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火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新聯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火村,位於龍城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3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前進村、蒲排村、嶂背村。始建於清代,鄺姓先祖從今廣東五華遷入此地而形成。因20世紀60年代石崗圩村和火嶺嚇村合併,取兩個村的第一個字而得名石火村。該村地處丘陵地帶,東面有愛聯河。2008年因城市建設需要,全部耕地和房屋被政府徵收。原村貌已不復存在,舊時老屋已全部拆除,整村搬遷至老村旁另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火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新聯社區
  • 地理位置:龍城街道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區龍城街道愛聯社區;2011年,屬新聯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鄺、鐘、陳、蔣、鄧、鄒、廖姓。鄺姓為第一大姓,清代從今廣東五華遷至此地。其他姓氏源流不詳。2015年末,戶籍人口210人,其中男性102人,女性108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8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07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紅易花生、黃豆、玉米等。改革開放後開始發展工業,集體經濟得到發展。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米餅、煎堆、油角、糖環、蘿蔔糕,清明節的茶果、油果等。石火村村民在節日和有喜事時,喜愛做粄食,尤以蘿蔔粄為最。具體做法是,蘿蔔擦絲,香菇切絲,香蔥切成蔥花,蝦米備用。豬肉切絲加適量鹽、醬油醃著備用。炒餡,在熱油鍋中依次放入蔥花、蝦米、香菇、肉絲,最後放蘿蔔絲,炒熟加調料,盛起放涼備用。燒開水,慢慢倒入糯米粉,同時用筷子順一個方向攪拌,形成團塊後開始慢慢揉搓。將揉光滑的粉團分成小塊包餡料,做好的團胚稱為粄。高湯煮沸,放粄進去,煮至粄漂浮起來,放入鹽、雞精等調料即可食用。龍崗大道從村旁經過,愛南路、愛新路貫穿全村。距深圳捷運3號線愛聯捷運站約700米。20世紀70年代初期通電,1986年通自來水,1995年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200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已無存。每年春節前,村民集中聚餐吃“團圓飯”,全村男女老少集體參加,辭舊迎新。村民新居建好後,選擇良辰吉日人住,俗稱“揀日”。人住前一天,新屋各門貼上對聯,晚上,先請老人進入新屋,至子夜24時,男主人或長子提著紅凌煤油燈,主婦挑著盛放各種物品的擔子,小孩背著書包拿著算盤,按長幼排隊依次人屋。天明後,新居一片喜慶景象,親戚朋友帶著禮物前來道賀,中午,新屋主人大撰宴席招待賓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