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上(地名)

瞿上(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瞿上,地名,也叫“瞿上城”,在今四川省雙流縣牧馬山一帶。商朝王武乙後裔受封於此,“瞿”即為封地名,建立瞿國,稱呼為“瞿上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瞿上
  • 外文名:Qu
  • 地址:成都市雙流縣牧馬山
  • 出處:晉常琥《華陽國志。蜀志》
簡介,考證,

簡介

瞿上城,在成都雙流縣境內。商朝王武乙後裔受封於此,建立瞿國,“瞿”即為地名,稱呼為“瞿上城”。後世子孫遂尊武乙後裔為“瞿父”,這是瞿氏家族以“瞿”為姓的起源。據《宣和博古圖》記載,商朝遺留的青銅器皿有“瞿父鼎”。
晉常琥《華陽國志。蜀志》:“後有王日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移治郫邑,或治瞿上”。羅苹注《路史。前記》說:“瞿上城在今雙流縣南十八里”。清《一統志》與乾隆《雙流縣誌》均沿此說。據縣人李澄波考察,羅苹所指“縣南十八里”,即今牧馬山西麓勝利鄉白塔村九倒拐一帶。五十年代,此處開鑿牧山灌渠,曾發現大量文化堆積層。

考證

後期瞿上城有歷史文獻記載,見諸於晉朝常璩《華陽國志》:"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封其支庶於蜀,世為候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其地東接於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番。地稱天府,原曰華陽"。"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
常璩《華陽國志》說的瞿上,沒有指明具體位置,也沒有說在什麼時候所置,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大難題。瞿",按詞意,縱目,鼓眼,有縱目之意;"瞿上",按其意,是縱目人最好的地方。杜宇,時代約在春秋中期,在他納梁氏女為妃後,"移治郫邑,或治瞿上",應有兩種理解:其一,杜宇時,移治過郫邑,或建立治所瞿上,如若這樣,瞿上應為杜宇所為。但杜宇非縱目,取"瞿"之"縱目"意,不合推理,瞿上非杜宇所為;二是杜宇時,移治過郫邑,或治過瞿上,瞿上是在杜宇之前早就為先王所確立的治所。那么瞿上究竟是何王所為?當然只有蠶叢王了。因為《華陽國志》講得很清楚,"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合"瞿"縱目之意。研究蜀之上古史,瞿、蜀與蠶密切相關,甲骨文的古"蜀"字的上部象徵縱目,即鼓眼,是蠶的圖騰文字。三星堆發掘出的青銅縱目面具,應是早期蠶叢王的神象,這與《華陽國志》有關蠶叢縱目的記載相吻合。瞿上城應該是蠶叢王時確立的蜀國最早治所。
那么,"瞿上"在何處?史學家考證,就在雙流牧馬山"九倒拐"。查考歷史文獻,最早當是宋朝羅泌《路史 國名紀》記載:"瞿":"今雙流縣南十八里有瞿上城,益之西南二十里。縣北有瞿上鄉"。第一次明確了"瞿上"是一個"城"。接著,他又在他的《路史.前紀》卷四中云:"蜀山氏,其始祖蠶叢,縱目,王瞿上"。第一次明確了瞿上不是杜宇所為,而是蠶叢王時的瞿上。之後,其子羅苹為其父親《路史》作注再次肯定:"瞿上城在今雙流縣南十八里。縣北有瞿上鄉"。明朝《明一統志》又進一步考證記載:"瞿上城在雙流縣東十八里,蠶叢氏所都"。又明確了瞿上城是蠶叢王時的都城。當然,這裡要提及的是,羅泌說的瞿上城在雙流"縣南十八里",而明《一統志》說的是"縣東十八里",方位說法有異,但無礙,東南也是南,古人對方位當時沒有明確的界定標準,講的只是大概方位。
歷史文獻說“瞿上城在今雙流縣南十八里”,但具體位置究竟在哪裡呢?新津縣檔案館館藏檔案表明,雙流通江籍,原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員、新津文化館李澄波先生曾經認真做了考證工作。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劉琳在為晉.常璩《華陽國志》校注時,進一步考證,認為按其方位,在今雙流縣南十八里的牧馬山上,屬瞿上鄉境內。並確認李澄波老先生實地考察後的手稿記載:“瞿上城在今新津縣與雙流交界之牧馬山蠶叢祠九倒拐一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