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反恐旗幟下的黑金誘惑》是由Audrey Brohy執導,愛德華·阿斯納主演的一部紀錄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油:反恐旗幟下的黑金誘惑
- 外文名:The Oil Factor: Behind the War on Terror
- 類型:紀錄片
- 上映時間:2005年7月15日
劇情簡介,職員表,
劇情簡介
美國對伊拉克的第二場戰爭以薩達姆下台而告終。美國總統布希以“和平、安全和自由”之名,推翻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此前他在對美國民眾發表的電視演說中,亦是慷慨激昂,痛陳薩達姆必須滅亡的四大原因,即其“侵略史”、“大肆發展恐怖的武器庫”、“支持恐怖主義”及“暴君”統治。然而布希總統不惜以鐵血手段追求“和平、安全和自由”是否真的令全世界熱血沸騰呢?除了一向將支持美國當作“預設設定”的英國,應者寥寥。更多的批評聲音喊出“石油”二字,質疑布希政府的真正動機。 伊拉克的石油財富的確令人垂涎,它擁有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11%,居世界第二。再看看布希政府的班底,更不得不令人確信其“石油思維”。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一篇文章里寫道:“總統本人是石油商,副總統切尼也是。國家安全顧問賴斯是謝夫隆石油公司董事會的成員——她甚至擁有一艘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油輪,天哪!” 長期以來,獲取石油一直是美國在海灣地區的首要戰略目標。眼下美國日益依賴進口石油,預計十年內進口石油將占到美國消費量的2/3,其中一半將來自海灣地區。因此,叛逆的薩達姆的存在必然是對美國石油安全的威脅。更何況,伊拉克為了報復美國,向俄羅斯、法國等國頻拋媚眼,與這些國家的公司簽署石油開發協定,惟獨將美國公司排斥在外。如此看來,布希班子對“倒薩”情有獨鐘,既符合私人興趣,也符合集團利益乃至國家利益。“倒薩”一俟成功,美國石油公司便可長驅直入,伊拉克就將成為美國“最安全的石油源泉”。可以想見,為了籌措重建經費,伊拉克勢必大幅增加石油產量,這將導致油價下跌,美國經濟無疑受益良多。更重要的是,石油供應過剩將削弱歐佩克控制油價的能力,美國便可毫無顧忌地要求海灣阿拉伯世界進行它所希望的政治和經濟改革。到時伊拉克成為釘入阿拉伯世界的一個楔子也未可知。 同樣,也是因為石油,一些國家對伊拉克即將到來的變局坐立難安。俄羅斯是個典型。近日俄羅斯報紙上有多篇文章憂慮“倒薩”戰爭對俄經濟的影響,悲嘆俄羅斯的無能為力。他們的擔心主要有兩個:一是油價下跌將沉重打擊俄羅斯在石油出口帶動下的經濟,俄大約40%的出口收入來自石油;二是俄羅斯石油公司在伊拉克業已取得的利益會被損害甚至喪失殆盡。 不過,“倒薩”戰爭未必能如美國的如意算盤那般順利進行。戰爭的進度、民意的向背、阿拉伯世界的反彈、恐怖分子的發難都有可能成為這場戰爭的變數。而無論石油是“倒薩”戰爭的動因或是最終的戰利品,這場戰爭都會藉由石油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在飄揚的美國反恐大旗下,黑亮的海灣石油正散射出誘人而致命的光澤。
職員表
導演 | 編劇 | 攝影 | 剪輯 |
---|---|---|---|
Audrey Brohy、Gerard Ungerman | Audrey Brohy、Gerard Ungerman | Gerard Ungerman | Jason Stelz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