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夼村

石人夼村

石人夼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2′、北緯36°45′。東與齊格莊相鄰,西與萊陽市韓格莊相連,南與牟格莊交界,北與臥龍村接壤。原屬趙疃鄉,2000年撤趙疃鄉,劃歸行村鎮。南距鎮政府駐地10公里,東距市政府駐地3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4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芋頭、沙參、蘋果、桑等。 2002年,全村662戶,1821人。有姜、趙、辛、馬、尹、曲、李、孫、高、呂、劉、張、於、由等14姓,均為漢族,其中趙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人夼村
  • 外文名稱:ShiRenKuang
  • 所屬地區:中國東部
  • 電話區號:(86)0535
  • 郵政區碼:265129  
  • 面積:約3平方公里
  • 人口:1821人
  • 方言:膠遼官話登連片
  • 氣候條件: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耕地:246.7公頃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姜姓建村於有巨石形狀似人的山夼處,故命村名石人夼。同期,趙姓自趙疃遷居此地,後有辛、馬、尹、曲、李、孫、高、呂、劉、張、於、由等姓先後自外地遷來定居。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4年,成立石人夼國小。1961年,成立石人夼完小。1969年,石人夼國小改稱石人夼聯中。1987年,改為石人夼國小。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53人。村重視科技教育,有多人參加函授或外出學習,並有2人獲得農藝師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30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455公斤。2002年,全村收入1964.5萬元,人均存款1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100輛,機車50輛,電話155部,電視600台,電冰櫃5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90年起,村統一規劃了新房區,原有舊房都改建成了新瓦房。村內的街道加以整修,保障了道路暢通。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村購買電影機1台,為村民自放電影。1984年投資10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5月,西小灘村孫純令以走親戚為名,來村發展姜深河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6月,成立了黨小組,姜深河任組長。同年7月成立黨支部,趙學典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先後成立了互助組,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20餘人,參加了淮海等戰役。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50餘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11個,黨員73名。自1938年成立黨支部以來,先後有趙學典、曲作寶、趙洪訓、趙洪樂、馬振田、趙永年、馬振禮、趙永先、辛丕迪、馬光親、辛文德擔任黨支部書記。自辛文德任黨支部書記以來,村黨支部多次被中共海陽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立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委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治安、民兵、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姜協升、趙洪樂、姜敬德、姜協本、馬振南、趙洪臻、姜同恕、馬豐雲、趙永年、趙永強、馬振禮、趙永明、辛丕迪、馬金令、辛文芬、趙永先、馬振主、趙明文、辛文德、姜要連。1999年5月,黨支部書記辛文德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3月,姜要連任村委主任(代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