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眼帶䲁蝦虎魚
- 拉丁學名:Gunnellichthys curiosus Dawson,1968
- 界:動物界
- 科:小帶䲁科
- 屬:䲁蝦虎魚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1尾;體長55.4mm。采自台灣:蘭嶼。
背鰭XX, 43;臀鰭39;胸鰭15;腹鰭I-4。
體長為體高的11.3倍,為頭長的6.4倍。頭長為吻長的4.6倍,為眼徑的5.9倍,為眼間隔的5.9倍。尾柄較窄,頭長為其長的3.5倍。
體頗延長,鰻形;背緣及腹緣平直,側扁;尾柄較短,其長略小於其高。頭中大,側扁。項部無低皮嵴。頭部無感覺管及感覺管孔(圖560)。頰部不顯著凸出,具若干條短小的感覺乳突線。吻短,稍大於眼徑。眼大,中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不突出於頭的背緣。眼下緣具1行環繞眼睛下半部的弧形感覺乳突線(圖560)。鼻孔每側2個,分離:前鼻孔呈短管狀,懸於上唇;後鼻孔圓形,近於眼前緣。口中大,前上位,斜裂。下頜頗突出,長於上頜,下方無橫列的感覺乳突。上頜骨後延,伸達眼中部下方。頦部無須。鰓蓋骨與前鰓蓋骨後緣光滑無棘,無任何感覺管及感覺管孔。鰓孔小。鰓蓋條5根。具假鰓。
體及頭部被許多細小和埋於皮下的圓鱗。無側線。
背鰭1個,鰭棘部和鰭條部連續,始於胸鰭上方,止於尾鰭基部;基部很長,體長為其長的1.3倍,鰭棘部具21鰭棘,39鰭條。背鰭、臀鰭不與尾鰭相連。臀鰭基部較長,基部長約為背鰭基部長的1/2,體長為其長的2.3倍,無鰭棘,具37鰭條。胸鰭下側位,具14鰭條。腹鰭小,具1鰭棘,4鰭條;相互接近,左、右腹鰭不癒合成一吸盤。尾鰭圓菱形,頭長為其長的1.2倍。肛門位於背鰭鰭條部起點的下方。
體淡黃色,腹側淺黃色;沿體背側具一狹的淺色縱紋,其下側具一橘黃色縱帶,自下頜前端經眼的後方漸變寬,至腹側該縱頻寬幾乎為體高的一半,縱帶向後伸達尾鰭基。鰓蓋上方具1黑色長方形小斑;尾鰭基部下方具1長條形黑斑。背鰭透明,具1綠褐色縱紋;臀鰭透明,邊緣綠褐色;尾鰭黃色;胸鰭、腹鰭透明。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分布於台灣
國外分布:
日本琉球列島、高知,印度-西太平洋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