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石評梅全集(套裝共3冊)》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石評梅(1902—1928),生於山西平定。乳名心珠,學名汝璧,自號評梅。自幼得家學滋養,先後就讀於太原師範附小、太原女子師範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體育系。畢業後任女高師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國文、體育教員。先後在《語絲》《晨報副刊》《文學旬刊》《婦女周刊》《薔薇周刊》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約50萬字。作品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和呼喚婦女解放為主題。她與高君宇的生死戀情深得後人讚嘆,留下了千古佳話。1928年9月30日,評梅猝患腦膜炎病逝於
北京協和醫院。最終實現了她與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丘”的願望。
名人推薦
革命與愛是石評梅文學創作的兩大顯性主題,其背後蘊涵的是獨特的“漂泊感”和“畸零意識”,透露著在尋求現代女性意識時難以自我確證的困惑。此種意識和體驗在她的創作中呈現為一種探尋生命終極意義的悲劇性的藝術追求。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同冰心、廬隱等人相比,學界內外對石評梅文學活動和作品的關注是不夠的。用現在的眼光看,石評梅的作品無論從文學角度或從社會文獻的角度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
石評梅從參加李大釗和鄧中夏創建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到與高君宇相識、相愛,攜手為共同的理想奮鬥,以及周恩來和鄧穎超對他們的仰慕和推崇,奠定了石評梅倍受關注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魯迅對於石評梅作品的重視和好評,奠定了她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石評梅是新文化運動中湧現出來的一位敢於向舊世界挑戰、勇於砸碎千年鐵鎖鏈、勤於新文學創作、為新文化運動作出重要貢獻的偉大女性,其名氣和地位都是相當高的。
——山西省社科院原副院長 張海瀛
圖書目錄
《石評梅全集:散文·遊記卷》目錄:
散文
母親
玉薇
露沙
小苹
梅隱
漱玉
小玲
素心
給廬隱
寄山中的玉薇
婧君
寄海濱故人
天辛
濤語
一、微醉之後
一 父親的繩衣
三、醒後的惆悵
四、夜 航
五、 “殉 屍”
六、一片紅葉
七、象牙戒指
八、最後的一幕
緘情寄向黃泉
狂風暴雨之夜
我只合獨葬荒丘
腸斷心碎淚成冰
夢回寂寂殘燈後
無窮紅艷煙塵里
夢 回
歸 來
戰壕
社戲
恐怖
寄到獄裡去——給萍弟
深夜絮語
一、悽愴的歸途
二、遺留在人間的哀慟
三、筆端的惆悵
夢囈
墓畔哀歌
偶然草
冰場上
噩夢中的扮演
毒蛇
偶然來臨的貴婦人
惆悵
晚宴
卸裝之夜
蕙娟的一封信
花神殿的一夜
葡萄架下的回憶
心之波
紅粉骷髏
同是上帝的兒女
總賬
真 實
綠屋
法沁
《婦女周刊》發刊詞
致全國姊妹們的第二封信——請各地女同胞選舉代表參加國民會議
為發表《骸骨的淒聲》附志
附:骸骨的淒聲
報告停辦後的女師大——寄翠湖畔的晶清
女師大慘劇的經過——寄告晶清
灰燼
董二嫂
血 屍
痛哭和珍
附錄:記念劉和珍君(魯迅原文)
雪 夜
爆竹聲中的除夕
寄到鸚鵡洲
遺稿收錄——晶清寄語
淒其風雨夜
寄露沙
朝霞映著我的臉
低頭悵望水中月
我沉淪在苦憶中
我是有福的人
心情底踐踏
我永遠沒有明天
淺淺的傷痕
觸目的痛創
附錄
《石評梅全集》涉及的重要人物
《石評梅全集》涉及的重大歷史事件
《石評梅全集》涉及的報刊
編後話
……
《石評梅全集:詩歌·小說卷》
《石評梅全集:戲劇·書信卷》
序言
石評梅(1902—1928),女,乳名心珠,學名汝璧,祖籍平定小河村(現山西省陽泉市郊區小河石家花園)。她本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農曆八月十九日(1902年9月20日)出生在平定縣城,不久,便隨父徙居太原。
石評梅之父,名石銘,字鼎臣,清末舉人,曾先後任文水縣和趙城縣儒學教官,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後,任山西大學管理員,省立圖書館館員,並在太原幾所中學兼任國文教員。辛亥革命後,評梅女士進入太原女子師範附小讀書,其後又升入太原女子師範。由於思想進步,成績優秀,被譽為“才女”,成為學生運動的組織者之一。學潮過後,校方本來要開除她,因惜其才華橫溢,才保留了她的學籍。
1919年夏,石評梅考入
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其時,正值
五四運動時期,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魯迅已經先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受到了極其猛烈的衝擊,民主與科學已經成為進步青年心目中的旗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時評梅女士有幸成了李大釗的學生。因為李大釗從1919年起,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分別開設了《唯物史觀》《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社會主義的將來》等課程,評梅女士對於這些課程興趣極大,她認真聽講,刻苦攻讀。1920年3月,李大釗和鄧中夏秘密組建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後,評梅女士又成了其中的重要成員,開始系統地學習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就在這一年,評梅女士又在山西同鄉會上,結識了北大學生、早期共產黨人高君宇。在交談中得知他們父輩即有交誼,他鄉遇故友,倍感親切。從此,他們便經常通信,交流思想。在1921年4月15日,評梅女士在致高君宇的信中傾吐了她的苦悶。高君宇次日便覆信,幫助她分析青年人之所以普遍感到苦悶,其原因就在於社會制度的不合理。君宇在信中表示,他“決心擔負起改造世界的責任”。通過談思想,談人生,談抱負,他們兩人志同道合,播下了忠貞不渝的愛情火種。
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共產國際在莫斯科舉行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高君宇出席了這次大會。同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舉行第二次
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代表12人,代表全國195名黨員。大會選舉陳獨秀、鄧中夏、張國燾、蔡元培、高君宇為
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其中,鄧中夏、張國燾、高君宇都與石評梅女士有往來。大會發表了《宣言》,揭示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提出了婦女享有同男子一樣平等的權利,還提出“保護女工和童工”“廢除一切束縛女子的法律”等。大會通過了《
中國共產黨章程》以及《關於婦女運動的決議》等。就在這一年,評梅女士撰寫了話劇劇本《這是誰之罪》,通過沉痛的愛情悲劇,呼喚
青年一代不要被舊的習慣勢力軟化而成為封建禮教的犧牲品。高君宇看後,建議她如若改成要青年男女團結起來共同向封建禮教進行鬥爭,就更有力了。這樣的思想交流,正是他們二人在革命的道路上攜手並進的閃光點。
1923年2月7日,爆發了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在工人運動的推動下,1923年5月下旬至6月下旬,評梅女士參加了“女高師第二組國內旅行團”,沿京漢鐵路南下,經保定、石家莊到達武漢,又到南京、上海,從青島、濟南返回北京。返校後,評梅女士撰寫了一篇長達5萬多字的長篇遊記《模糊的余影》,在《晨報副刊》上連續刊出。同年夏,評梅女士完成學業,接受
北京師大附中聘請,擔任女子部學級主任和體育教員、國文教員。後來還在春明女校、女一中、北師大兼任教員和講師。北京師大附中是從1921年開始男女同校的。在封建傳統思想依然十分頑固的當時,衝破傳統,實行男女同校,首先就是在師大附中推行的。至於如何管理,如何施教,都是學校面臨的新課題。1923年評梅女士接任女子部主任後,她以新思想為指導,採用真情感化的方法,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各項規則的約束。她在教育管理中浸透一個“愛”字,在教學過程中貫穿一個“嚴”字,不管工作多忙,她對所教課程從來沒有敷衍過,經常是深夜為學生批改作業,第二天一早又到學校上課,由此受到學生的愛戴和同事的尊敬。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與國民黨合作的政策。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高君宇也參加了這次大會。大會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
新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實行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承認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選出了有共產黨員參加的中央領導機構。這樣就有力地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就在這一年,石評梅與陸晶清主編出版了《婦女周刊》,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為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大聲吶喊。同年11月,孫中山由廣州北上,高君宇出任孫中山的秘書和助手。
1925年1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高君宇與周恩來相識,歡談甚深,彼此還互通了戀愛情況。會後,周恩來委託高君宇返京時,在天津下車,到南開附中看望鄧穎超,並把周恩來的手書親自交給她。這樣,高君宇就成了周恩來和鄧穎超的“紅娘”。周恩來和鄧穎超對高君宇與石評梅女士相愛,非常仰慕。直到北京解放後,鄧穎超還同一些年輕人多次到陶然亭,憑弔高、石合葬的碑墓,並向同行者講述高、石的愛情故事和革命業跡。由於周恩來和鄧穎超的仰慕和推崇,高君宇和石評梅便成了青年男女相愛的楷模。
1925年3月,高君宇因闌尾炎發作,突然病逝。石評梅沉浸在無比的悲痛之中。根據高君宇的遺願,由石評梅和高全德(君宇之弟)出面將高君宇安葬在北京陶然亭,石評梅在墓上題了碑記,全文如下:
我是寶劍,我是火花,
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
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
這是高君宇生前自題像片的幾句話,死後我替他刊在碑上。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的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
評梅
高君宇謝世後,石評梅寫了《狂風暴雨之夜》《夢回寂寂殘燈後》《象牙戒指》《祭獻之詞》《墓畔哀歌》等詩文寄託哀思。這些作品均收在散文集《濤語》中。在痛定思痛之後,石評梅逐漸理解了高君宇所從事的事業,理解了高君宇在信中所說的“我是有兩個世界的:一個世界一切都是屬於你的,我是連靈魂都永禁的俘虜;在另一個世界裡,我是不屬於你的,更不屬於我自己,我只是歷史使命的走卒”。1925年5月30日,上海“五卅慘案”後,在《婦女周刊》上,石評梅以編輯部名義發表特別啟事,表示了極大的憤慨。1926年春,在“三·一八”慘案中,石評梅的好友劉和珍不幸遇難,石評梅發表了《血屍》《深夜絮語》《痛哭劉和珍》等文章,深切地進行悼念,並悲憤地表示:“你的血雖然冷了,溫暖了的是我們的熱血:你的屍雖然僵了,鑄堅了的是我們的鐵志。”“我也願將這殘餘的生命,追隨你的英魂。”
1926年上半年,石評梅又與好友陸晶清創辦了《薔薇周刊》,工作之餘從事文學創作。起初以寫詩歌、散文為主。石評梅被譽為北京著名女詩人。後來又創作了不少短篇小說。同年8月26日,魯迅離京南下,石評梅和陸晶清一起到車站送行。魯迅對石評梅和《婦女周刊》都是大力支持的。石評梅曾親自登門向魯迅約稿。在《兩地書》中,許廣平曾有這樣的記載:“今早打算以此還《婦周》評梅所索之債,但不見來。今請先生閱之。”1925年11月26日,魯迅在日記中記載:“寄《婦女周刊》社信並稿。”這就是1925年12月24日刊登在《婦女周刊》上的《寡婦主義》一文。魯迅對於石評梅文學創作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魯迅對於石評梅的小說、散文、詩歌、遊記、劇本、評論等,都給予重視和好評。這樣就奠定了石評梅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1927年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石評梅在《無窮紅艷煙塵單》中,把這個春天稱作是“陣陣的風沙里夾著的不是馨香,而是血腥”。她大聲疾呼,要人們記住“這個春天是埋葬過一切光榮的”。同年4月6日,李大釗被“安國軍”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義。石評梅在《斷頭台畔》詩中,以極其悲壯的文筆寫道,烈士的“鮮血已沐浴了千萬人的靈魂”,表明她將繼承先烈的遺志,堅定不移地戰鬥下去。 1928年9月18日,石評梅開始發病,劇烈頭痛,診斷為腦炎,30日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根據石評梅的遺願,她被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旁,實現了她“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丘”的宿願。10月21日,在女師大禮堂舉行了追悼會。11月11日至17日,《薔薇周刊》陸續發表了《石評梅女士紀念特刊》。12月,由薔薇社編輯、《世界日報》印行《石評梅女士紀念特刊》,收錄悼念文章30餘篇。其後,經廬隱、陸晶清的努力,編輯出版了《偶然草》和《濤語》。1983年,整理出版了《
石評梅作品集》共三卷,卷一為散文,包括《偶然草》《濤語》及從未收集的作品;卷二、卷三為小說、劇本、詩、遊記。早在1982年7月,鄧穎超就為《石評梅作品集》寫了題簽,同時還寫了書名後志,稱“緬懷之思,至今猶存”。
2002年9月20日,陽泉市舉行了隆重的“紀念石評梅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會前,陽泉市電視台播放的《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女傑——石評梅》,就是由魏文瑾女士擔任編劇推出的。會後,於評梅逝世的9月30日,魏文瑾女士又以同樣的題目——《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女傑——石評梅》,在市“政協講壇”做了大型演講,引起了許多觀眾和聽眾對魏文瑾女士和評梅女子文學社的極大關注。
早在1992年,魏文瑾就懷著對評梅女士無限景仰的深厚感情,創辦了平定女子文學社,並先後六次帶領女子文學社成員到北京陶然亭評梅墓前祭拜,立志繼承評梅遺志,為革命事業奮鬥終身。1993年,至以評梅小說《紅鬃馬》為刊名的文學社刊物正式出版,刊載學習評梅、介紹評梅、懷念評梅、讚頌評梅、紀念評梅、研究評梅的各類文章,截至2012年6月,先後出版《紅鬃馬》11輯、《紅鬃馬文叢》4套31冊,再加上評梅女子文學社成立20周年紀念文叢、個人文學作品集等,總計達60多冊。為了編輯《石評梅全集》,文瑾與她的姐妹們多次到北師大圖書館、國家圖書館、首都師大圖書館,蒐集資料,拜訪專家。經過21年的辛勤耕耘,終於在石評梅誕辰111周年之際,圓滿脫稿。我有幸出版前拜讀全部書稿,受益甚多,深感榮幸。《石評梅全集》的出版,確係學術界一大盛事,它為更多的人了解和研究石評梅以及她的作品,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特別值得祝賀,是為序。
2013年月20日於太原
後記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談到本書出版的緣由,可能要從2002年春天說起了。當時我受組織的委託,擔任電教片《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女傑——石評梅》的編劇,劇組為了拍攝需要專程到
北京師範大學採訪了時任北師大宣傳部長的王炳林同志,徵集到一些有關評梅的史料。後來,我又隨攝製組同志拜訪了電視連續劇《評梅女士》的編劇華而實先生,併到北京陶然亭拜謁了“高石之墓”。在評梅墓碑前,我含淚憑弔,並暗下決心,一定要編輯出版一套石評梅文集,以資紀念。
從此,我潛心收集整理石評梅作品,每每發現與評梅有關的信息史料必錄之,或複製,或購買,或抄錄剪輯,十易寒暑,從未間斷。2010年國慶節前,我應邀在陽泉“政協講壇”上第一次向公眾演講《石評梅的一生》之際,一套《石評梅全集》初稿終於匯集成冊。當我把一份熱情洋溢的《關於申請出版石評梅文集的報告》遞交陽泉市政府時,政府領導當即給予了極大的支持,這更堅定了我的信心。
其後的兩年中,我作為陽泉市評梅女子文學社社長兼《石評梅全集》主編,帶領編輯部的十幾位姐妹,同心協力,晝夜奮戰,對全書進行了反覆的校對和認真的補充。臨近出版,姐妹們一行到國家圖書館、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等處,進一步核對史料和文稿,並蒐集到一些追憶評梅的文章。
我時常在想:作為一個擁有130萬人口、上百個民間文化社團、3000多名專兼職文學藝術工作者的陽泉來說,石評梅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但她的文字很少有人能看到。“讓更多的人讀到評梅的作品!”這成了我主編本書的動力源泉。
本書出版前夕,我有幸邀請到了山西省社科院原副院長張海瀛先生和山西省人大財經委原副主任、石評梅的侄女(石秀英)女婿魏德卿先生為該書作序,兩位先生的序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對評梅的一生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評價,為《全集》增色不少。作序期間,我曾三番進京,五次赴並,認真徵求張海瀛、魏德卿兩位同鄉人對編輯出版本書的意見和建議,如:增添重要事件和名人注釋,使文稿更加豐滿;插入相關歷史圖片,讓全書靈動直觀等。此外,張海瀛先生還熱忱為我們引薦了8集電視連續劇《生死之戀》的編劇梁楓女士和常年研究高長虹、高君宇和石評梅的董大中先生,從他們手中得到了一些珍貴的史料。在此,對兩位老師的無私相助真誠致謝!
本書共分三冊:《散文遊記》《詩歌小說》《戲劇書信》,三冊書前分別配置了與內容相關的歷史圖片,正文之後又分別附錄了《評梅作品中所涉及的重大事件、歷史名人和報刊》《評梅生平簡編》《評梅發表作品總覽》和《祭文》等內容,以供希望進一步了解評梅的讀者朋友們參考。該書的圖片主要來自於平定縣史志辦,個別來自於網路和書刊。在此,特向為本書提供評梅圖文的各界同仁表示敬意。
《全集》校勘時,文中的標點符號大都依照原樣收錄,個別明顯的錯字在旁邊加注括弧修正。盡最大的努力保留原滋原味的評梅文稿。
本書的編輯出版,來自於對評梅女士的敬仰。評梅不僅是以進步思想為核心的先進文化的先驅,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驅,更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她以其精湛深邃的文字燃亮了民族精神的火炬,保持了一個作家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尊嚴!
在飛速發展的資訊時代,石評梅及其作品確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這種現象絕非偶然。歷史是客觀公正的,雖然我們曾經為中國現代文學館裡找不到評梅的片言隻語而深感失落,但我堅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會給石評梅一個全新的認識和定位。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這一天能早日到來!
成書期間,全國人大財經委章沁生副主任和全國政協李金華副主席在百忙中為本書題詞,我代表編輯部全體人員謹向兩位領導表示崇高的敬意!
感謝所有關心支持《石評梅全集》編輯出版的同仁!感謝評梅女子文學社眾家姐妹的辛勤勞動!
限於水平、時間、條件,本書的編輯定有不少錯漏之處,懇請讀者及有識之士不吝斧正!
文瑾
2013年11月20日于山西陽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