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掖縣滑石雕刻)

石雕(掖縣滑石雕刻)

石雕(掖縣滑石雕刻),山東省萊州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石雕(掖縣滑石雕刻)源於宋,興於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藝術沉澱。明清時期,掖縣周圍尤其是永安路街道轄區所屬村莊,以滑石雕刻為業的家庭作坊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掖縣當地成立了萊州市雕刻廠,並有30餘村組建了村屬雕刻組,從業人員數以千計,使掖縣滑石雕刻技藝達到了鼎盛時期。石雕(掖縣滑石雕刻)主要經過選料、設計、雕刻、精加工四大步驟製作而成。

2008年6月7日,石雕(掖縣滑石雕刻)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5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雕(掖縣滑石雕刻)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山東省萊州市
  • 遺產編號:Ⅶ-56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石雕(掖縣滑石雕刻)是以滑石為原料的一種傳統雕刻藝術,主要流傳於山東省萊州市掖縣地區。
據史書等資料記載,早在1500年前掖縣滑石雕刻就已較為成熟,達到較高的水平,唐宋時期受到朝廷的青睞,已然成為了貢品,萊州石在宋代已然雕刻成器並有一定美譽度。
明清以來,掖縣縣城周圍尤其是在現永安路街道轄區所屬村莊,以滑石雕刻技藝為業的家庭作坊,如雨後春筍,紛紛湧現,絕大部分村莊興起了以雕刻小型擺件為業的滑石雕刻藝人,專刻瓶、盒或人物、花鳥等類刻品,多為家庭作坊式,忙時務農,閒時為藝。此時的刻品主要為獅、兔之類小動物擺件,無規模化生產,以低廉的市價散售,貼補家用。
清代中期,掖城四關及城郊西南隅、西王里和大原家等村莊,幾乎家家從業雕刻。其產品多為猴子及其他小動物,數量最大的屬“八鏟猴”,因用滑石雕刻,故俗稱“滑石猴”。
清光緒年間,許多雕刻藝人雕刻出旱菸嘴、鼎爐、山水、人物、盤子和瓶插等工藝品,不僅造型準確洗鍊,而且雕工精微生動,形成了掖縣滑石雕刻的獨特風貌。
民國初年,掖縣建立了“增興”和“吉來”兩個經營滑石雕刻的商號。他們把掖縣一家一戶的雕刻品收購起來,銷往各地。由於商業的溝通和藝人的漂泊,掖縣石雕技藝陸續傳到山東省內各地和山東省外的北京、海城等地。後來,戰亂頻仍,社會動盪,掖縣滑石雕刻業急劇萎落,產品銷路日稀,雕刻藝人銳減,雕刻作坊僅剩兩家,各有工匠一兩人,年耗原料不過5000多公斤,已瀕臨絕境。至抗日戰爭爆發後全部終止。
掖縣滑石雕刻的重新興起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之前的滑石雕刻,原料是零星開採,缺乏規劃,雕刻專業戶分散不固定,而且產品不定型,銷路不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有關部門對掖縣滑石雕刻非常重視,並將其納入工業局直接管理,組建了綠凍石礦、滑石礦等進行有計畫地開採。
20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國家開始勘探開發了粉子山鎂礦和西青山滑石礦,埋在深層的優質滑石被挖出地面,從而為這項民間美術工藝的崛起提供了基礎和保障。
1957年,雕刻生產恢復,產品由山東省工藝品進出口分公司收購出口。
1958年,以永安路街道大原家村雕刻組為主成立了掖縣雕刻廠,一大批滑石雕刻藝人被匯聚起來,從優選材料、設計造型到雕刻加工、對外銷售均有專門科室負責。滑石雕刻業迅速發展到100多個品種,數千個花樣,成為當時中國屈指可數的滑石雕刻隊伍。
20世紀70年代開始,掖縣滑石雕刻逐漸成為萊州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文化特徵

掖縣滑石雕刻歷經一代代藝人的實踐與探索,逐步形成了造型圓渾、敦厚、生動、概括,刀法簡練、流暢、張揚的藝術風格。
掖縣滑石雕刻的各種原料中,以凍石為貴。因其質地堅韌,紋理自然多變,色彩綠中泛黃,晶瑩透明,有岫玉的質感,故又稱“萊州玉”,其刻品通稱“萊州玉雕”。雕刻藝人以料取材,因材施藝,把原料本身的自然美和創造的藝術美有機地統一在完整的藝術形象之中。所雕仕女,體態優美,婀娜多姿;所雕雲龍,翻轉騰躍,氣魄非凡;所雕群馬,豪邁奔放,勢若狂飆;所雕蟹蝦,剔透玲瓏,栩栩如生。滑石質地緻密滑膩,有白、黑、紅黃、粉紅或其他雜色,硬度1~1.5度;既可手工雕琢,也可機械切削。因其性軟,不宜精雕細鏤。

製作工序

石雕(掖縣滑石雕刻)工藝包括選料、設計、雕刻、精加工四大步驟。
選料
根據掖縣滑石雕刻原料產地不同,分為原產地石料和外來石料。原產地料包括:綠中泛黃、晶瑩透明、有玉的質感的綠凍石,漆黑如炭的黑角石,花似豹紋的豹紋石,以及黃花石、竹葉石、泥瑙石、條紋石、雞肝石、萊石、毛公石等品種。這些品種或巨或細,軟硬適中,可雕琢各種色澤、形態的人物、花鳥等,特別是萊州美術工藝大師們成功地運用原料的天然紋理、色澤,創作的“巧色工藝品”更是“品中佳品”,為許多行內、藝術界人士當成珍品收藏。除掖縣當地所產原料外,隨著經濟發展,流通便利,這裡也引進了一部分外地石種,如臨朐石、凍石、巴林石、壽山石等,但因價格偏高而難以普及。
設計
因石料千差萬別,藝人要因材定型、因材施刀,所以雕刻的作品常常是同類不同態、同品不同型、同型不同神,各具風貌,絕少雷同。藝人利用自然色彩雕琢的花籃、壽帶、牡丹、黑色群馬、葡萄、葫蘆雞、人物、西洋棋等,都別具匠心。
雕刻
傳統雕刻工具除工作檯外,大都是簡單實用的錘、鑿、鏟、銼、刀、鑽、鋸之類。一般採用按規格開料、打毛坯,再雕刻的流水作業。其中雕刻技術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主要有圓、立、鏤、透、襯、浮、線、巧、對比、分層、呼應、均衡、穿插等技法。.上述技法靈活運用,準確到位,恰到好處,才能創作出好的雕品。
精加工
精加工包括上光、打蠟等工序,是較為重要的環節,起潤色、增光、提神作用,為雕刻成品增添了活力和光彩。早期雕刻無此工藝,所雕作品大都經水洗風乾後完成,色彩暗淡,沒有光澤。後經歷代藝人反覆探索、試驗,創新了融蠟上光法,對滑石雕刻進行最後一道工序加工,起到了錦上添花之效,使作品光彩奪目,栩栩如生。21世紀以來,由於水蠟、霧化蠟的運用,不僅方便了加工操作,而且提高了作品的精緻度,為掖縣滑石雕刻增添了新的光彩。特別是經過人工燒色,更使作品增光生輝,靈動傳神。

題材作品

作品類型
掖縣滑石雕刻是民間工藝美術的一個品種,作品種類繁多,大致分為爐瓶(含盒)、人物、動物、花鳥、山水、鈕章、文具、器皿等8大類,120多個品種,2000多個花樣,因石料千差萬別,所以民間美術工藝師們大都有因材定型、因材施刀的技藝,作品幾乎沒有雷同。掖縣滑石雕刻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作品不計其數,大宗作品有:洗子、獅子、馬、龍、象、天女散花、觀音、肚佛、八仙、壽星、花山等。
代表作品
主要代表作有:《天女散花》《牧童騎牛圖》《雲馬》《二龍戲珠》《太師少師》《月季鬥豔》《松鶴延年》《爭艷春秋》《大展宏圖》《凍石蟹籠》《龍蛋圖》《微雕書法鈕章》《孫子兵法》等。
主要題材
其內容多以生活中的動植物和佛教、傳統神話中的人物及情節為主,其中較具代表性的為“八鏟猴”(俗稱“滑石猴”)。“八鏟猴”,顧名思義即只用八鏟就可雕出一隻可愛的滑石猴。其造型準確,神態生動,栩栩如生,產量大,價格低,深得民眾喜愛,流布廣遠。“八鏟猴”是掖縣民間傳統技藝之一絕。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掖縣滑石雕刻至21世紀初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經歷一代代藝人相傳,已形成了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掖縣滑石雕刻是萊州民間藝人智慧和心血的結晶,它豐富的藝術內涵、基本特徵及歷史傳承、技法流派等在中國國內外獨具一格,是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民間雕刻工藝史上具有較高地位和研究價值。
掖縣滑石雕刻作品蘊涵著萊州民間文化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傳達著掖縣當地的民風、民俗、民情、民意。深入研究掖縣滑石雕刻,對了解萊州民間手工業發展史,充實膠東民間工藝美術史,繼承民間優秀文化遺產,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掖縣滑石雕刻是萊州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作的藝術精華,是民間手工藝的代表之一,它與其他玉雕種類雖是同宗後裔,但卻又呈現著自己的獨特個性和鮮明特徵。發掘、搶救、保護、傳承、發展掖縣滑石雕刻,對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民間文化、發展中國民間玉雕工藝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傳承狀況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轉型,企業解體、分散為個體經營,掖縣滑石雕刻的整體優勢已不復存在。老藝人相繼謝世,從業者多為年輕人,對掖縣滑石雕刻傳統知之甚少,技術功底薄弱,掖縣滑石雕刻面臨傳接斷層。由於分散經營、技術基礎差,掖縣滑石雕刻的往昔魂韻已不復存在。高速電動玉雕機、超音波打眼機、雷射、化學等現代化加工方式出現於滑石加工中,機器的加工速度快、價格低,在市場衝擊下形成惡性循環。機器生產與傳統生產相比,一是一個模子出來比較省事,二是可以大批量快速生產,較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機器做出來的東西千篇一律,毫無獨創性可言,往昔精美的手工藝為機器所代替,很多傳統的優秀作品已失傳或即將失傳。受類似等因素的影響,掖縣滑石雕刻整體上呈衰退之勢,亟待加強保護。

保護措施

1978年,掖縣滑石雕刻被山東省二輕廳定為名牌產品。
從2003年開始,萊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已組織專人對掖縣滑石雕刻工藝進行保護,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專門的滑石雕刻協會以及滑石雕刻工藝研究所。同時,萊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負責做好掖縣滑石雕刻人才、作品、品種、數量等基礎資料普查工作,將普查資料進行歸類、整理、研究、製作、存檔,妥為保管,以傳後世;特別是對老一輩滑石雕刻大師進行尋訪,挖掘、蒐集和保存滑石雕刻藝術精髓,採用文字、照片、影像等記錄方式,儘量保存原有風貌。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萊州市文化館獲得“石雕(掖縣滑石雕刻)”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石雕(掖縣滑石雕刻)項目保護單位萊州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6年9月,掖縣滑石雕刻在濟南舉辦的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展出。
2017年6月,掖縣滑石雕刻在首屆萊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項目展演現場展出。
文化交流
1957年,王兆德雕刻的《梅》被國家領導人作為國禮送給了朝鮮金日成主席。
2007年,毛興章的作品《絲綢之路》憑藉造型圓渾古樸、刀法簡練流暢的藝術特點,獲得了“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優秀獎,並被日本書法藝術家收藏。
榮譽表彰
王兆德的作品《飽飲山泉》獲首屆“中國石都杯”雕塑作品大賽最高獎項特等獎,他的作品《蟹籃》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
毛興章的條紋石雕《古錢幣》獲北京國際博覽會“銅獎”。
王石麟的作品《蛇戲蛋》《母子情》在山東省舉辦的工藝品評比大賽中雙雙獲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