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研究團隊發布七年來“石倉契約”研究成果,包括論文20篇、《石倉契約》系列叢書三輯共24冊(收錄契約文書圖版5000張)。至2018年4月,共出版五輯40冊,文書出版項目告一段落。此外,研究團隊還為後續工作的進一步展開,建設了資料庫群和文獻間的索引系統。
基本介紹
- ISBN:9787308101486
- 頁數:3112
- 定價:2000.00元
- 出版時間:2012-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報導,微博活動,
內容簡介
浙江省松陽縣石倉村,因其保留了完整的明清土地契約、民間文書,以及從萬曆以來的大量明清古建築,從而在學術界與建築界產生了重大影響。《石倉契約》收集的大約8000件土地契約及數百種民間文書,為勾勒中國古代農村社會形態提供了最好的文獻。
就現在的情況看,石倉的土地契約可能是一個集中的村落群中保存契約文書最為齊備,數量最多、種類最多且記載最為清晰的村莊。所謂“齊備”,指的是契約的系統性,往往一塊土地的數次買賣契約保存完整;所謂“數量多”和“種類最多”,是因為至今為止,無論是在發現大批林業契約的貴州錦屏,還是在徽州,甚至在被稱為“中國研究實驗室”的台灣,都沒有類似的記錄;所謂“記載清晰”,指的是全部契約中,有相當一部分可以找到所標識的田地或山場。
石倉契約-第二輯-全8冊,ISBN:9787308101486,作者:曹樹基
作者簡介
曹樹基,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曹樹基是當前國內歷史地理學界的名人,曾參加葛劍雄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上海市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六卷本《中國移民史》(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和六卷本《中國人口史》(獲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和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各承擔兩項目三分之一的工作。他現正全力進行該項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浙南山區土地契約的蒐集、整理與研究》,且動員國內和香港的相關學者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來,社會影響日見廣泛。
媒體報導
專家發現大規模“石倉契約” 見證中國鄉村歷史文明
新華網上海2014年4月29日專電(記者 俞菀)6000人的小村莊,7000餘份契約文書,跨越200餘年……記者28日獲悉,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曹樹基領銜的團隊,通過對大量“石倉契約”的發掘研究,將明清中國鄉村經濟生活和歷史文明的縮影,較好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曹樹基說,2006年夏,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浙江麗水石倉鎮的一戶闕姓家族老屋裡,找到了百餘件地契文書,契約規則之清晰,邏輯之嚴密,令他嘆為觀止。“那些契約被放在一個大木箱子裡,置於闕祖興家的樓上。木箱的鑰匙,則由他的兄弟闕祖楊保管。他們對我說,這是祖宗的東西,不能燒掉,言辭中透露出自豪。”
此後,曹樹基及其團隊展開了長達8年的“契約發現”之旅。通過對“石倉契約”的系統研究,發現這個交通不便的山區鄉村曾一度維持著高度市場化的經濟生活。
大致來說,此次發現的石倉契約主要訂立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間,歷時226年。契約包括賣、找、退、當、租、撥、分、借、抵等多種類型。以數量最多的賣田契為例,契約構成包括買賣雙方姓名、賣地原因,田地坐落地點、價格、產權申明、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訂契時間、在見人和中人等。
“儘管當時的交易規範尚未有現代民商法的細緻周詳,但村民們自覺遵守契約精神,在數百年間自發形成了有效運轉的土地市場規範。”曹樹基說。
“契約之外還有大量的補充文書,如大雜字書、唱本、醫書、科儀書、分家書、流水賬等。”研究團隊成員、上海交大歷史系教授章毅說,專家們通過這些資料,儘可能還原了石倉家戶當時的社會分工和生產生活狀況。
“契約文書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社會文化傳統,是其核心價值所在,也是中國村落文明獨特的風景。”曹樹基說,石倉古建築和契約文書交相輝映,沉澱而成的歷史厚度,在今天的中國也是十分罕見和珍貴的。
微博活動
精靈天下樂享閱讀以《石倉契約》為主題在新浪、騰訊微博上策劃了一場“石倉密碼懸賞令”的文字遊戲活動。主旨是為了讓大眾認識石倉、了解石倉、走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