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煤精雕刻工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瀋陽市新樂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先後出土了一批煤精製品,種類主要有:圓珠、圓泡形飾、耳璫形飾等。中國較多地方都發現了古代煤精製品,如陝西省寶雞市茹家莊、竹花溝和灃西張家坡三處西周墓地出土煤精及其製品200餘件,陝西省鳳翔縣秦國故都雍城遺址和四川省大邑縣五龍、滎經縣曾家溝戰國墓分別出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煤精製品,遼寧省遼陽漢墓、四川省奉節縣風箱峽崖棺、河南省陝縣劉家渠漢墓、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廣東省封開縣江口漢墓等多處古代遺址中出土了漢代的煤精製品。從考古發現的煤精製品種類和數量來看,古代煤精雕刻技藝已經有了較高程度的發展。現代化的煤精雕刻工藝是由清末雕刻藝人趙昆生及其弟趙景霖開創的,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在他們的傳授下,撫順煤精雕刻技藝已經傳承了七代。
文化特徵
特點
煤雕工藝品的特點是:色澤烏黑,光亮如鑒,材質細膩,,造型美觀,風格獨特。它既有漆雕之莊重,又有玉器的光潔,還兼有陶器的古樸。其種類可謂琳琅滿目,題材也相當廣泛。不僅有栩栩如生的人物,也有活潑可愛的動物,還有姿態萬千的花卉。煤精還被用來雕刻成菸具、筆筒等日常生活用具,置於案頭,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不少樂趣。由於煤雕工藝品價格適宜,已成為撫順地區較有特色的旅遊紀念品之一。
種類
煤精雕刻具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其款式造型、結構布局、圖案紋飾與定名等,都是傳統文化與地方文化長期相互融合的結品。作品分為人物、動物和素活三大類,品種達200餘種,造型款式豐富多樣。人物類煤精作品分為傳統題材和現實題材,取材於神話故事、民間傳說與現實生活。
工藝特徵
煤精雕刻沿用傳統手工工藝,雕刻過程全憑藝人的靈感和經驗,就地取材、相料取形、因材施技、渾然天成。傳統工具有“園鏟”“扁鏟”“刨子”“手捻鑽”“搓板”等,傳統技法有“砍”“鏟”“走”“搶”“磨”“拋”“滾”“擀”“剁”“刨”“鑽”“搓”等。
製作工序
材料:
煤精,也叫煤玉,是一種腐泥混合類型煤,產於撫順西露天礦的煤層之中。由於它質地細密、韌性大而適於刻鏤,人們便把它從煤中精選出來雕刻琢磨成各種工藝品。
製作流程:
1、設計
設計首先是選擇題材,就是先將構思好的方案落實在畫紙上,經過思量揣摩、討論修改,確定畫稿。接下來是粗繪,就是在開始下刀之前,把造型和圖樣直接畫在煤精原石上。還有就是細描,是在雕刻進行中,把局部細緻的描繪出來,便於師傅做精細雕刻。在原石上繪好設計稿後,就可以進行接下去的雕刻了。通常煤精雕刻的設計者不僅懂得美工設計,還了解煤精材質的特性,如韌性、脆性硬度、裂紋發育程度、瑕疵延伸情況等。為了保證設計的最後實現,需要從選料開始,就琢磨每塊原石的自然情況。
2、選料
選料首先是觀察煤精本身的顏色和紋理走向,然後再用小刀刮出煤精屑來判斷其緻密程度。對於煤精來說,還有較重要的一項是判斷原石有沒有裂紋,特別是隱性裂紋。經驗豐富的師傅可以通過拍打原石表面,聽聲音來判斷,但這種技能往往是可意會難言傳的。比較簡單的方法是浸水檢測,將煤精原石浸泡在水裡使其充分濕潤,再撈出自然風乾,如果有裂紋,水會集中在裂紋處風乾速度較慢,當表皮剛剛風乾的時候,就可以觀察到裂紋了。
3、破型
行話叫“砍大荒兒”,主要是用大號扁鏟“大刀闊斧”地砍出作品的大概造型,使其空間關係和幾何性狀表現出來。如器具就要砍出其長寬高;動物則要砍出其大小體型等。去掉實際輪廓以外的邊角余料,一般是先砍掉大料後再切去小料,先正面再後面。另外,還需要平底,就是砍出一個底面,使原石能平穩站立,便於雕刻。當然,還要“剁”掉裂紋和“刨”掉瑕疵,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塊初具雛形的煤精料坯了。
4、定形
行話也叫作“鏟”,即在“砍”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形態。以猛虎為例,根據砍出的造型用中號或小號扁鏟剷出虎的虎頭和四肢、骨骼和肌肉等,呈現出作品的精、氣、神。鏟活兒貫穿整個雕刻過程,也是雕刻藝人刀工水平高低的體現。一直以來,煤精雕刻都使用傳統工具,這也是此項技藝傳承的魅力所在。
5、細雕
行話叫作“走”。就是在前面鏟活的基礎上再細整一遍,對砍、鏟得到的大致輪廓做準確地修整。還以猛虎為例,細雕猛虎的耳、鼻、眼甚至牙齒等部位,使作品的局部雕刻細緻到位,對於前後四肢腹下等需要鏤空的部位還要用粗細碾刀“鑽”和“搓”。一般這道工序完成之後作品也就完成了八成。
6、粗磨
行話叫作“搶”。上述工序完成後, 從頭到尾再“搶”一遍。因為煤精特有的脆性,在“走刀”的表面會留下大大小小的扁平凹坑,搶活就是用細小的扁鏟、圓鏟把表面修整平坦。這道工序要特別注意,不能破壞原作品的造型,更不要使作品破相。另外,“搶“還起到了粗略拋光的作用,同時使作品有磨砂的感覺。
7、拋光
這道工序就是做完“搶活兒”後,用砂紙和布輪再“溜”一遍。這是煤精雕刻的最後一步,要特別注意的是細緻拋光是有選擇的。
題材作品
煤精雕刻代表作有:《仙鶴壽星》《廣目天王》《觀音》《關東魂》《小礦工》等。《關東魂》塑造了一個撿煤渣老者的形象,這是撫順作為煤產區常見的一個傳統人物形象和生活場景。老者腳穿尖頭靴,頭戴皮氈帽,具有典型的東北地域特徵,同時表現出天氣寒冷、環境惡劣的背景,但是老者神態閒適,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這幅作品表達了東北人民不畏嚴寒、以苦為樂、上進樂觀的勞動精神,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和精神內涵。該作品以《關東魂》為名,可謂恰如其分地點出了這幅作品的主旨。《小礦工》同樣塑造了一個礦區人物形象。如果說《關東魂》刻畫了老一輩礦區人勤奮、樂觀的精神面貌,那么《小礦工》則暗示了這種精神在兒童身上的影響和繼承。作品中的兒童在試穿父輩的採礦工作服,這正是上述樂觀精神在兩代人之間傳承的具體形象的體現。這幅作品使人們看到了礦區精神的代代相傳,感受到了礦區事業的朝氣蓬勃和蒸蒸日上,從而對中國美好的明天產生了無比的信心和希望。動物類作品多取材於現實動物和神話動物,例如:《古獅戲球》《鳳凰牡丹》《龍鳳呈祥》《鯤鵬展翅》《馬踏狼》等。素活類作品與玉雕素活相同,多為仿古器皿,器型主要有鼎、瓶、爐、花薰、塔等,代表作有:《琥珀鑲嵌球薰》《龍鳳鏈瓶》《喜鵲登梅花瓶》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煤精雕刻地域特色鮮明的
撫順煤精雕刻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北方地域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撫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石雕(煤精雕刻)”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石雕(煤精雕刻)項目保護單位撫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撫順市藝術研究所)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09年6月13日,第四個“文化遺產日”,遼寧將舉辦有史以來規模最大、項目最多、展示內容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展示活動。 在2號展區展出了煤精雕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