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時代經濟學

石器時代經濟學

《石器時代經濟學》是馬歇爾·薩林斯創作的人類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72年。

薩林斯借《石器時代經濟學》探討了原始社會所遵循的經濟法則,也對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以及交換理論進行剖析,並將其與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觀念相比較,認為“資本主義並不是人類歷史上與生俱來的經濟方式,而人類社會更普遍的經濟方式也不是資本主義”,他指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與非西方的物質價值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效 而由於兩者處於不同的文化價值體系之中,就不能一概而論地持有資本主義更先進的理念,換句話說,在非資本主義社會中,原始交換也有其存在的價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石器時代經濟學
  • 作者:馬歇爾·薩林斯
  • 字數:291千字
  • 類別:人類學
  • 首次出版:1972年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薩林斯將《石器時代經濟學》分為六個章節,他在前三章中重點討論了原始社會的生產結構,另外三章則主要分析了非西方社會分配與交換的行為和理念。在談論原始社會生產的部分中,薩林斯首先破除現代人對原始社會的錯誤印象,指出相對於文明化時代的無限欲望,原始人更容易滿足,這是由於關於物品稀缺性和財產占有的觀念尚未潛滋暗長。在後兩個章節中,他在認同恰亞諾夫小農經濟模式的基礎上加以修正。他指出,雖然低度生產是原始社會家戶模式的本質,然而在原始社會固有的親屬關係和頭人政治的推動下,家戶被組織起來,生產強度便被提高到足以應付生存危機的水平。

作品目錄

新版前言
致謝
中文版出版說明
導論
第一章 原初豐裕社會
第二章 家戶生產模式:低度生產的結構
第三章 家戶生產模式之二:高度的生產
第四章 禮物之靈
第五章 關於原始交換的社會學
附錄A 互惠與親屬關係距離部分的注釋
附錄B 互惠與親屬關係等級部分的注釋
附錄C 互惠與財富部分的注釋
第六章 交換價值與原始貿易中的社會交往
參考書目
主要人名、地名、民族譯名表

作品思想

薩林斯批駁了形式論之於用經典的經濟學理論和傳統視角來看待和分析原初社會的經濟,證明了原初社會人們的“物質豐富”,他們的生產是為了生存的需要,交換亦非營利性交換,而是在貿易夥伴關係的基礎上本著道德原則進行的交換。最終,他提出了對原始社會物質實踐方式研究的意義,“原始貿易是市場貿易在時空範圍的延長,原始交換價值的理論是必要的,或許也是可行的一一不消說,它伴隨人類走過了整個石器時代”。該書思想的獨到之處便在於,薩林斯認為人們的經濟學觀念“是社會本身,是上天的智慧之神決定的”。
薩林斯重新界定了富裕與貧窮的含義,與現代社會中貧富是由財富(資本)的多寡來決定這一理性準則不同的是,對於貧富的界定,他們自有他們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則來自於“流浪式”的持獵採集文化。
薩林斯對於莫斯(Marcel Mauss)《禮物》中的以下三點做了一個討論:第一,莫斯用毛利人的hao之靈來解釋原始社會中收禮必還;第二,在莫斯看來,交換與契約總是以禮物的形式達成,因此,禮物交換的意義則“用以確保‘市場’與‘城市’的和平”;第三,莫斯認為原始社會人們的禮物交換亦有功利考慮。

作品評價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民族經濟學專業碩士生導師,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理事張興無:薩林斯吸引人的地方在於,讀他的著作要么讓你有耳目一新之感,要么會讓你覺得如醍醐灌頂。《石器時代經濟學》就是這樣一部著作,雖然談的主要都是人類學的案例,並且薩林斯自謙“對經濟學極其無知”,但它確實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思考了經濟學。

作者簡介

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當代人類學家,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薩林斯先生現在也是鄧正來主持的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的創始委員。1930年12月27 日馬歇爾·薩林斯出生於美國一個猶太人家庭,在芝加哥長大,先後在密西根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接受教育。1951年薩林斯在密西根大學獲得學士,1952年獲得碩士學位,195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在密西根大學薩林斯師從人類學教授懷特(Leslie White),在哥倫比亞大學他聆聽了20世紀的大學者、經濟史學家波蘭尼的講座,接觸到波蘭尼博大精深的學術思想,這對他的學術生涯產生了很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