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耐受的發生機制及小分子拮抗劑的發現

《真菌耐受的發生機制及小分子拮抗劑的發現》是依託山東大學,由婁紅祥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真菌耐受的發生機制及小分子拮抗劑的發現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婁紅祥
  • 依託單位:山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真菌耐受(即持留菌的產生)是不同於耐藥的一種自體調節機制,是導致臨床真菌感染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闡明真菌耐受的形成機制,發現具有抑制真菌耐受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對於治療臨床真菌感染具有重要意義。前期研究建立了真菌持留菌的快速識別與篩選方法,發現從苔蘚中分離獲得的聯苄、三萜類化合物能夠抑制被膜形成,減少持留菌的產生。在此基礎上,本課題通過最佳化真菌持留菌的篩選方法,篩選持留菌高產的培養條件,實現對持留菌的高效分離;開展持留菌基因組分析,闡明真菌耐受與基因表達的相關性,揭示真菌耐受的發生機制;建立真菌耐受抑制劑體外篩選模型,開展苔蘚及其內生菌中具有抗真菌耐受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分離、結構修飾和活性評價,尋找活性化合物;闡明活性化合物抑制真菌耐受的分子機制,並測定活性化合物單體或與臨床藥物聯合用藥的體內克服真菌耐受的作用,建立抗真菌藥物發現的新模式,為克服臨床真菌耐受奠定研究基礎。

結題摘要

該研究建立了白色念珠菌持留菌的快速識別和檢測方法,最佳化了持留菌高產培養條件,為持留菌的發生機制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建立了有效的抑制持留菌篩選模型;通過基因敲除等方法發現氧化應激相關基因參與了白色念珠菌持留菌的產生;首次揭示了真菌中廣泛存在的脂泡具有自我保護作用,脂泡可以將脂溶性藥物包裹在其中,抑制活性氧的產生發生耐藥;首次發現真菌被膜中的Als1和Als3蛋白能夠調控銅離子轉運體基因CRP1的表達,增強金屬銅殺菌的敏感性,這對理解銅對真菌被膜的清除作用具有重要價值;對7種苔蘚和8種苔蘚或地衣內生真菌進行了化學成分的分離,發現了200多個化合物,對這些化合物進行抗真菌活性篩選,發現5類具有抗真菌的活性分子,從地衣內生真菌中分離得到的三聯苯類化合物通過破壞細胞膜的完整性發揮抗真菌作用;庚烯酮類化合物能夠效抑制外排泵的功能而逆轉唑類耐藥;二苯醚類化合物能夠引起胞內活性氧的升高,從而造成線粒體功能損傷和細胞膜的損傷,最終殺滅真菌,此外該類化合物還具有強的逆轉耐藥作用,與臨床藥物聯合使用不僅能有效清除懸浮態的白色念珠菌,而且對耐藥性極強的被膜也表現出強的清除作用;吡啶類化合物能夠干擾麥角甾醇的合成發揮抗真菌作用,該類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與臨床藥物氟康唑相當,而且對唑類敏感株和唑類耐藥株均表現出了極強的抑菌活性,而對秀麗隱桿線蟲無細胞毒作用,顯示了較好的套用開發價值;對150種地衣內生真菌發酵產物粗篩發現一株真菌的發酵產物能夠有效逆轉臨床白色念珠菌的唑類耐藥,卻無明顯細胞毒作用,對該菌發酵產物進一步分離得到一系列醌類衍生物,這類化合物能夠有效抑制外排泵的活性和多藥耐藥外排泵MDR1的表達實現耐藥逆轉;從龍葵中分離得到的甾體生物鹼能夠調控Ras1-cAMP-PKA信號通路有效抑制真菌毒力。本課題中建立的篩選模型以及篩選得到的活性分子對抗真菌劑的開發奠定研究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