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灣美術陶瓷

石灣美術陶瓷

石灣美術陶瓷,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據史載,石灣陶瓷商品性生產始於唐,盛於明清。早在清代,石灣工藝陶瓷業就進入鼎盛時期,成為當時生產技術和商品經濟都相當發達的工藝陶瓷生產行銷基地。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寫道:“石灣之陶遍二廣,旁及海外”,而《南海鄉土志·礦物製造》也記載:“年中貿易過百萬,為工業一大宗。”

改革開放之後,石灣又成為中國現代建築陶瓷的策源地,建陶工業現代化、國際化的起點。早在20世紀80年代,石灣率先從國外引進了中國第一條現代化牆地磚生產線和第一條現代化衛生潔具生產線,開創了國內現代化大規模生產建築、衛生陶瓷的歷史,由此,中國成為世界陶瓷牆地磚和衛生潔具產量最大的國家。

石灣誕生了中國陶瓷產業多個“第一”:中國第一片彩釉磚、第一片拋光磚、第一片微晶玻璃陶瓷複合板、第一片陶瓷洞石、第一片陶瓷薄板,同時孕育出多個知名陶瓷品牌,陶瓷牆地磚的年產量曾占中國年產量的50%以上,成為中國規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產業生態最完整的現代陶瓷工業中心,產品質量、技術開發等一直走在國內同行前列,引領行業潮流。

2003年05月15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石灣美術陶瓷”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截至2016年,石灣擁有22位國家級工藝美術(陶瓷藝術)大師,近200位省、市級陶藝大師和1萬多名文化、創意、設計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灣美術陶瓷
  • 產地名稱: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
  • 品質特點:生動傳神、釉彩渾厚、個性鮮明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3年第45號
  • 批准時間:2003年05月15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品種等級,甄別選擇,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石灣美術陶瓷總的特點是:生動傳神、釉彩渾厚、源於生活、題材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方性和人文性。
“石灣公仔”的工藝有幾個特點:
第一是特彆強調產品的雕塑效果,為此採用了塑、雕、刻、劃、捏、捺等多種塑造手法。
第二是在釉料的使用上,其它陶瓷工藝品多採用釉上彩和釉下彩,而“石灣公仔”則把色料與釉料勾兌在一起,使產品在燒成時直接著色,同時不在人物的臉、手部位上釉,以泥胎的顏色使肌理表現更加真實,其它產區的陶瓷工藝品則多為全身上釉,而且由於所使用的泥料較粗且含砂,就需要上一層較厚的釉來掩蓋,從而使產品的藝術風格顯得特別古樸厚重。
第三是“石灣公仔”以陶土作為原料,如果使用石油氣窯燒成需要10—11個小時,溫度達到1250℃,而以景德鎮等以瓷土作為原料的陶藝作品,為保證其白度,溫度必須達到1280—1300℃之間。
“石灣公仔”題材廣泛,具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在手法上它充分吸收了國畫寫意筆法的精髓,強調概括和誇張,重神似,具有造型生動傳神、釉彩渾厚樸實的特點;其題材既有源於現實生活的,又有取材於神話傳說的;表現形式上有寫實和誇張的不同手法;陶質運用上有素胎和上釉兩大類型,是極富地方特色的藝術品種。
“石灣公仔”由於是民窯生產,創作方式不受約束,構思上不枸一格,題材廣泛,具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在手法上它充分吸收了國畫寫意筆法的精髓,強調概括和誇張,重神似,具有造型生動傳神、釉彩渾厚樸實的特點。其陶塑題材,既有源於現實生活的,又有取材於神話傳說的,表現形式上有寫實和誇張的不同手法,陶質運用上有素胎和上釉兩大類型,是極富地方特色的藝術品種。時至今日,“石灣公仔”以鮮明的民族性、強烈的地方性及作品中蘊含的濃郁人文性而獲得高度的評價,在中國陶瓷藝術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石灣美術陶瓷
石灣美術陶瓷

品種等級

石灣陶藝作品的等級,基本上由高到低可分為原作、精品、印製品、普通品四個等級。
1、原作。
石灣陶藝原作是指陶藝家的原創作品,這是最高等級的作品,僅僅只是指第一件沒有藉助模具原創的作品。因此,石灣陶藝原作的收藏價值非常高,數量也非常稀少,但由於其數量的稀少,一件難求,收藏家往往不肯轉讓,因此在收藏市場中原作並不是主要流通品種。
2、精品。
精品是指利用原作翻模印製出基本原型,再經陶藝家本人精修而成的作品。由於經過後工序的精修,其內在品質和外觀的精美程度有時候甚至超過原作。由於精品也屬於藝術家親自創作的作品,其收藏價值也很高,數量相對原作又多一些,因此精品(特別是限量版精品)就成為收藏市場上主要的流通品種。
3、特製品。
特製品也是翻模印製出的作品,它與精品的區別在於雖然都是屬於藝術家的作品,但精品是藝術家本人親手精修的,而特製品是由藝術家的助手精修的作品。特製品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4、普通品。
普通品與以上三個級別作品的區別,一是其工藝採用的是注漿而不是印製,二是其產量較大,因此普通品的收藏價值不高,通常是作為禮品或家庭一般陳設使用。
石灣美術陶瓷
石灣美術陶瓷

甄別選擇

鑑別方法主要有五點:
第一是看外形,真品手工精細,細部刻劃傳神,贗品手工較粗糙。
第二是看內質,真品燒結程度高,坯體呈青灰色,吸水率小,贗品燒結程度低,坯體微黃,吸水率大。
第三看標識,真品有商標及印鑑,贗品則常用相近似的商標和印鑑來魚目混珠。
第四看證書,較高檔的真品有加蓋公章的證書。
第五,請專家鑑定,佛山市石灣陶藝收藏家協會下設鑑定委員會,由國家級大師及資深專家出任委員。

產地環境

石灣指的是佛山市石灣區所轄的石灣、張槎、瀾石、環市四鎮。而傳統意義上的石灣,指的是東平河東北岸,大帽崗以西,海口以東,瀾石以北約2平方千米的一片狹長地帶。
石灣所在地佛山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手工業相當發達,因此有許多工業廢料,於是石灣公仔因地制宜,在釉料中大量使用桑枝灰、稻草灰、玻璃粉、河泥等原料 ,這些原料中含有豐富的矽、鋁、鉀、鈉等釉基成分和氧化鐵等著色劑成分。此外,釉料成分中還有動物灰和長石粉等熔融填充劑,使釉基具有一定的厚度和流動性,使產品在燒成後產生較強的質感。時至今日,“石灣公仔”在釉料配方中仍大量使用這些傳統材料。
在使用中,“石灣公仔”的釉料是把釉料和色料直接勾兌在一起,使之一次燒成,這種色釉在陶瓷工藝上稱為“顏色釉”。而在其它陶瓷工藝品中,多數都是採用釉上彩和釉下彩的方式來燒成。
石灣美術陶瓷
石灣美術陶瓷
石灣屬沖積平原,處於西、北江沖積扇的中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終年無雪,日照時間較長,自然條件相當優越。自古以來,當地人民就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發展以陶業為主的手工業。石灣所在的佛山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是粵境的陸路樞紐;同時,緊靠西、北、東三江的地理優勢,也使佛山的內陸航運十分發達。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陸暢通的交通條件,使石灣的手工業和商業貿易興旺發達,成為嶺南歷史上最重要的陶業基地。
“石灣公仔”的原料稱海相沉積粘土,主要為黑泥、白泥、紅泥和崗砂,在根據具體產品的要求經過兩次嚴格的精選和篩選後才投入使用。石灣地區在明代以前本有著豐富的資源,但數千年的的制陶過程逐漸將當地的資源消耗殆盡,使石灣的丘陵、山崗出現了“削骨見膚”的情況,於是在明永樂年間便有《禁挖崗砂碑示》,至清代再頒《禁挖崗砂印磚碑示》,禁止在當地挖泥、挖砂。在這種情況下,石灣開始在附近珠三角地區購入原料。
石灣地區位於東經113°4'—113°5',北緯22°59'—23°00'之間的位置,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終年無雪,日照時間較長,自然條件相當優越。“石灣公仔”的原料主要有黑泥、白泥、紅泥、崗砂等。
黑泥是海相沉積粘土,外觀呈灰至黑色,含有少量的伊利石的多水高嶺石,有著非常好的可塑性和結合性,是製作“石灣公仔”的上好材料。它是在海水、風力等搬運、淘汰下,與泥煤、褐煤及矽砂等一起沉積在盆地,經數千萬年的風化作用而形成的。在全國所開採的粘土礦中,只有廣東和廣西一帶才發現有這種黑色海相沉積粘土。
白泥外觀呈清白色,久置呈淡黃色,含有一定量的游離石英、長石和伊利石等顆粒,可塑性和結合性較好。白泥的形成與黑泥一樣,只是沉積地點不同,其主要產地在南海、三水、東莞、清遠一帶。
紅泥是在地殼運動過程中海底上升成為丘陵,其表面在風化後殘留下來的粘土。其外觀呈紅色,含有一定量的游離石英、長石、水雲母、伊利石等顆粒,含鐵量較高。主要產地在南海、三水一帶。
崗砂也是殘留粘土,它是母岩在風化後剩下的石英砂粒,含有少量的伊利石,外觀為淺黃色,主要產地在南海一帶。
“石灣公仔”所使用的泥料不同於一些陶瓷產區所用的高嶺土,它是把幾種泥混合在一起的陶土,可塑性和粘性較強,以利於作品細部的刻劃,同時還會加入適當比例的砂使其入窯煅燒時有足夠的支承力。
石灣美術陶瓷
石灣地理

歷史淵源

1977年,在石灣一帶貝丘遺址出土的印紋陶器,經碳十四測定距今約有5000年左右,這證明石灣業陶已有5000年歷史。在這漫漫5000年的發展中,石灣人民一直以制陶為業,而石灣地區出產的美術陶瓷製品,也被外界冠以“石灣公仔”之名。
石灣藝術陶器屬以出口為主的地方性工藝品,數百年來在國外享有盛譽,被稱之為“石灣公仔”,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支奇葩,有“石灣瓦、甲天下”之美譽。“南海之石灣善陶,凡廣州陶器皆出石灣”(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所產日用藝術陶器“備極工巧,通行二廣”(范端昂《粵中見聞》),而且從唐宋開始就遠銷日本、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當時廣州一帶的水運交通中心已由南海官窯轉至佛山,石灣的產品一經燒成,立即裝船出發,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經香港,繞海南,抵越南、泰國等東南亞諸國,以至世界各地。據《全唐文》、《宋史》等記載,唐代在廣州設立“市舶使”,宋代在廣州設立“市舶司”,同時佛山也設立了“市舶務”,專門管理對外貿易事務。朱或的《萍洲可談》記載了北宋廣州商船出口情況:“舶船深闊各四十丈,商人分占貯貨,人得數尺許,下貯貨物,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北宋時期各地窯均燒瓷器,唯石灣燒大量燒陶,這裡所指的“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指的即為石灣陶器,可見其外銷數量之多。
到了明代永曆、宣德年間,鄭和帶領巨大的船隊,在近三十年的時間內,七次下西洋,走遍了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更大大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石灣公仔也隨之更多地流向海外。
石灣公仔在經歷了唐宋兩代的成長壯大階段和明清時期的成熟發展階段後,至建國前已成為一個相當成熟的行業。當時石灣陶業行會已細分為26行,各行均有自己的地域進行生產。
1956年,石灣美術陶瓷廠成立。當時的職工人數為488人,產值66.9萬元。建國前石灣地區專門從事“石灣公仔”創作生產的行業稱為“古玩行”,1956年石美成立時,集中了全石灣所有“古玩行”從業人員。於是,此後的三十年中“石灣公仔”的創作和生產一直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這種情況一直到80年代末期因一些個體陶藝企業的出現才有所改變,但美陶仍然占據著“石灣公仔”行業的主導地位,先後出現了七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四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和八位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石灣美術陶瓷
石灣美術陶瓷

生產情況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剛成立,文藝家們激情滿懷,創作的作品大多圍繞正面人物進行,展現出當時的“精神氣”。如劉傳創作的《魯智深》《孟浩然》等作品以反映正面歷史人物、經典文學人物為主,區乾的《雙鵪鶉》《獅與蛇》《雙喜鵲》等以寫生手法創作的動物題材作品,還有尹積昌等具有學院派雕塑風格的作品如《史達林像》《毛澤東像》等,都具有符合時代要求的石灣陶塑特色。
20世紀60年代,石灣“新中國美術陶塑”以反映現實生活和表現理想的作品為主流,藝術創作建立在“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基礎上,有刻畫農民形象的《喜悅》;刻畫解放軍戰士形象的《歐陽海》《劉英俊》;還有反映少數民族新風貌的作品,如《換了人間》《蒙古文藝宣傳隊》《新疆舞》等。
20世紀70年代初,石灣對傳統題材和藝術樣式進行改造,有《絲綢之路》《鄭成功》《洪宣嬌》等作品,還有反映現實題材的《試針》等都具代表性。
美陶擁有10位國家級陶藝大師和13位省級陶藝大師,2010—2012年,從事“石灣公仔”創作生產的員工400人,產值分別達到了4267.57萬元、6145.04萬元和6336萬元。相繼開放了有400多年歷史的中國現存唯一石灣公仔古灶——同慶灶,興建了佛山市同慶石灣公仔博物館和劉傳紀念館、國際陶藝家創作基地和陶藝教育培訓中心、陶藝與家居展示室、中國石灣紅色陶藝創意產業基地。
石灣美術陶瓷
石灣美術陶瓷

產品榮譽

美陶是華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陶藝基地,是廣東省著作權興業示範基地、國家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和傳承單位、中華老字號企業、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
2003年05月15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石灣美術陶瓷”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石灣美術陶瓷的產地範圍為佛山市石灣鎮的行政區域內。

質量技術要求

一、執行標準:Q/MT1205;ISO—9001:2000
石灣美術陶瓷
陶瓷車間
二、主要原料:紅泥,白泥,黑泥,崗砂
三、工藝流程:
配料加工——創作——翻模——注漿——修坯——乾燥——畫眉擦石墨——施釉——裝窯——煅燒——分級——入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