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禾塘村(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王母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禾塘村,位於大鵬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0.7千米。東南有王母圍村,東北有中山里村。王母河在村東側。始建於清朝。因過去有大量村民在此地的石頭上曬稻穀、花生等農作物而取名石禾塘村。現石禾塘村由原張家村與石禾塘村在1996年合併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禾塘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王母社區
  • 地理位置:大鵬街道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大鵬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大晶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大鵬公社;1983年7月,屬大鵬區;1986年10月,屬大鵬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2004年,屬大鵬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王母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李姓、張姓、曹姓。第一大姓為李姓,清朝從梅州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為張姓,清朝時從梅州興寧遷移至此地。第三大姓為曹姓。2015年末,戶籍人口176人,其中男性81人,女性95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9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16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225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8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荷蘭、德國、澳大利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大鵬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農閒時以上山砍柴、種植果樹等作為副業。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開始到香港務工,至20世紀60一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香港。改革開放後,村民的商貿交易開始興旺,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2004年,成立村股份合作公司,主要經營物業出租,2015年公司收入197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有樹齡215年、135年的古細葉榕各1棵,均為國家三級保護樹木。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年糕。迎賓路經過該村。1979年通電,1985年通自來水,1987年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201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該村位於王母圩中心,現存約40座傳統民居,多為清朝末期以後所建,整村格局較為雜亂,內有多條巷道。現多為外來人員租住,民居整體保存較好。
李氏宗祠之一,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李氏宗祠之二,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兩座李氏宗祠分別為李姓兩房人使用,均為兩進一天井布局。現均仍在使用。村旁有龍巖古寺,始建於清同治年間,重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供奉觀音,主要祭祀活動為觀音誕。古寺山腰大石前有一眼泉水,百年不歇,泉水甘甜清涼。“文化大革命”期間,龍巖古寺遭到破壞。1985年秋,當地民眾和旅居美國、德國、荷蘭、英國的僑胞及港澳同胞捐款按原貌修復龍巖古寺。龍巖古寺現已成為深圳一處著名景點,觀音誕之日舉辦齋宴,有200多桌,是龍巖古寺一年中的重要活動。
代表性人物:張平(1919-2006),1941年,與葉錦荃重建了“大鵬人民抗日自衛大隊”,後改用“國民兵團大鵬聯防自衛大隊”的名義活動,曾任大隊長。自此,與中共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密切合作,共同打擊敵人。1944年9月底,與中共合作建立抗日民主政權“路東新一區民主聯合政府”,並將雙方武裝合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江南大隊,任大隊長、政委,後又兼任路東新一區區長,成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活躍在東江南岸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廣東省統戰部辦公室主任。
吳水福(1921-1943),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護航大隊民運隊員。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3年在陸豐縣甲子戰鬥中犧牲。
饒善奎(1922-一1943),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護航大隊爆破班長。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3年在壩光戰鬥中犧牲。
李福賢(1924-1943),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六支隊戰士。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3年在陸豐縣甲子戰鬥中犧牲。
李福(1927-1947),惠東寶人民護鄉團戰士。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7年在陸豐縣甲子戰鬥中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