Aa層: 0—21cm,棕灰色(濕,10YR 5/1),粘壤土,團塊狀結構,疏鬆, 中量鐵錳斑紋和鱔血斑,多量根系,pH5.1。 Ap層: 21—30cm,灰黃棕色(濕,10YR 5/2),砂質粘壤土,塊狀結構,堅實,少量鐵錳銹紋,中量根系,pH6.0。 P層: 30—49cm,棕灰色(濕,10YR 5/1),粘壤土,稜柱狀結構,稍緊, 中至多量灰色膠膜,少量鐵錳結核,少量根系,pH6.7。 W層: 49—116cm,灰黃棕色(濕,10YR 5/2),粘壤土,棱塊狀結構,緊實,中至多量鐵錳斑塊和結核,pH6.8。

主要性狀

該土種成土母質為花崗岩、花崗片麻岩等風化坡洪積物。 植稻歷史悠久,剖面多為Aa—Ap—P—W—C型。部分地處狹谷沖壟和較低洼處的田塊,因排水困難,犁底層、耕層常呈次生潛育化,有程度不同的亞鐵反應;瀦育層厚40—60cm,灰黃棕色,中塊狀至棱塊狀結構,結構體面上有中至多量銹紋和軟小鐵錳結核,土體全鐵和游離鐵含量較以上各層均高。土壤質地為粘壤土,耕層容重為1.14g/cm3。土壤呈酸性至中性,pH5.1—6.7,鹽基飽和度大於65%,剖面自上而下鹽基交換量和飽和度遞增, 至滲育層鹽基已趨飽和。土壤保肥能力中等,陽離子交換量10—20me/100g土。土壤有機質、 全氮和磷素含量中等偏低,速效鉀缺乏。據2698個樣品分析統計,有機質含量2.36%,全氮0.134% ,速效磷11ppm,速效鉀66ppm。有效性硼含量為0.07ppm(n=7),有效鉬為0.12ppm(n=28) ,均低於其臨界值0.50ppm和0.15ppm,屬缺或極缺。

生產性能

該土種質地較適中,耕性好,適耕期較長,約5—8天, 施肥見效快。但保水保肥性差,速效磷、鉀和有效硼、鉬缺乏。水稻栽後5— 7天即返青發棵,但中後期常感肥力不足,空秕粒較多,千粒重低,油菜花而不實現象嚴重。目前多為綠肥(油)—稻—稻輪作,雙季稻年畝產500—600kg,單季稻250—300kg,油菜籽50—70kg。 今後利用改良上應完善水利設施,攔洪截滲,排灌分渠,防止地表徑流沖蝕、淋洗土粒和養分,有次生潛育的田塊還應開溝瀝水,降低地下水位,改肥—稻—稻為油(麥)—稻或豆—稻輪作,增加土壤回旱期,使之脫潛;增施有機肥,提倡秸稈還田,合理配施氮、磷、鉀肥,適當補施硼、鉬肥,以培肥土壤。金寨縣土肥站1984—1986年試驗,氮、磷、鉀配比以畝施氮12.5kg、磷(P2O5)5kg、鉀6.6kg的效果最佳,畝產稻穀666kg,增產19.1%。廣德縣1984—1985年對有次生潛育的砂泥田,改肥—稻—稻為肥—早稻—秋豆輪作,效果顯著,土壤容重降低0.1g/cm3,孔隙度提高3.6%,青泥層厚度減少5—6cm。

歸屬分布

砂泥田,屬瀦育水稻土亞類麻砂泥田土屬。 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黃山、宣城、蕪湖、池州、安慶、六安等城市,地處山丘溝谷的沖壟、平畈及崗地的中低 ,面積158.3萬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