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洞系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由地殼的自然運動變化而形成,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洞穴遺址,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耿馬縣城南25公里處的小黑江畔。
1983年試掘,文化堆積厚3.2—3.5米,揭露出五層居住面遺蹟和橢圓形、長方形房扯各一座,出土遺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稻穀等。2003年6至8月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為750平方米。
1996年國務院分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佛洞遺址
- 地理位置:滄源佤族自治縣其他耿馬城南25公里處的小黑江畔
-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 級別:國家級
- 保護對象: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批次: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5元
- 開放時間::09:00-18:00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地理位置:雲南省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編號:18
- 所屬時代:新石器時代
地理位置,發掘歷史,遺址文物,遺址意義,遊覽觀光,
地理位置
石佛洞遺址
發掘歷史
位於耿馬縣城南25公里處的小黑江畔。洞口高達20餘米,寬至50多米,洞口面寬約80米,高30米,縱深約100米。從考古發現看。石佛洞遺址的主人早在三千年前就會牛耕,會種稻,會燒陶,其石器精緻,陶彩精美,造型精細,創造了西南最先進的新石器文化。
1983年試掘,文化堆積厚3.2—3.5米,揭露出五層居住面遺蹟和橢圓形、長方形房扯各一座,出土遺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稻穀等。石器均為磨製,其中狀如齒輪的“棍棒頭”極為罕見。陶器中單耳罐、折肩罐、圜底體為雲南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所僅見。
2003年6至8月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為750平方米。
遺址文物
從考古發現看。石佛洞遺址的主人早在三千年前就會牛耕,會種稻,會燒陶,其石器精緻,陶彩精美,造型精細,創造了西南最先進的新石器文化。
遺址的文化堆積共14層,其中有12層的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厚度從1米至3米不等,多數為2米多。發現房屋遺蹟,經確認的有9座,一般為長方形,面積約20~30平方米。同時發現單人墓葬一座,骨骸作側身曲肢狀;規整的圓形灰坑一個,作為窖穴使用;灶坑一個。雖然遺蹟相對簡單,但洞穴里又建房屋的情況,在國內僅見、世界罕見。
石佛洞遺址出土遺物種類繁多,數量豐富,分為石器、陶器、骨器、動物骨骼、炭化稻米、果核、種子和人類遺骸等,總數在2000件以上。石器的加工磨製十分精美,對稱、規整、光滑、鋒利是這批石器的基本特點,除多菱六星形器外,六星璧、雙翼矛等都有極高的加工水準,表明當時的石器工業水平已經很高,具備了加工複雜、對稱的高難度石器的技術。陶器種類多樣、造型獨特、裝飾紋樣精美,以磨光折肩釜最具代表性,而連續渦紋裝飾的折肩釜是觀賞價值很高的原創藝術品。骨器也出土了幾件精品,如骨匕、大魚鉤、小魚鉤等,均加工細膩準確。
遺址意義
石佛洞遺址是中華民族先民3000年前就在瀾滄江流域創造了發達的史前文明的直接證據,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發掘獲取的信息量很大,全面展示了該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生產、生活的面貌,對建構雲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面貌,研究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早期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義。
遊覽觀光
到石佛洞遺址遊玩,如同其它風景名勝古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景色各有魅力,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欣賞到山水如畫的美。所以出發前對石佛洞遺址景區概況要有所了解,如果是跟隨旅遊團出遊,帶隊導遊會給遊客講解石佛洞遺址的人文地理;如果是自助游一定要參考石佛洞遺址必去景點推薦。最後,和親友結伴出行照相機必不可少,用照片記錄下石佛洞遺址旅途中愉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