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遺韻:合江宋墓石刻研究》是2018年9月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賈雪楓。
基本介紹
- 書名:石刻遺韻:合江宋墓石刻研究
- 作者:賈雪楓
-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9月
- 頁數:171 頁
- 定價:69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6436407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我國的大西南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徵在西南地區的表現尤為突出。在歷史發展中,文明的影響出現兩種趨勢:一方面隨著民族的遷徙,各民族習俗文化相互影響,並依其力量的強弱或興盛或衰退;一方面華夏(漢)文化或中原文化以其先進性大力輻射周邊,不斷強化和擴大華夏文明範圍,並逐步將邊緣地帶納入華夏文化圈。這兩方面的趨勢隨著歷史發展而不斷推進,合江地區漢宋時代的文化興盛非常典型地反映了這個特點。
古代中國是文明國家,區分“中國”與“夷狄”的標誌是禮儀而非種族,韓愈曾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合江所在的川滇黔渝結合部地區,向來是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互為影響的地區。先秦時期巴蜀被視為南夷,所以《漢書》稱“巴、蜀、廣漢本南夷”,合江屬巴,“縣故巴夷之地也。”秦滅巴蜀以後,歷經幾代開發,巴蜀成為華夏之地,其南的今貴州、雲南、廣西一帶的夜郎、糜莫、滇等“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地處巴蜀與夜郎相接的合江也在秦漢之際由蠻夷之地進入“內華夏”的範疇。漢初分蜀郡置廣漢郡,武帝時又分置犍為郡,合稱“三蜀”。西漢後期,犍為漢化程度已至“士多仁孝,女性貞專”,“三蜀”之地在兩漢時期已然成為文明禮儀之邦,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益州,舊以蜀郡、廣漢、犍為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嶲義,一州稱望。”合江為犍為郡屬縣,兩漢時期合江地區文化的發達已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發現的漢代墓葬所證實。
東漢王朝傾覆後,中國進入了三國魏晉南北朝360多年的分裂對峙時期。這一時期,隨著中央政府對地方控制力的削弱,加之連綿不斷的戰亂,使巴蜀地區人口銳減,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紛紛內遷,出現歷史上大規模的所謂“獠人人蜀”。人蜀的“獠人”漫布巴蜀大地,他們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遠遠低於巴蜀原住民,這樣在長達數個世紀的時間裡,巴蜀文化突然陷入低潮,直至隋唐的統一促進民族融合的完成。到兩宋時期,較高水平的漢文化在民族融合完成的基礎上使西南地區的文教事業重新興盛,合江的文化發展水平在毗鄰地區居於前列,大量出土的宋代墓葬文物無聲地向我們述說八九百年前的往事。
稽古不是為了懷舊,而是在考察古代事跡的基礎上,明辨道理是非,總結知識經驗,從而於今有益,為今所用。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我們能夠邁向勝利彼岸的思想保證。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礎,它植根於廣大民眾之中,自信的力量來源於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我們民族數千年來一直堅守在祖先的領地上,我們的文化數千年來一直生生不息沒有中斷,這就是我們面對紛繁複雜的萬千變化和前行過程中未卜的艱難險阻而充滿必勝信念的力量源泉。
恩格斯曾說過“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毛澤東也教導我們“我們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即將到來,經濟建設取得的宏偉成就必然要體現在文化建設上,文化建設需植根於既有歷史傳統,在傳承中發展。
圖書目錄
緒言
第一章 合江宋墓石刻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
第一節 民族融合的完成對合江的影響
第二節 合江宋墓石刻產生的經濟因素
第三節 合江宋墓石刻產生的文化背景
第二章 合江宋墓的分布和形制
第一節 古代墓葬形制演變
第二節 合江周邊的宋墓分布情況
第三節 合江宋墓的發現和形制
第三章 合江宋墓石刻的特徵和內容
第一節 各地宋墓石刻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合江宋墓石刻內容
第四章 合江宋墓石刻反映的宋代合江社會狀況
第一節 合江宋墓石刻反映的人口變化
第二節 合江荔枝栽培實證
第三節 合江宋墓石刻反映的宋人一天生活
第五章 從漢風到宋韻的演變
第一節 先秦到宋美學思想的發展變化
第二節 合江的漢風宋韻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