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淚的歷史

眼淚的歷史

《眼淚的歷史》是一本2022年7月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法國歷史學家安·文森布佛(Anne Vincent-Buffault),譯者是許淳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眼淚的歷史
  • 作者:安·文森布佛(Anne Vincent-Buffault)
  • 譯者:許淳涵
  • 出版時間:2022年7月1日
  • 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
  • 頁數:448 頁
  • ISBN:9789570534214 
  • 原作品:Histoire des larmes: XVIIIe-XIXe siècles
  • 裝幀:平裝
  • 副標題:情緒、空間與性別,近代法國的感性與濫情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從淚眼汪汪到號啕大哭,雙眼模糊到獨自啜泣,眼淚充分表達了人類的情緒,但表現方式及意義隨著時代不同有所差異。18世紀的人們能在公共場合輕易掉淚,19世紀前半葉卻喜歡偷偷躲在角落哭泣,到了後半葉又試圖給掉淚這件事定下規則。自此眼淚變得愈來愈不安、令人起疑,女性成了輿論中心:無論是受害者或操控者,她們的情緒權利開始受到控制。
眼淚的歷史
眼淚的歷史
作者安·文森布佛以近代法國為中心,參考了文學、醫學、司法、日記、禮儀教條、教科書等數據,追尋眼淚之於人類的象徵意義及歷史變遷。最早,古希臘人民被禁止哭泣,因此只能選擇在上演希臘悲劇的台下與觀眾一同哭泣。而16世紀,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的眼淚,眼淚都象徵著熱烈情感的表現,代表心靈與靈魂的交流,是共享情感與人性的標誌,消除了彼此的距離。
進入近代時期,18世紀的眼淚被灌入啟蒙運動的思想,因而成為社會溝通的媒介:人們互相交換、分享、交融眼淚,並熱烈慶祝民主與平等主義的崛起。感性是人類彼此來往的標誌,同時代表了人類的同情心和仁慈。同時,眼淚也具有傳染力,我們會替他人的不幸或現實利益,而感到悲哀或感動。18世紀一位法國文學家就說過,在描述感人的場面或情感故事時,憐憫與感性會透過眼淚來傳達給所有人,產生催淚作用。
在18世紀的文學、繪畫、送葬、音樂、舞蹈、戲劇等面向,均可看見眼淚的力量。在繪畫中,浪漫和情感的力量透過觸摸繪畫而凸顯出來,藉此觀察賞畫者的反應。我們應該用文字來記錄這些視覺上對於觸摸、身體、情感和感知的故事。而音樂和舞蹈,也參入了苦樂參半的眼淚。眼淚同時彌補了人性的孤獨感。哭泣的樂趣在於發現自我,以及享受內在的感性。眼淚代表著甜美的憂鬱、散發出寂寞的魅力,這些眼淚讓人類感到自我的存在,並見證彼此的存在。
然而19世紀上半葉,男性與女性皆被禁止在公眾場合掉淚;到了下半葉,眼淚更搖身一變,成為女性的特權。上流階級與成年男子受過教育,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許輕易掉淚。19世紀末,眼淚被禁止出現在公共場合,只能躲在居室里、只有女人、兒童和普通人可以流淚。眼淚具備的強烈私密性及高度功能性,貌似自發但總深受歷史演變左右的特性,使其作用為一種複雜多變的「論述」;其背後象徵意義之修辭變遷,更往往與私領域、感性及婦女地位等社會重大變化相互連動。
受到年鑑學派的影響,心態史成為歷史研究的重要取向。為了追尋集體歷史,描繪出人類心智情緒的發展歷程,研究者紛紛轉向尋找新史料,以便窺知傳統史料中無法觸及的敘述,本書即是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藉由新方向及新史料的研究,我們得以掌握近代歐洲文明背後的感性系譜,探討諸如眼淚這樣的情感基礎及象徵如何支撐人類社會結構,並影響文明背後的集體心態形塑。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引言
第一部眼淚的滋味,感性的交匯
第一章:邊讀邊哭
滿紙辛酸淚的小說
小說中的小說,或讀者的角色
閱讀和自白
閱讀的功效
第二章:眼淚的交流及交流規則
交流的語彙,或眼淚的語言
有限的交流:私人空間與親密關係
家中的哭泣
感人至交
戀愛與放蕩
普遍的交流
第三章:情緒如何合情合理
流淚的樂趣
感性的生理決定因素:昏厥的女子與機械般的人
感性的童年與還童的感性
養育孩子
生命的各個時期
女性的眼淚
眼淚的藝術
第四章:劇場中的眼淚
劇場中的感性及感性的劇場
演出與觀眾
浮現與水漲船高之勢
因為伊涅斯的孩子而哭是件蠢事嗎?
為了催淚而創作:感傷喜劇
中產階級的戲劇與情感的追尋
劇場的道德效應
女性公眾以及劇場的眼淚
第五章:淚灑大革命(一七八九年~一七九四年)
一七八九年六月到十月,涕泗縱橫的那幾周
從聯盟運動到恐怖統治,或和解的情義
懸而未決的時刻
眼淚的投機客與飲血人
在某些場合,不可以哭
第二部從莊重矜持到淚眼乾涸
第一章:朝向新的感性
瑟儂古的見解
基督教痛苦主義的認同與法國大革命的教訓
美學的情感
溫柔淚水的憧憬以及感性交流的遺緒
男人與女人:新的親密關係
察言觀色,觀察自我
班雅明・康斯坦的不安
克制與持重
第二章:煎熬的幽微魅力
笑與淚的世代
升華痛苦以及乾涸的威脅
眼淚的宗教性
豐饒或乾涸
內心與神經
第三章:風俗研究
眼淚的小小社會學
年齡層階梯上的男男女女
那些得知道如何藏起來的眼淚
當一個流淚的女子
層次微差與心理
第三部啜泣的危機,情感的風險
第一章:一反情感的病態
厭惡眼淚
授權核准的眼淚
少女之道
第二章:令人不安的怪異之處
抽噎不止
啜泣的男子
女人的危機
言情迷幻藥對女人造成的影響
不安及智者的回響
第三章:大眾小說中的眼淚情緒
《巴黎秘辛》:眼淚暴雨
《倫敦秘辛》與《羅坎博》:轉變的元素
十九世紀末大眾小說中富人的眼淚
第四章:情緒的社會與政治規範
眼淚的缺席
在里姆桑哭泣
瓦列斯:十九世紀小布爾喬亞的教育
第五章:煽情戲劇中的不幸
從動人情節到煽情戲劇
煽情戲劇及其觀眾的轉變
浪漫戲劇
演員的地位與劇種的演變
劇場情感的分寸
結語
注釋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原作者介紹
安·文森布佛(Anne Vincent-Buffault),法國歷史學家,專門研究感知歷史與情感史(英:History of emotions;法:Histoire des sensibilités)。著有《觸覺的感性史》、《衰退的感性:冷漠史的元素》、《友誼練習:18和19世紀的友好實踐史》、《工人菁英養成史:1940~1970年電力業和天然氣業(培訓的歷史與記憶)》等作。
譯者介紹
許淳涵,牛津大學現代語文所博士班在讀。1992年生於嘉義,台大外文系、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文學碩士畢。曾獲台北文學獎,也曾差點去威尼斯念口筆譯。現研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文學對中國的描繪和想像、性別與帝國、視覺藝術。譯有《漫遊⼥子:大城小傳,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網路與書)、《私運書的人》(商周)、《沉默的一百種模樣》(臉譜)、《我的風格畫畫全書》(奇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