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松類植物

石松類植物

石松類植物是維管植物中比較原始的類群。最早發現於早泥盆世(距今約4.1億年),其起源時代還可能更早些。現存的石松類植物僅有石松屬(Lycopodium)、卷柏屬(Selaginella)和水韭屬(Isoetes)等5屬,計有千餘種,都是草本植物。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松類植物
  • 植物界
  • 所屬類別:植物學
  • 提出者:E.C.Jefffrey(1902)
  • 定義:以石松類為中心的分類學名稱
  • 生存:是晚古時代時最繁盛的植物
  • 特性:常成高樹大林
  • 屬性:多年生土生植物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研究價值,

植物學史

石松類植物最早發現於早泥盆世(距今約4.1億年),其起源時代還可能更早些。現存的石松類植物僅有石松屬(Lycopodium)、卷柏屬(Selaginella)和水韭屬(Isoetes)等5屬,計有千餘種,都是草本植物。但在中泥盆世木本類型已分布很廣,石炭紀至早二疊世(距今約3.55億年~2.50億年),此類植物盛極一時,某些類群,如鱗木(Lepidodendron)即為高大的喬木(見圖),和當時同樣繁盛的楔葉類植物和真蕨類植物一起,在植物界占統治地位,故稱這一時期為蕨類植物時代,或與當時也很繁盛的種子蕨類植物合稱蕨類、種子蕨類植物時代。當時,喬木型的石松類和楔葉類、真蕨類某些類群(如蘆木、樹蕨等)共同繁衍在北半球熱帶、亞熱帶沼澤地區,成為主要的造煤植物。在晚二疊世本類植物逐漸衰退,進入中生代後,喬木型的類群幾乎消亡殆盡,僅少數分布不廣的草本類型經新生代一直繁衍至今。

形態特徵

石松類植物的根多為不定根,擔負著固定和吸收作用;莖往往由二歧分枝或兼具二歧分枝和單軸分枝,如木本類型的主莖早期發育階段是不分枝的,叉枝等長或不等長;在木本類群中,體型雖然很大(高30~40米,莖粗1~2米),但莖的次生木質部仍然很小,初生木質部幾乎都是外始式的,中柱為原生中柱、管狀中柱或多體中柱。葉為無葉隙的、具單脈的小型葉(但木本的鱗木的葉長可達1米),通常呈螺旋狀,有時對生或假輪狀排列於莖及枝上;孢子囊單個,著生在孢子葉腹面的近基部(腋生),聚成疏鬆的孢子囊穗(簡稱孢囊穗,又稱孢子葉穗或孢子葉球),散生在小型葉之間。孢子同形或異形,在現代石松類植物中,異形孢子產生在同一孢子囊穗中,而在地質時期,某些異形孢子出現在不同的孢子囊穗中。

研究價值

石松類植物的演化是多途徑的。現代水韭可能起源於古生代的喬木型鱗木類[可能是鱗印木(Lepidosigillaria)],通過縮小、退化演變,經早三疊世的肋木(Pleuromia)或其近族演化成早白堊世的古水韭(Nathorstiana),然後再逐步發展為現代水韭。現代石松的歷史,似乎可能追溯到晚泥盆世之初的烏士似石松(Lycopoditesoosensis)及以後歸於似石松屬的植物,類似的化石,還可追溯到早泥盆世的原始石松類,如刺葉木(Baragwanathia)。現代卷柏與石炭紀的蘇氏似卷柏(Selaginellitessuiessi)和二疊紀的哈氏似卷柏(S.harrisana)具有明顯的親緣關係,而後者和泥盆紀原始石松類中與裸蕨植物接近的星木(Asteroxylon)可能存在一定的淵源關係。可見石松類植物早在泥盆紀原始類型開始繁盛時,就奠定了各自發展演化的主要路線,並且深刻影響到以後石松類的全部發展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