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殿峰(1902—1973),字蓉九,漢族,男,祖籍陝西省華陰縣焦鎮,本人出生於青海湟源縣,後定居西寧市城中區香房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殿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人物結局,
人物生平
其父石增璽,系1849年生,出身貧寒。光緒初年關中大旱,同時加以西捻軍入陝、回民起義,清廷派兵鎮壓,戰亂頻仍,遂西上謀生。在同鄉開設的藥鋪里當店員。當時華陰人大部分從事中醫中藥行當,他先後在天水、蘭州、西寧等地從醫,最後在湟源落腳。50歲才有了自己的家室和藥鋪。石殿峰是次子,出生於1902年4月18日。還有兄妹各一人。石殿峰1923年娶湟源縣國小教師李如桔為妻。育有3男3女。? 少年時,石殿峰就學於前清舉人楊治平(湟源人)先生門下,為楊的得意門生。
1919—1920年在甘肅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簡師班學習1年,結業時成績居全班學員之首。 教學生涯及赴內地考察學習? 石殿峰從簡師班畢業回湟源後就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1920年7月至1925年12月,在楊治平先生創辦的湟源縣立國小任主任教員;1926年1月至1928年底任該校校長。當時這個國小是縣上唯一的最高學府。在該校學習的有謝萬禎、李自發、李自奮、王子貞、蒲涵文、談明義、韓寶善、張元彬等學生。? 1929年馮玉祥的國民軍進駐西寧,1929年元月青海正式建省。石殿峰來寧謀職,初任省公報局印刷股主任,後兼任了青海第一中學、女子師範、蒙藏師範三所學校的的國文教員。白天步行奔波於各個學校課堂之間,晚上到公報局工作。那時他年僅27歲上下,青年英俊,才華橫溢,精力充沛,受到黎丹、楊希堯等人的賞識。
1931年南京政府將要召開“西藏會議”,青海省組建了代表團,他以蒙藏師範教師的身份被指定為代表團成員去南京開會,後“西藏會議”因故沒有開成,他正處於進退兩難之際,青海省民政廳和教育廳聯名電報匯款給石殿峰,讓他以國內社會教育、社會救濟事業考察專員的名義繼續在內地考察。恰巧全國體育會議也在這時召開,又讓他以青海代表名義參加了體育會議。之後,他就開始了南北考察之行,從南京曉莊師範到上海虹橋路中國盲人協會,後赴北平香山育嬰堂,再到浙江普陀山佛教學會。一年之間,行蹤遍至平、津、滬、杭、濟南、青島、開封、漢口、九江等地。
1932年9月考察任務完成後,又被留在南京,擔任蒙藏委員會所屬蒙藏旬刊社編輯。由於日本侵略軍步步進逼,長城內外烽煙四起,加之省教育廳一再催促他儘快返里,遂於1933年4月抵達西寧。此次東下,先後兩年有餘,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頗受啟發教育。同時還深受陶行知、晏陽初、梁漱溟等先生的影響。在蒙藏委員會辦報時,曾被于右任先生接見,並饋贈手書上下聯條幅:“古石生靈草;長松棲異禽”。他每每回憶起這段歷史,其興奮感動之情難以自禁。? 自南京返青後,先後任第二職業學校校長、青海省救濟院院長、女子師範學校校長、門源縣縣長等職務。在“回中”期間,兼任馬繼援所在班級的國文、歷史教員,跟馬繼援同班的學生還有馬振武、趙遂、金耀星、冶成榮等。他們後來都成為馬步芳政權時代少壯派頭面人物。因此,“回中”從這一班起就擴充為高中。石殿峰也隨班教了6年。以後又在白玉巷給馬繼援斷斷續續當了三四年家庭教師。
1938年以後,石殿峰擔任省政府秘書、職業學校校長、青海省合作事業管理處副處長、處長,以及1949年被聘為省政府顧問的同時,還兼任崑崙中學、西寧中學、西寧師範的國文、歷史教員。? 解放前,石殿峰在湟源國小、西寧各中學教國文、歷史達30多年。他備課認真,常在課本書頁上下天地之間,用蠅頭小楷朱紅批點,密密麻麻寫上講課時備用的資料。有一次他講莊子的《消遙游》一課,家中有一本《莊子集解》,看過後仍不滿足,又去省圖書館借《莊子集釋》;還讓兒子到蒲涵文家借書。他批改學生作文,精批細改,一絲不苟。除了改錯別字、病句外,精彩扼要之處,圈點不止,用工楷寫上眉批、段落批和總評語。為了讀書寫文章,在三十年代他不遠千里從上海運回兩木箱僧帽牌蠟燭,晚上秉燭工作,夜深方息。他的書房在土木結構的樓上,冬天很冷,晚上生了爐子,煨上炕;冬天披著皮大衣,足登氈靴,一邊看書寫字,一邊吃蠶豆,一邊哼歌曲。疲倦時彈三弦自娛。他家藏書多達3000餘冊,平時在書房裡不許家人打擾,書籍也不許家人翻閱,而他隻身一人在書山上攀登,在學海中遨遊。? 他講高中課文,給學生印象最深之處,除了釋疑解難破障礙,更講內容精義所在,而且強調引申涵義,活學活用知識。如講莊子《消遙游》一文,特別引申“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要學生立志作大事,不可立志作大官”。他要學生相信“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是真理,知識總是有用的,而且是創造物質財富之源,無價之寶。他談治學態度時,反覆講解“為己之學”其功效全在著已處用力,為的是忠實於自己的所學。對己言,就是為學之不自欺;對人言,就是為學之不欺人。因而常能保持活潑潑的意境,坦蕩蕩的胸襟,至於“為人之學”,其動機完全出於誇耀於人。? 石殿峰培育的桃李遍高原。解放前在西寧上過高中的,很多是他的學生。他以勤奮的寫作和嚴謹的教誨育人,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敬仰。
學生逯登泰1949年在蘭州《崑崙報》上發表敘述自己身世的文章,認為石殿峰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中學老師。 有關的二三事? 保護紅四方面軍連長趙凱軒 1937年石殿峰任門源縣長時,曾去江西廬山參加暑期縣長訓練3個月。回門源時,馬步芳與紅四方面軍正在甘肅河西作戰。有一天,湟源民團團長李增蔭(系河湟巨商李耀庭的三子),從河西返青路過門源,將被俘的紅軍連長趙凱軒(當時21歲)交給石殿峰,據石殿峰說,李增蔭以趙很聰明,也很可憐,如果押解到西寧,其下場不堪構想,便生惻隱之心,想把他留在縣衙當勤務員。石殿峰在門源卸任縣長後,帶趙一同來西寧。趙凱軒在石家住了兩年,於1939年離青去蘭州八路軍辦事處,後轉赴延安抗大。解放戰爭後期,趙任四野團長。解放後,趙曾任江西省商業廳儲運處長、副廳長等職。1959年趙凱軒趁到蘭州開會之便,專程來寧,在石家住了幾天,與石殿峰暢抒滄桑之變,不勝感懷!? 學生給老師建新房 1938年馬繼援到石家(石家於1928年底從湟源遷居西寧北大街汪友蘭娘家,暫借南房3間,後遷住自新巷方善卿院),得知石家還沒有自己的房子,加之石殿峰多年奔波,無暇顧及家庭,致使4個子女相繼夭亡,經馬和省上有關部門商議決定把原火藥庫地址批給石家建房,並從大通鷂子溝伐來松木作為建房木料。1939年9月新屋落成,馬繼援、馬振武、冶成榮、馬鈞、高文遠以學生名義在新屋上懸掛“氣象維新”匾額,以示祝賀。這是一名貧寒的教師從學生方面得到的物質上最大的報償。
送子入湟川中學 1937年,王文俊來青海籌建湟川中學。因王文俊系朱家驊一派,馬步芳認為讓其辦學對已不利,遂多方阻撓甚至反對省政府官員送子女入湟川就讀。但終因王文俊曾留學德國,獲教育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北大教授,且湟川教師都是北大等院校三十年代畢業的青年學士。所以該校終於1938年10月正式開學,創辦僅一年,聲譽卓著。石殿峰對湟川不勝羨慕之至。遂和王文俊、劉鴻賓等校領導私下達成默契,背著馬步芳於1939年秋,將5歲半的次子石其麟送到湟川附小一年級上學,一直到1951年高中畢業。抗戰勝利後,石殿峰曾應邀先後三次去湟川中學作演講:一次是在星期一紀念周集會上向全校師生作講演;一次是介紹社會合作事業;另一次是作國防形勢和時事報告。在他看來,湟川中學是當時重視整體教育功能、辦學效果卓著、並享有盛譽的著名中學,為這個學校做一些工作,感到十分榮幸和愉快! 酷愛文學和音樂 石殿峰勤奮好學,文思敏捷,博覽群書,出口成章。是一個自學成才、一專多能的飽學之士。為解放前青海教育文化界知名人士之一。廖靄庭先生稱讚其是四十年代青海不可多得的文學家。除專長文史外,酷愛音樂、民間曲藝。在湟源縣立國小時,曾從盲藝人尤仙學習三弦。抗戰以後與王洛賓合作(由他寫詞,王譜曲)創作了不少新歌曲。四十年代初,在麒麟公園參加了藝術研究會。此會除正副會長各1人、指導員10人外,委員有趙永鑒、醜輝瑛、醜輝瑗、王洛賓、周宜遵、周宜逵、方之南、張之鋼、王海天、李萬霖以及有名氣的書法家劉冬森、李德淵、馬餘三、丁元傑等。由石殿峰、宋守義分任《藝林》期刊正副編輯。? 1943年,國民黨四十集團軍成立之日,馬步芳為了炫耀聲勢,專門組織了寫作班子集中於樂家灣,其中有藝術研究會的成員,還有王雲階等新聘成員。除了編寫一些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詞曲外,還大量收集了改編的民歌、地方曲藝,出版了一個專輯。石殿峰填寫了《五更詞》、《牡丹到處香》等歌詞,當時在西寧古城風靡一時。去樂家灣之前,王雲階還改譜了民歌《再等上一等我》的曲調。由石填詞寫成《四季歌》。《四季歌》通過時序的延續,展示了大自然四季多姿多彩的美好盛景,並以此為依託,表抒了年輕女兒純真熱烈的愛情,成為經久不衰的傳世佳作,流行於國內外。? 正因為他酷愛文學,有文學素養,所以對“五四”以來的新文學特別感光趣。他既愛讀書,也愛藏書,藏有《飲冰室文集》(梁啓超著)、《胡適文存》、《陳獨秀集》、《魯迅雜文》、《文學季刊》、《小說月報》以及三十年代全部《大公報》,還廣泛地參加各種類型的文藝社會活動。? 在抗戰期間,老舍、羅家倫、張大千、鄭君里來青,他都踴躍拜訪;畫家趙望雲、陸其清曾到青海展出作品,石殿峰還領上次子其麟去觀賞。湟川中學在省府禮堂演出話劇《野玫瑰》、《黑字二十八》,西北天山劇團在寧演出《釵頭鳳》、《日出》,他也購票率家人去觀看。抗戰期間,由西寧師範、女子師範小學生組成的兒童抗戰劇團每次演出,他一定到場。對演出的《呂梁山合唱》、《太行山合唱》、《青藏公路歌》、《送郎抗日》,以及王洛賓編作的《可愛的一朵野玫瑰》、《阿拉木汗》、《喀什噶爾》等歌舞記憶猶新,長期念念不忘。? 在三十年代,石殿峰還曾主編文藝刊物《曙光》,後成為《青海民國日報》的文藝副刊。此後多次應邀為《青海民國日報》撰寫社論,成為社論委員會委員之一。? 在解放前,石殿峰的全部工作是依附於馬家集團的。他不得不為馬步芳家族塗脂抹粉、樹碑立傳,同時,卻更熱心於青海各族人民的教育文化事業,而教育文化是當時的社會所需要、人民所追求的事業,因而他自然也贏得了人民的稱道和歡迎! 建國後的工作和遭遇? 解放後,石殿峰積極靠攏黨和人民政府,曾參加青海省行政人員訓練班。1951年,因政治歷史問題和曾在馬步芳授意下撰寫了《戡亂歌》,被判刑5年。1956年刑滿釋放。1958年至1959年去海北、海西調查青海蒙古族歷史。? 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之際,全國政協在全國範圍徵集史料。他不顧花甲之年體弱多病,到海東各縣調查辛亥年黃會舉義的史料。最後寫成以《甘寧青的人民武裝鬥爭》為題的長篇調查,發表於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主編、中華書局出版的《辛亥革命回憶》第五輯。? 1966年十年浩動開始,他因歷史問題被開除公職。同年9月16日,紅衛兵抄家時發現1937年他去廬山的照片,竟然批鬥遊街,從小橋游斗至東銷門,還宣布沒收住房和家產,使之掃地出門,並戴上“反革命分子”帽子,交由民眾專政。3000多冊藏書、40餘年詩文手稿同時損失殆盡(據筆者從貴德等地已查得的舊詩有10首),在青海和陝西、鄭州的子女也被株連,由民眾專政。這一切,對於年近古稀的老人無疑是雪上加霜。
人物結局
1967年因腦溢血癱瘓失語,臥床5年有餘,終於1973年元月16日含冤病逝。終年71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他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1980年青海省委以青發(80)30號文為石殿峰補發了生前工資和喪葬費。有關部門於1983年退還了他原有的自住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