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豆1號(大豆品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豆1號是河北省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與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合作,經化學誘變與常規育種相結合育成的高產優質大豆品種。

石豆1號生育期104天,株型收斂,亞有限結莢習性。株高75.7厘米,主莖16.3節,有效分枝2.4個。單株有效莢數35.5個,單株粒數80.0粒,單株粒重16.6克,百粒重20.8克。橢圓葉,紫花,灰毛。籽粒橢圓形,種皮黃色、微光,種臍淺褐色。接種鑑定,該品種抗花葉病毒病3號株系,感花葉病毒病7號株系,高感大豆胞囊線蟲病1號生理小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豆1號
  • 審定編號:冀審豆2007003號、國審豆2010019
  • 選育單位: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 作物名稱:大豆
  • 品種來源:用甲基磺酸乙酯和平陽黴素複合處理“分枝2號”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

選育過程

分枝2號是用冀豆8號種子經甲基磺酸乙酯+平陽黴素複合處理誘變選育而成。根據優質、高產育種目標和親本選配原則,針對分枝2號生育期長、晚熟、抗倒性較差的缺點,1997年8月套用濃度為4毫克/升的甲基磺酸乙酯(EMS)誘變液浸泡分枝2號的合子2小時,再用1毫克/千克的平陽黴素(PYM)誘變液浸泡2小時,共處理100朵花。當年收穫33個豆莢。共88粒種子。後經系譜法選擇,以選擇高產、優質、抗病為主攻方向,經4年定向選擇,於2001年從M4株系中決選育成。後經多點抗性鑑定、綜合測產、品質分析,表現出良好的豐產性和抗逆性,且品質和商品性較好,編號石豆411。並於2002年參加品系鑑定;2003年和2004年參加品系比較試驗;2005年參加河北省區域試驗,表現突出;2006年進入國家黃淮中片區域試驗,同時參加河北省夏大豆品種生產試驗。在區試和生產試驗中表現出良好的高產、穩產性和廣泛的適應性。2007年3月通過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0年5月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石豆1號生育期104天,株型收斂,亞有限結莢習性。株高75.7厘米,主莖16.3節,有效分枝2.4個。單株有效莢數35.5個,單株粒數80.0粒,單株粒重16.6克,百粒重20.8克。橢圓葉,紫花,灰毛。籽粒橢圓形,種皮黃色、微光,種臍淺褐色。
  • 抗性:接種鑑定,該品種抗花葉病毒病3號株系,感花葉病毒病7號株系,高感大豆胞囊線蟲病1號生理小種。
  • 品質:2007年經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結果,蛋白質含量為39.39%;脂肪含量為22.75%,為高油品系。

產量表現

2002年參加品系鑑定試驗,產量3270千克/公頃,比冀豆7號增產16.8%,表現出株型好、抗倒伏、韌性強、結莢多、產量高的突出特點。2003年參加品比試驗,產量3427.5千克/公頃,比冀豆7號增產21.6%。2004年繼續參加品比試驗,產量2982.8千克/公頃,比冀豆7號增產18.5%。
2005年參加河北省夏大豆7點區域試驗,最高產量4037.3千克/公頃,平均產量3030.6千克/公頃,居參試品種第1位,比對照冀豆7號增產19.04%,差異極顯著,居15個參試品種第1位。7個試點均增產,品種穩定係數18.499%,穩產性好。2006年參加河北省夏大豆區域試驗,7點匯總,最高產量3853.8千克/公頃,平均產量2850.2千克/公頃,較對照冀豆7號增產16.18%,差異極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1位。2年參加河北省區試平均產量2940.5千克/公頃,比對照增產17.64%,達到了超高產的增產幅度。
2006年參加河北省夏大豆生產試驗,7個試驗點匯總,全部增產,平均產量2770.4千克/公頃,較對照冀豆7號增產10.56%,居3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6年參加黃淮海中片夏大豆區試,最高產量3423.45千克/公頃,平均產量2579.95千克/公頃,較對照品種齊黃28增產3.26%,增產顯著;2007年續試,最高產量3871.65千克/公頃,平均產量2963.7千克/公頃,比對照品種齊黃28增產8.36%,增產極顯著,居參試品種(系)第3位。2年平均產量2769.75千克/公頃,平均較對照齊黃28增產5.81%,在參試2年的品種(系)中居第4位。
2008年參加黃淮海中片夏大豆生產試驗,最高產量4012.95千克/公頃,平均產量3181.65千克/公頃,在8個試驗點中有7個點增產,增產幅度為3.32%—29.82%,平均比對照品種增產13.46%,居生產試驗參試品種第1位。

適種區域

石豆1號適宜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山東中部和陝西關中地區夏播種植,大豆胞囊線蟲病易發區慎用。

栽培技術

  • 播種:夏播在麥收後搶時播種,播種越早越好。種植要防止重茬,注意合理輪作倒茬。機播播量75—90千克/公頃,人工點播67.5千克/公頃左右。種植行距35—50厘米,等行距或大小行,株距10—15厘米,肥力較好地塊留苗密度21.0萬—25.5萬株/公頃,肥力較低的沙土地留苗密度27萬—30萬株/公頃,缺苗斷壟時可留雙株。也可穴播,穴距20厘米,留苗2—3株/穴。
  • 肥水管理:大豆實現高產優質必須要施足底肥,重點是有機肥和磷鉀肥。如能整地可施有機肥37.5噸/公頃、氮磷鉀等複合肥600千克/公頃,或底施磷酸二銨225—300千克/公頃。夏播時如不能施底肥,當土壤肥力不足時,要在苗期開溝追施磷酸二銨225—300千克/公頃。大豆生長期間一般在初花期至開花後10天結合澆水追施尿素150千克/公頃。花莢期噴施葉面肥或有利於增加抗性生長調節劑,延長綠葉功能期,增加粒重。除特殊乾旱年份外,幼苗期一般不澆水,蹲苗防倒。遇到嚴重乾旱時,要及時澆保命水。中後期根據降雨情況及時澆好開花水、鼓粒灌漿水,要注意掌握無風快澆、大風停澆的原則。
  • 田間管理:封壟前可進行中耕培土,有利於根系生長和抗倒。化學除草時,選擇無風天氣,藥液噴灑均勻,防止大風漂移危害其他作物。生長後期注意拔除田間大草。蚜蟲是傳播田間花葉病毒病的自然傳播體,及時防治蚜蟲是防治花葉病毒病傳播的重要措施。要及時查卵查蟲,採取措施除治地老虎蠐螬蚜蟲棉鈴蟲豆莢螟豆天蛾等害蟲。
  • 適時收穫:掌握適期收穫是實現大豆品質的重要措施,成熟時要及時收穫,確保豐產豐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