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時無功功率理論

三相電路瞬時無功功率理論由日本學者赤木泰文最先提出,理論打破了傳統的以平均值為基礎的功率定義,在很多方面得到成功套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瞬時無功功率理論
  • 外文名: instantaneous reactive power theory
  • 提出時間:1983年
  • 提出者:赤木泰文
  • 所屬:三相電路
理論簡介,缺點,

理論簡介

三相電路瞬時無功功率理論首先於1983年由赤木泰文提出,此後該理論不斷研究逐漸完善。系統最初提出了pq理論,即定義了瞬時有功功率p、瞬時無功功率q等瞬時功率量,其主要的一點不足就是未對有關的電流量進行定義。後人發展了這套理論,提出了瞬時有功電流ip、瞬時無功電流iq等瞬時量;以瞬時無功功率理論為基礎,可以得出用於有源電力濾波器(APF)的諧波和無功電流實時檢測方法,此方法在工程套用中受到了極大關注。

缺點

瞬時無功功率理論只是給出了解決瞬時計算的初始思路,定義了相關參量及公式,給出了與傳統功率理論間的比較,並證實其可行性,最後給出了相較更準確的ip-iq法來計算諧波(總的)。通過此法可以算出ip、iq瞬時有功和無功電流,進而算出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以及基波分量和總的諧波分量。該方法物理概念明確,實施方便,因而成為目前電力有源濾波器採用的主要技術。但由於該技術是針對電力有源濾波器開發出來的,因此它僅需或僅能得到三相電路的總諧波電流含量,這對於電力系統中許多尚需檢測出電網中任意次諧波電流的套用場合,例如在繼電保護中,對三相中線接消弧線圈短路保護五次諧波電流的檢測,目前基於瞬時無功功率理論的諧波電流檢測方法無法滿足這些需要,這就需要一套能計算任意次諧波的理論,就是廣義瞬時無功功率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