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生理特性,產 地,入藥部位,藥材性狀,性 味,歸 經,功 能,主 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
生理特性
一年生草本。主根圓柱狀,不分枝或稀分枝,有多數纖維狀根。莖直立,高40-90 (100) 厘米,基部徑4-5毫米,有條紋,分枝或不分枝,全株被白色開展的長毛和密腺毛。葉密集,下部葉有柄,花期常枯萎;紙質,中部葉及上部葉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4-7.5 (10) 厘米,寬2.5-3 (4) 厘米,無柄,基部狹,全部葉羽狀深裂,稀淺裂,裂片通常4-6對,線形或線狀披針形,極偏斜,頂端稍尖,全緣或有疏齒,頂端的裂片大,倒卵狀披針形,具疏齒,葉脈在背面明顯,兩面被長毛和密腺毛。頭狀花序徑7-10毫米,在莖和枝端排成狹而短的圓錐狀花序;花序梗短,密被開展的長毛及腺毛;總苞半球狀鐘形,長約6毫米,寬約10毫米;總苞片3-4層,綠色,線形,頂端漸尖,有白色膜質的邊緣,背面被密長毛和腺毛,外層較短,長約3.5毫米,內層長6-7毫米,長於花盤,頂端常變紅紫色,向外稍反折;花黃色,全部結實,外圍的雌花極多數,花冠絲狀,長2-2.5毫米,上部被疏微毛,長約為花柱的二分之一;中央約有40個兩性花,花冠管狀,長4-4.5毫米,檐部窄鐘狀,有5披針形裂片,管部上端被短微毛;花托半球形,中央明顯凸起,兩性花的窩孔較雌花的大,具齒緣。瘦果長圓形,長約1毫米,扁壓,邊緣脈狀,兩面被微毛;冠毛1層,污白色,糙毛狀,稍長於花冠,基部連合成環。
產 地
甘肅、雲南(昆明、東川、彌渡、漾濞、思茅、蒙自)、四川(漢源、石棉、瀘定、西昌)及貴州。常生長於海拔1800-2600米的山坡草地,荒地路旁或曠野。
入藥部位
全草。
藥材性狀
莖圓柱形,上部多分枝,長30-150cm,直徑2-6mm,表面橘黃色或黃綠色,有縱棱槽,其上有眾多的色長柔毛,長3-4mm;質較堅脆,易折斷。單葉互生,黃綠色,兩面均有眾多的白色長柔毛,皺縮扭曲,易破碎,展平後,下部葉具柄,上部葉幾無柄,葉片羽狀深裂至全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或淺裂。頭關花序直徑不足1cm,集於頂端呈圓錐狀;花黃白色;成熟果實極易脫落飛揚,瘦果淺黃色,扁色,長約1mm,有冠毛1列,長5-6mm。氣微,味極苦。
性 味
苦,平。
歸 經
歸肺、胃、肝經。
功 能
清熱解毒,瀉火止血。
主 治
相關配伍
①扁桃體炎及喉頭炎:矮腳苦蒿3g。搗爛,冷開水浸泡,內服(《曲靖專區中草藥手冊》)
②外傷出血:矮腳苦蒿9g,烏賊骨6g,見血飛6g。共研末外用。(《雲南中草藥選》)
用法用量
6~9g。或搗汁飲服。外用適量:搗汁滴耳、點眼;或煎液熏洗;或研末撒;或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