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葉蹄蓋蕨,中藥名。為蹄蓋蕨科植物東北蹄蓋蕨Athyrium brevifrons Nakai.的根莖。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四川等地。具有驅蟲,止血之功效。常用於蛔蟲病,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短葉蹄蓋蕨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綱:蕨綱
- 目:真蕨目
- 科:蹄蓋蕨科
- 屬:蹄蓋蕨屬
- 種:東北蹄蓋蕨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及陝西、四川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莖。
性味
味微苦、澀,性涼。
歸經
歸大腸、肝經。
功效
驅蟲,止血。
主治
蛔蟲病,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驅蛔蟲:短葉蹄蓋蕨30g,使君子9g。煎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研末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除去鬚根,曬乾。
形態特徵
根狀莖短,直立或斜升,先端和葉柄基部密被深褐色、披針形的大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35-120厘米;葉柄長15-55厘米,基部直徑2.5-4 (-6) 毫米,黑褐色,向上禾稈色或帶淡紫紅色,近光滑,略帶淺褐色小鱗片;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0-65厘米,中部寬20-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截形,幾不變狹,二回羽狀;羽片約15-18對,基部1-2對對生,向上的互生,斜展,近無柄或有極短柄(長約2毫米),基部1-2對羽片不縮短或略縮短,長10-20厘米,中部羽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2-20厘米,寬約3-6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近對稱,截形或下側圓楔形,一回羽狀;小羽片18-28對,基部的近對生,闊披針形,向上的互生,近平展,幾無柄,披針形至鐮刀狀披針形,長1.5-3厘米,基部寬5-9毫米,漸尖頭或尖頭,並有短尖鋸齒,基部近對稱,上側略凸起,下側闊楔形,略與羽軸合生,並下延,兩側邊緣羽裂達1/2-2/3;裂片10-15對,近三角形或長方形,斜向上,披針形,向上部變狹,邊緣和先端均有長而尖的鋸齒或短鈍齒。葉脈上面不顯,下面可見,在裂片上為羽狀,側脈2-4對,斜向上,單一。葉乾後堅草質,褐綠色,兩面無毛;葉軸和羽軸下面淡褐禾稈色或帶淡紫紅色,疏被淺褐色、捲縮的棘頭狀短腺毛。孢子囊群長圓形、彎鉤形或馬蹄形,生於基部上側小脈,每裂片1枚,在基部較大裂片上往往有2-3對;囊群蓋同形,淺褐色,膜質,邊緣齧蝕狀,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有顆粒狀紋飾。染色體數目n=40。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70-1200m的混交林下。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四川等地。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驅蟲,止血。用於外傷出血,驅蛔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