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祖陵(金太祖陵墓)

金太祖陵(金太祖陵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太祖陵始建於1123年,是為金代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之陵寢。金太祖陵,占地5.1公頃,主要建築有玉帶橋、門殿、陵台(寶頂)、寧神殿及地下宮殿。主要景觀有玉帶橋、門殿、陵台(寶頂)、寧神殿及地下宮殿。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郊兩公里阿城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太祖陵
  • 占地面積:5.1公頃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門票價格:15元
  • 著名景點:金代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之陵寢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黑龍江哈爾濱
  • 建議遊玩時長:建議0.5-1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基本概況,人物介紹,發展現狀,遺址公園,帝王墓,斬將台,其他陵址,門票信息,交通信息,

基本概況

俗稱斬將台。1981年1月27日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阿城市南郊2公里,東距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西垣約420米。陵址為完顏阿骨打的初葬地,素有“金源故地第一陵”之稱,因金初在陵址上建有寧神殿,又稱“太祖廟”、“阿骨打廟”。陵冢呈龜背狀的高大土阜,封土高出周圍地面約13米,封土堆底部周長百餘米,占地近千平方米。經1975年和1993年兩次對陵冢進行鑽探,測得陵冢為夯土築就,夯土層為6至10厘米不等,黑黃土相間。地表散布著布紋瓦片、綠釉琉璃瓦、灰色雕磚、柱礎石等,與金上京皇城內宮殿址發現的建築材料相同,為金世宗大定年間修復後的遺物。陵址附近村中,猶存一殘柱礎石,邊長1.13米,厚0.28米,外徑為0.90米,內徑(承柱面)達0.72米, 其上突起的圓面磨得十分光滑,為陵地的遺物。
金太祖陵金太祖陵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是現存金代最早的皇陵址,作為金源故地第一陵,它對研究金代社會制度、宗廟制度、陵墓結構及民族習慣等方面具有歷史價值。如今阿骨打陵址園已作為旅遊景區對外開放,年接待遊客數千人。
保護範圍:陵區為特別保護區,陵區外10米以內為重點保護區,10至20米為一般保護區。

人物介紹

完顏阿骨打(公元1068—1123)為金代開國皇帝,女真族完顏部人,本名阿骨打。世祖劾里缽的次子,生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畔。阿骨打少年時體貌魁偉,臂力過人,聰慧機敏。從20歲起跟父兄出征作戰,勇猛頑強,多謀善斷,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許多重大決策都出自他的主張。
金太祖陵地宮金太祖陵地宮
遼天慶三年(1113年),阿骨打擔任部落聯盟首領,他一面爭取許多部族首領支持自己,一方面派專人囤積糧谷,購置生鐵,打造兵器,使起兵伐遼的準備基本就緒。
遼天慶四年(1114年)正月初,阿骨打調聚各路女真兵2500人於淶流水(今拉林河口之西,松花江南岸石家崴子屯)誓師,歷數契丹罪行,號召所部同心協力共滅契丹。誓師結束後,他乘遼大軍未集,以兩千五百部眾,一舉攻下寧江州(今吉林扶餘東石頭城子)。兩個月後他又以不足萬人的兵力於出河店(今黑龍江肇源西)破遼大軍。
1115年元旦,阿骨打在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市白城)稱帝,取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以會寧府為國都,創建了120年的大金帝國。
為了大金國的鞏固和發展,阿骨打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把猛安謀克制發展成軍政合一的組織,廢除了國相制,確立了以皇帝和高級軍政官員“勃極烈”所組成的領導核心。同時,阿骨打還頒布了招撫逃民、注重移民、優待降者、重視工匠、發展生產和軍隊不可擾民的政令,特別是“求博學雄才之士”而用,以及創製女真文字、開展女真文化與各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看法和作法,成為金朝的基本國策。
建立大金後,阿骨打親率大軍伐遼,接連取得達魯古城(今吉林前郭縣他虎城)、黃龍府(今吉林農安)、護步答岡(今黑龍江五常市西)三大戰役的勝利,破敵近百萬。金軍越戰越勇,節節勝利,於收國二年(1116年)攻克遼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市),天輔四年(1120年)攻克了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天輔六年(1122年)攻克遼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大明城)、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遼天祚帝逃往夾山,於天全三年(1125年)被金軍俘獲,遼朝滅亡。
阿骨打在位九年,天輔七年(1123年)八月在伐遼途中,“崩於部堵濼西行宮(今吉林省扶餘縣境內)”,“九月癸丑(初三),梓宮至上京。乙卯(初五),葬宮城西南(即今陵址處),建寧神殿”,終年55歲。
寧神殿金初稱太祖廟、太廟,是金朝的第一座宗廟。據《金史》卷三十《禮志》記載:“金初無宗廟,天輔七年九月太祖葬上京宮城之西南,建寧神殿於陵上,以時薦享。自是諸京皆立廟,惟在京師者則曰太廟,天會六年,以宋二帝見太祖廟者,是也。”金初的一些重要活動都在陵前舉行,金初的幾代皇帝即位、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也都前往太祖廟祭告,稱為“告廟”。
天會三年(1125年)被尊謚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天會十三年(1135年)二月,遷葬和陵(胡凱山)。皇統四年(1144年)改和陵為睿陵。皇統五年(1145年)增謚 “應乾興運昭德定功睿神莊孝仁明大聖武元皇帝”。海陵王遷都燕京後,於貞元三年(1155年)十一月,又改葬於大房山(今北京房山區),號睿陵。
正隆二年(1157年),海陵王“命吏部郎中蕭顏良盡毀上京宮殿、宗廟、諸大族邸第及儲慶寺”,寧神殿也遭到破壞。金世宗東巡時,寧神殿得以修復。金宣宗興定初(1227年),割據鹹平(今遼寧開原)的金叛將蒲鮮萬奴與上京行省完顏太平相勾結,“太平受萬奴命,焚毀上京宗廟”時,金太祖陵址上的寧神殿堂也大約同時被火焚掉。

發展現狀

金代滅亡後,阿骨打陵逐漸被人們淡忘。直到上個世紀初期,該陵址才引起人們的注意。《吉林通志》中收錄的《滿洲源流考》首次對陵址作了記載,但未作考證。日偽時期,阿城縣長周家璧在所著《阿城縣白城考略》中,首次確認俗稱的斬將台即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當代金史研究者對周家璧的考證和推斷基本認同。
1962年,阿城文物管理所首次對陵址進行了調查,採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
根據1993年對陵址所作的物探顯示,在墓的南側二層台上有一石板鋪設的“道”或祭祀台,由於年久被土掩埋,深約1米。墓穴空洞已被人工填實或遷陵時造成破壞性坍塌,未發現棺槨及隨葬器物,只有一些磚、瓦殘塊。
1994年文物部門對陵址進行了保護性的清理勘探工作。在封土東側外圍的一片土坑中清理出一處有大量金代建築構件的文化層,有布紋瓦、筒瓦、板瓦、釉面龍、鳳紋瓦當、奔鹿行龍紋雕磚等,並在太祖陵址東側封土外圍的坍塌土下1.5米處,發現兩根尺寸相同的花崗岩石柱,南北並列,相距15米。石柱呈正方體,邊長0.47米,高2.13米,石柱下有正方形礎座,邊長0.70米,座高0.235米,兩體榫卯結合。
1998年6月,阿城市政府在加強陵址保護的同時,興建了阿骨打陵址園。陵址園以現存陵址為中心,突出南北向軸線,共分前導空間、神道空間、陵墓和寧神殿四個部分,可供遊人觀賞的景點有鵲台、乳台、玉帶橋、華表石像、寧神殿、陵台和地宮等。寧神殿內設有阿骨打及其六名功臣的神像,地宮內設有阿骨打的棺槨及兵器、馬匹等殉葬品,還有古樸典雅的阿骨打生平壁畫。
為了保護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陵墓,阿城市政府於1999年,在尊重歷史、不破壞原貌的前提下,參考宋代的陵寢,在當地建設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公園。公園占地面積5.1公頃,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以現存陵台遺址為中心,突出南北向軸線,軸線長為300米,左右寬為135米,由南向北,在建築層次上共分為前導空間、神道空間、陵墓和寧神殿四個部分。公園本身也處於整個金源文化旅遊區的西南方。金太祖陵公園成為了“龍江第一陵”,目前屬於國家旅遊4A級景區。

遺址公園

在我國歷史中,從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一共存在過500多位帝王。至今有跡可尋、時代明確的帝王陵寢就有一百多座。對於存在時間僅120年的金國來說,其所建設的十七處陵寢遺址中,金太祖陵是保護最為完善的一座。
金太祖陵石獸金太祖陵石獸
中國古代對陵寢的規制將從正門處抵達墳墓的長長通道稱之為“神道”。而在金太祖陵長長的神道兩側,佇立著9對石人、石獸,專有的名詞稱為“石像生”,這些石人與石獸用以裝飾墳壠,象徵死者生前儀衛,同時又有“保護”陵園的象徵意義。據了解,陵前置“石像生”,早在秦漢時代就已經開始。

帝王墓

金太祖公園的建成用了六七年的時間。在金太祖陵土阜的左側,有一個朝向東南的明顯突出。在最初時,整個阿骨打的陵墓呈一隻龜的形狀,頭部對著的方向就是東南,而阿骨打棺槨入葬的方向也是朝向東南。
金太祖陵金太祖陵
對於當時關內的民族來說,帝王無論行走坐臥,全部崇尚“面南背北”,即使是陵墓的方向,也嚴格以南北方向為中軸線。金太祖陵公園雖是以南北方向為中軸線,但金太祖阿骨打的墳墓卻是面向東南方向。胡志遠說,當時北方所有民族的墳墓朝向都是東西走向。“女真尚日”,即女真族崇尚太陽這一民族特色,在迄今所發現的眾多建築遺蹟中都有反映。
對於中國的歷代帝王來說,絕大多數是在自己生前便開始了大規模營建死後的棲身之所,並且選擇具備山水林泉、風景優美的所謂的“風水寶地”。
在建造陵墓這一點上,阿骨打與以往的歷代帝王有著不同。首先,女真族沒有生前造陵的習俗。其次,直至其去世的前三個月,阿骨打仍在親征伐遼。
1123年6月,阿骨打在行軍至當時的“鴛鴦濼”(如今北京西南處)時,突然發病,自身似乎有所預感,便將軍事指揮權交給了完顏宗翰,自己準備返回上京。當年8月28日,當其行至部堵濼行宮(現今吉林省扶餘縣境內)時逝世。九月初三,阿骨打的靈樞返至上京,隔一日後便下葬於此。
在阿骨打生前,金皇宮並未興建,而所有史料的記載都顯示這位金太祖是一位十分簡樸的皇帝,他的陵寢簡樸,根本不能和中原歷代帝王的陵墓相比。在東北地區的北方各民族之中,也只能說是“頗具規模的一代帝陵”。

斬將台

從右側繞過金太祖的陵墓,後面的一間宮殿就是寧神殿。寧神殿內設有阿骨打及其六名功臣的蠟像,這處曾經是女真人最崇敬的地方,至今仍有其後裔來此祭拜,殿的兩側還有古樸典雅的阿骨打生平壁畫。
金太祖陵金太祖陵
據金史專家介紹,最初的寧神殿位置就在太祖陵之上,是太廟也是供後人祭祀用的地方。開始時,這裡只設了金太祖的御容,後來,對於在統一女真部族、伐遼戰爭中立有卓越功勳、作出傑出貢獻的開國功臣,死後都追贈封號,繪影圖形配享太廟,這也是一種榮譽。
寧神殿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用途,首先便是罰辦高級將領之地。在海陵王遷都之前,對於犯了錯誤需要嚴懲的高級將領,都要押到太祖陵前,向太祖請罪,輕者杖責,重者殺頭。這也是太祖陵又稱為“斬將台”的來源;另一個重要的作用便是作為獻俘的場所。金在伐遼攻宋的戰爭中,每當取得重大勝利,俘獲敵方重要文臣武將時,都要舉行獻俘儀式。以此慶祝勝利,振奮軍民。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便是在1128年的8月,將俘獲的大宋徽宗、欽宗兩個皇帝以及后妃大臣們押解在此,舉行獻俘儀式。

其他陵址

據金史專家介紹,金太祖阿骨打陵墓有三處。初葬上京會寧府北城外,稱睿陵;皇統年間改葬胡凱山,稱和陵;貞元年間又改葬中都(今北京西南)大房山,仍稱睿陵。
胡凱山之和陵,確切地址史書記載不詳。依山而建,陵前至今仍殘存龜趺、文臣武士的石雕和石羊等。
中都大房山睿陵,位於北京市西南郊大房山。大房山金陵共有帝陵十七座,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陵園建築群。可是明朝末年以後,大房山金陵連遭焚毀。清朝康熙皇帝曾下令對金太祖和金世宗的陵殿加以修繕,並勒石立碑對大房山金陵被焚毀的原因作了說明。從此碑文可知,大房山金陵遭到大規模的破壞,是因為明末統治者為了抵制清軍入關,採取陰陽家的說法,將房山金陵搗毀,意以所謂“厭勝之術”,使其統治得以苟延殘喘。清初雖稍加修復,已非原有規模。

門票信息

門票15元/人,1.2米以下兒童免票

交通信息

在北秀賓館、哈爾濱火車站、三大動力路乘坐哈爾濱至阿城的客車,在阿城勞動局乘坐開往宮家的車;或在阿城兒童醫院乘坐開往哈師大分院的車;打車10-15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