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柱梅花草,中藥名。為虎耳草科植物短柱梅花草Parnassia brevistyla (Brieg.)Hand.-Mazz.的全草。分布於陝西、甘肅、湖北、四川、西藏等地。具有清熱,止血之功效。常用於發熱,內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短柱梅花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薔薇目
- 科:虎耳草科
- 屬:梅花草屬
- 種:短柱梅花草
- 分布區域:陝西、甘肅、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 採收時間:夏季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肺、胃經。
功效
清熱,止血。
主治
發熱,內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採集加工
夏季採集全草,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1-23厘米。根狀莖圓柱形,塊狀等形狀多樣,其上有褐色膜質鱗片,其下長出多數較發達纖維狀根。基生葉2-4,具長柄;葉片卵狀心形或卵形,長1.8-2.5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彎缺甚深呈深心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有5-7 (-9) 條脈;葉柄長3-9厘米,扁平,向基部逐漸加寬;托葉膜質,大部貼生於葉柄,邊有流蘇狀毛,早落。莖2-4,近中部或偏上有1莖生葉,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通常較小,其基部常有鐵鏽色的附屬物,有時結合成小片狀,無柄半抱莖。花單生於莖頂,直徑1.8-3 (-5) 厘米;萼筒淺,萼片長圓形、卵形或倒卵形,長4-6毫米,寬3-4毫米,先端圓,全緣,中脈明顯,在基部和內面常有紫褐色小點;花瓣白色,寬倒卵形或長圓倒卵形,長1-1.5 (2.5) 厘米,寬5-10毫米,先端圓,基部漸窄成楔形,具長約1.8-4毫米之爪,上部2/3的邊緣呈淺而不規則齧蝕狀,1/3之下部具短而流蘇狀毛,有5-7條紫紅色脈,並布滿紫紅色小斑點;雄蕊5,花絲長約5毫米,向基部逐漸加寬達1.2毫米(常有一種短花絲,長僅1.2毫米),花葯橢圓形,長約2毫米,頂生,藥隔連合併伸長呈匕首狀,長度不等,先端漸尖;退化雄蕊5,長2.5-4毫米,具長約2毫米、寬約1.5毫米之柄,頭部寬約4.5毫米,先端淺3裂,裂片深度為頭部長度1/4-1/3,為全長1/6或更短,披針形或長圓形,先端漸尖或截形,偶有呈盤狀或頭狀,中間裂片短而窄,為兩側裂片寬度1/3,兩側裂片先端常出現2裂,全長為花絲長度1/2;子房卵球形,花柱短,不伸出退化雄蕊之外,偶有伸出者,柱頭3裂,裂片短。蒴果倒卵球形,各角略加厚;種子多數,長圓形,褐色,有光澤。花期7-8月,果期9月開始。
生長環境
生於3000m以上的高山草甸。分布於陝西、甘肅、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性狀鑑別
根莖塊狀,長約1.6cm,直徑約6mm,表面褐色,有多數不定根。莖圓柱形,長3.5-32cm,直徑1-2mm,深黃色或淺灰色。葉皺縮,深黃色或淡灰色,薄紙質。基生葉完整者展平後呈卵狀心形,長1-2.5cm,寬0.8-2cm,葉柄長可達4cm;莖生葉1片,形似基生葉,較小,基部心形,半抱莖。花黃棕色,單生莖頂。氣微,味甘。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用於內傷出血,清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