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垂頭菊

矮垂頭菊

矮垂頭菊,中藥名。為菊科垂頭菊屬植物矮垂頭菊Cremanthodium humile的地上部分。分布於西藏東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至西北部、青海、甘肅等地。性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疔毒,疫癧腫脹,時疫感冒與狂犬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矮垂頭菊
  • 拉丁學名:Cremanthodiumhumile
  • 別稱:明間那布、色赤拉巴、憧覺改堆、遲堆多典、遲拉巴、肚曬濟覺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 :菊科
  • :垂頭菊屬
  • :矮垂頭菊
  • 分布區域:西藏東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至西北部、青海、甘肅
  • 採收時間:7-8月
  • 用    量:3-5g;或研末0.5-2g
入藥部位,性 味,功 能,主 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生理特性,產 地,採集加工,藥材性狀,

入藥部位

地上部分。

性 味

苦,涼。

功 能

清熱解毒。

主 治

疔毒,疫癧腫脹,時疫感冒與狂犬病。

相關配伍

①時疫等各種疫病:矮垂頭菊50g,獨一味15g,安息香15g,麝香2.5g,藏菖蒲40g,刺柏40g,大蒜(炭粉)35g,黑冰片40g。以上8味研成粗粉,加熱煮沸提取,提取液加角茴香細粉50g,加熱。每日飯後煎湯服用一至二次。(《醫學千萬舍利》)
②膽疫疽症:雪上一枝蒿50g,金色訶子100g,牛黃1.5g,麝香2g,矮垂頭菊50g。其中麝香與牛黃單獨研末,並泡於溫水中,餘下的混合研成細粉,過篩,用麝香與牛黃溶液製成丸。早晚各服三至四丸(2.5-5g)。(《藏醫醫訣補漏》)
③疫癧引起的身體各部腫脹,充血,疼痛,發熱以及四肢關節痛等症:糖沖嘎布30g,半荷包紫堇35g,輪葉棘豆30g,矮垂頭菊40g,羌活根30g,麝香3g。以上六味混合研成細粉,過篩。內服,每日一次,每次2-3次,飯後服。(《新編藏藥配方》六味糖衝散)

用法用量

3-5g;或研末0.5-2g。

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根肉質,生於地下莖的節上,每節2-3。地上部分的莖直立,單生,高5-20厘米,上部被黑色和白色有節長柔毛,下部光滑,基部直徑2-3毫米,無枯葉柄;地下部分的莖橫生或斜生,根莖狀,有節,節上被鱗片狀葉及不定根,其長度隨礫石層的深淺和生長的年齡成正相關。無叢生葉叢。莖下部葉具柄,葉柄長2-14厘米,光滑,基部略呈鞘狀,葉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有時近圓形,長0.7-6厘米,寬1-4厘米,先端鈍或圓形,全緣或具淺齒,上面光滑,下面被密的白色柔毛,有明顯的羽狀葉脈;莖中上部葉無柄或有短柄,葉片卵形至線形,向上漸小,全緣或有齒,下面被密的白色柔毛。頭狀花序單生,下垂,輻射狀,總苞半球形,長0.7-1.3厘米,寬1-3厘米,被密的黑色和白色有節柔毛,總苞片8-12,1層,基部合生成淺杯狀,分離部分線狀披針形,寬2-3毫米,先端急尖或漸尖。舌狀花黃色,舌狀橢圓形,伸出總苞之外,長1-2厘米,寬3-4毫米,先端急尖,管部長約3毫米;管狀花黃色,多數,長7-9毫米,管部長約3毫米,檐部狹楔形,冠毛白色,與花冠等長。瘦果長圓形,長3-4毫米,光滑。花果期7-11月。

產 地

西藏東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至西北部、青海、甘肅。生於海拔3500-5300米的高山流石灘。

採集加工

7-8月採收葉、莖、花,洗淨,砸碎後陰乾。

藥材性狀

本品長可達15cm,常皺縮或破碎。莖黑紫色,圓柱形,有數個縱棱,疏被白色棉毛,近花序基部混生黑褐色柔毛;斷面灰白色,髓部中空。葉皺縮,多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狀長圓形,基生葉長2-3cm,邊緣略反卷,具鈍齒或波狀齒,上表面灰綠色,光滑,下表面密生灰色絨毛。頭狀花序頂生,總苞寬鐘形,總苞片外面密被褐黑色柔毛。花異型,黃色,筒狀花長約8mm。瘦果矩圓形。氣微,味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