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點半線脂鯉

眼點半線脂鯉

眼點半線脂鯉(學名:Hemigrammus ocellifer)是脂鯉科、半線脂鯉屬魚類,俗稱頭尾燈魚、半麗脂鯉。魚體呈側扁棒槌形,尾鰭叉形,體長4~5厘米,背鰭尖形,位於背部中間,臀鰭淺黃褐色,魚體側中有條深藍色縱向條紋,眼點半線脂鯉的最大特點是,眼睛虹膜上半部及尾柄末端上半部都是可折射光線的金黃色,在水中遊動時頭尾兩處便會閃閃爍爍如同兩盞小燈,故而取頭尾燈之名。

眼點半線脂鯉生活在沿海地區,更喜歡水流較小的水體。群居。以蠕蟲、小昆蟲、甲殼類動物和植物為食。原產於南美洲,主要分布於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的河流,以及巴西和秘魯的亞馬遜流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眼點半線脂鯉
  • 拉丁學名:Hemigrammus ocellifer
  • 別名:頭尾燈魚、半麗脂鯉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魚綱
  • :脂鯉目
  • 脂鯉科
  • 半線脂鯉屬
  • :眼點半線脂鯉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目脂鯉亞目
  • 亞科:鋸胸脂鯉亞科
  • 命名者及年代:(Steindachner, 1882)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眼點半線脂鯉的屬名來自希臘語Hemmigramus,意思是“半線”,指的是不完整的側線,而種加詞ocellifer的意思是“有眼”,指魚頭部和尾部的反射點或“眼睛”。該物種最初被描述為Tetragonepterus ocellifer,後來被轉移到半線脂鯉屬(Hemigramus)。

形態特徵

魚體呈側扁棒槌形,尾鰭叉形,體長4-5厘米,背鰭尖形,位於背部中間,臀鰭淺黃褐色,魚體側中有條深藍色縱向條紋,眼點半線脂鯉的最大特點是,眼睛虹膜上半部及尾柄末端上半部都是可折射光線的金黃色,在水中遊動時頭尾兩處便會閃閃爍爍如同兩盞小燈,故而取頭尾燈之名。身體和鰭有點半透明,在一些標本上,一條細黑線從身體中部延伸到尾鰭上的斑點。雌雄分辨比較困難,只能從成熟魚的體型來看,雌魚個頭略大於雄魚,雌魚腹部也較雄魚膨大。

生活習性

眼點半線脂鯉生活在沿海地區,更喜歡水流較小的水體。喜群居。以蠕蟲、小昆蟲、甲殼類動物和植物為食。在21-30℃的水溫中都能生存,對水質要求不嚴,也不擇食。生性善良、活潑強健。眼點半線脂鯉溫和,宜與同科種其它小型魚混養,食動物性餌料,喜弱酸性老水,飼養溫度22-24℃。喜結群遊動,喜在水族箱中層活動、覓食,餌料以小型活食為主。

分布範圍

流域:原產於南美洲,主要分布於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的河流,以及巴西和秘魯的亞馬遜流域。
國家: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法屬蓋亞那、蓋亞那、秘魯、蘇利南。
眼點半線脂鯉
眼點半線脂鯉分布圖

繁殖方式

眼點半線脂鯉繁殖溫度26-28℃,水質條件是pH值為6-7.2,硬度5-7,眼點半線脂鯉繁殖缸內應放魚巢,魚巢做法與紅綠燈魚魚巢做法是一樣的,可兌入少量的蒸餾水。
繁殖比較容易,產巢以金絲草為主。繁殖缸要求昏暗,雌魚每次產卵500粒左右,受精卵36小時孵化。可按雄魚兩條、雌魚一條的比例數放入繁殖缸,放入繁殖缸的親魚很快就會出現“婚姻色”,一般晚上放入繁殖缸,第二天早上就開始產卵了,每條雌魚一次可產卵400-600條,產卵後應將親魚撈出另養,繁殖缸則用黑紙將光線完全遮擋住,使受精卵在黑暗中孵化,一般24小時就可以孵化出仔魚,以後便可逐漸撤除遮光的黑紙4天后仔魚才開始遊動覓食,應及時餵“洄水”。眼點半線脂鯉性成熟期為6-8個月,繁殖周期30天左右。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21年 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還沒有關於保護行動的報導。該物種出現在幾個保護區(例如厄瓜多的亞蘇尼國家公園;巴西的賈魯生物站;蓋亞那的伊沃克拉馬森林)。

主要價值

頭尾燈魚是深海中層生物中,種類和數量最大的一群,占65%左右,全球的資源量高達6億噸以上,因此未來可供開發利用的潛力甚大。只有南非進行商業性捕撈,多半用來製作魚漿或魚油。不過底拖網作業,特別是在捕撈櫻花蝦時,也常會捕獲大量的頭尾燈魚,成為最常見的雜魚類,多被加工製成飼料。頭尾燈魚也具有較大的觀賞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