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石川粗鰭魚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目:月魚目
- 科:粗鰭魚科
- 屬:粗鰭魚屬
- 種:石川粗鰭魚
動物介紹,形態特徵,棲息環境,地理分布,漁業方法,
動物介紹
石川粗鰭魚本種在體形、鱗片和身體結節等方面與皇帶魚 (Regalecus glecus) 相似, 故常被混淆。台灣漁民曾在台灣海域捕到過此魚,因巧合台灣地區正發生地震,故曾經被媒體稱為“地震魚”。地震魚長相比較怪異兆勸妹,體表銀白色且較粗糙,頭與口較小,眼睛較大。
據浙江自然博物館專家介紹,博物館共有“地震魚”4尾,分別由洞頭和玉環漁民在1987-2002年在東海捕獲。戀享廈龍近幾年來,地震魚頻繁出現,是否與地震有關,專家認為還有晚充凶待進一步研究,但由於浙江近海海域鄰近環太平洋地震帶,屬於地震易發地帶,對這種異常現象,應該予以高度的關注,同時進行科學考察和研究。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帶狀,甚側扁,前部高,向後漸細窄;體高略較頭長為長。頭略小,頭背部普通傾斜。吻長於眼徑。眼中大。口小,上頜能伸縮。無肋骨。體無鱗,成魚側線骨片相互連線呈一龍射騙祖連續之管狀構造,上有退化小棘。背鰭基底長,具軟條164-190,幼魚形態尚不清楚,成魚則起始於鰓蓋上方,前方鰭條不延長;無臀鰭;腹鰭成魚退化;尾鰭與軟軸幾垂直,上葉上翹,呈扇形,具軟條8,下葉小而不明顯。體銀白色,體側前方背部數個大小不一之暗斑,幼魚體色不詳。
棲息環境
大洋、近海沿岸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殼道旬及台灣。台灣發現於東部及北部海域。匪邀
漁業方法
罕見捉邀去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