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攪局者》是2019年6月1日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 萊斯利·柏林。
基本介紹
- 書名:矽谷攪局者
- 作者:[美] 萊斯利·柏林
- 譯者:王天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6月1日
- ISBN:978722011125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編輯推薦,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為什麼開創未來的是矽谷?為什麼全世界都想複製矽谷,但卻沒人成功過?矽谷何以長盛不衰?
矽谷歷史大師萊斯利•柏林重磅新作《矽谷攪局者》,以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1969—1976)為起點,揭秘矽谷從0到1的崛起歷程和動人心弦卻罕為人知的篇章,首度聚焦為現代社會帶來關鍵性突破的七劍客——他們是未來科技、產業、經濟格局的改變者,是矽谷真正的奠基者和幕後英雄。
《矽谷攪局者》通過展現網際網路之父、電子遊戲之父、軟體設計先驅等塑造矽谷的7位先鋒人物顛覆歷史、開創未來的故事,重新探視矽谷的創業公司、創新精神和成長曆程,回答矽谷之所以能夠開創未來的根本原因。作為新經濟、新生活的受益者,如果要理解今天正在發生的事情,就要了解過去曾經發生過什麼。同時,了解矽谷早年先鋒人物的風雲故事、創業領袖的使命擔當和變革時代的歷史淵源,是對網際網路誕生50周年*好的紀念。
圖書目錄
贊 譽
推薦序1 第1千零一名挑戰者
推薦序2 塑造矽谷的七劍客
前 言 開創與無畏,成就矽谷的攪局者精神
PART 1 到來:矽谷的成年(1969 — 1971)
1 網際網路的誕生,五角大樓里的普羅米修斯
2 孕育電子遊戲,書呆子的天堂
3 她口袋裡的8 個25 美分硬幣
4 從仙童到英特爾,追尋未來的冒險
5 被忽視的發明,我們能拿這些來做什麼 / 061
6 跟我走,要么我自己走
PART 2 建設:從蠻荒之地到高科技革命的基石(1972 — 1975)
7 矽谷最成功軟體公司ASK 創生
8 擺脫計算本來的束縛
9 電子遊戲帝國雅達利的盛與衰
10 贏得重組DNA 技術專利申請戰役
11 我星期一就做這個
PART 3 困境:反科技浪潮之中夾縫求生(1976 — 1977)
12 我就想到一張辦公桌後面去
13 雅達利的收購博弈
14 再撐一年,不行就散
15 障礙重重,生物醫學始祖基因泰克的漫漫長路
16 蘋果,顛覆時代的異類
17 錯誤的抉擇,誘發施樂覆滅
18 蘋果還缺少一個標準
PART 4 勝利:擁抱激動人心的黃金時代(1979 — 1981)
19 我看值一億美元
20 如果你不想淘汰自己的產品,會有人來淘汰的
21 你能想像你奶奶也在用嗎
22 年輕的狂徒,稱霸個人計算機全盛時代
23 從藍領到白領,矽谷每天都有新工作
24 我們不要錢,而是要贏
PART 5 裂變:現代高科技先鋒瘋狂崛起(1983 — 1984)
25 兔子們都跳走了
26 一年虧損5 億,雅達利誘發電子遊戲大海嘯
27 用股權換許可,重新定義斯坦福
28 沒人以為他們會賣掉羅姆公司
29 整個世界再也不一樣了
30 她為錢努力工作
結 語 一浪接一浪,矽谷正在不斷重塑自我
後 記 攪局者們的今天
致 謝
編輯推薦
矽谷歷史大師萊斯利·柏林里程碑式重磅新作。從塑造矽谷的七劍客身上,揭秘矽谷從0到1的崛起歷程,進而引出顛覆歷史、開創未來的攪局者精神。
首度聚焦為現代社會帶來關鍵性突破的七劍客。《矽谷攪局者》通過刻畫網際網路之父、電子遊戲之父等7位在矽谷歷史上*重要的人物的風雲故事,回答了矽谷之所以能夠開創未來的根本原因,從巨觀的圖景到個人的性情體現,都十分有借鑑意義,能夠很好地指導創業者、企業管理者,成就自己的偉大。
網際網路誕生50周年*好的紀念。從1969年網際網路之父羅伯特·泰勒啟動阿帕網到如今改變了每個人生活的網聯網,網際網路已經走過了整整50年的歷程,我們有必要回顧網際網路與科技的歷史。矽谷的過去必將會影響未來,歷史的教訓將推動更深遠的創新。
科技圈和網際網路圈大咖、學者聯袂推薦。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院長李開復,易寶支付聯合創始人、暢銷書《看見未來》作者余晨,馭勢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吳甘沙,葦草智庫創始合伙人段永朝,《經濟學人·商論》主編吳晨,谷歌公司前CEO、Alphabet 公司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紐約時報》暢銷書The House of Mondavi 作者朱莉婭·賽勒,普利茲獎獲得者、史丹福大學康納德·麥克拉克倫歷史學名譽教授戴維·甘迺迪聯袂推薦!
全書內容豐富多彩,邏輯清晰,語言優美且通俗易懂,人人可讀!
湛廬文化出品。
作者簡介
萊斯利·柏林
史丹福大學矽谷檔案館的歷史學家,擁有15年研究經驗。斯坦福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並在史密森尼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勒梅爾森發明和創新研究中心的諮詢委員會任職。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曾為《華爾街日報》、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美國公共電視網(PB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和《連線》(Wired)雜誌撰寫評論。
擁有史丹福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和耶魯大學美國國家研究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