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峽棧道是重慶市的地名,根據地形特徵和古建築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瞿塘峽棧道
- 羅馬字母拼寫:Qútángxiázhàndào
- 所屬地區:重慶市
- 國家:中國
地名含義,歷史沿革,
地名含義
共三條:一名偷水孔。在瞿塘峽西口,白帝城南長江北岸石壁上。孔大一尺見方,間隔3尺,左右各一排,西南直抵大江。東晉末年,譙道福重兵圍困白帝城,意圖斷絕城內水源逼降,鎮守此地的益州刺史鮑陋著人“南開水門,鑿石為涵道,上施木天公,直下江中引汲”,並以長江鮮魚示譙,譙氏被迫撤兵;一名孟良柱。在瞿塘峽南岸的白岩山臨江絕壁上有一排呈“之”字形的方形石孔,孔深1尺,寬8寸,高七寸,間距3尺,自下而上一直蜿蜒至山腰,起點孔側有“宋開慶路元帥臣......”等字隱約可見。相傳孟良欲夜中逕關,乃鑿石架木為梯,故名;一名夔峽路。在瞿塘峽北岸赤甲山上臨江絕壁上,西起夔門鐵柱溪,東至巫山縣大溪鄉軍營村鐵灘。
歷史沿革
有人認為是戰國時所修。據史載,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已出現了棧道。秦惠王始建陝西褒城褒谷至郿縣(今眉縣)斜谷的褒斜棧道,長235千米。《戰國策·秦策》記載,泰國丞相范雎向秦昭王獻計“棧道千里,以通蜀漢”,秦昭王採納了他的建議,在秦嶺一帶修建了著名的“金牛棧道”,憑藉此道滅了蜀國和巴國。這道棧道即李白在《蜀道難》中所說的“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的那一段蜀都。秦滅巴蜀後,即沿長江和烏江進攻位於東南面的楚國。據有關專家分析,秦軍可能在瞿塘峽一帶開鑿棧道,便於水陸同時行軍。也有人認為是三國時劉備進攻東吳時所修。公元221年7月,劉備為報荊州之失和關羽張飛被殺之仇,親率蜀漢軍隊10多萬人,進攻東吳,後在夷陵(今湖北宜昌)被陸遜用計火燒連營,大敗而歸,逃至白帝城,鬱鬱而終。這一段歷史也成為三峽旅遊著名的典故。據稱,劉備進軍是“水陸並進、夾江直下”,敗退是“燒鐵鎧塞山道,以阻追兵”。有人分析,劉備敗退時焚燒鎧甲堵塞的“山道”,就是瞿塘峽古棧道。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劉備退軍線路是從山後繞到白帝城的。不論情況如何,但大多數專家認為,秦漢三國時,瞿塘峽一帶已有棧道。後來,又有南宋軍隊修築棧道阻擋元軍等說法。真正有文字可考是在晚清時代,據《奉節縣誌》記載,該棧道為清代夔州知府汪鑒等人集資修建。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九月動工,歷時3年完成,有4千米完全是從峽江峭壁上開鑿出來的石槽,遠望如刀削。該棧道的建成,連線了巫山至奉節的陸上交通,成為當時貫通三峽的要津。後人在風箱峽絕壁上刻下“天梯津隸”、“開闢奇功”八個大字,來紀念這一千古壯舉。2003年6月9日,三峽水庫開始蓄水,奔騰的江水變得平緩,一點點地漫過古棧道的石壁,直至把它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