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身說

儒家關於“反身內省”的修身方法的學說。是由孔子最早提出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省身說
  • 定義:儒家關於“反身內省”的修身方法的學說
  • 提出者:孔子
內容,發展,

內容

孔子認為,一個人道德的完善完全要靠自己的努力來達到。他對顏回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要使自己有仁德,把自己培養成有道德的仁人,只有靠自己,而不能依賴於別人。因此,孔子認為仁德並不是遙遠而不可企及的東西,要達到它關鍵在於自己的努力,“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基於這種認識,孔子主張在道德修養上一個人應當嚴格地要求自己而不能苛求於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同上)“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據此,孔子提出了道德修養上的反身內省的方法。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見了有德性的賢人,就應想向他看齊,見了不賢的人,便從內心上省察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不賢處。只有“內省不疚”(《論語·顏淵》),才能成為無所憂患無所畏懼的人,“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只要約束自己,就會很少犯有過失。但是,要能做到這一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為此孔子感嘆說:“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有鑒於此,孔子的弟子曾參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從而明確提出了“省身”這一概念。怎么樣做到“省身”呢?就孔子的論述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改過,孔子說:“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子罕》)子貢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知過而不改,這就更是過錯了,“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二是自勉,即己不如人,應盡力求勝;如有過人之處,亦應自謙。孔子說:“出則事公卿,人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論語,子罕》)又說:“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論語·季氏》)意即見了好的人和事,連忙想去接近,就像心裡只恐趕不上似的,見了不好的人和事,連忙避讓,就像自己的手要摸著熱湯似的;我曾經見過這樣的人,我也聽過這樣的話。至於隱居避世來成就自己的志願,遵義而行來實現平生所抱的大道,我曾聽過這話,我還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三是自強,即自強不息,培養毅力。唯有自強不息,方能收穫效果。孔子說:“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論語·子罕》)又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同上)能否省身,成功或失敗,其關鍵完全決定自己是否有毅力。

發展

孟子繼承和發揮了孔子的省身思想。孟子從“有諸己之謂信”(《孟子·盡心下》),即在道德修養上從嚴於律己而不苛責於人的基本思想出發,詳細地闡述了“省身”即“自反之道”。他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孟子·離婁下》)如果別人對我橫蠻無理,那末君子就一定先要自我反省。反身內省的結果感到自己並沒有違背仁、禮等道德原則,並沒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而那人還是橫蠻無理,這只能說明那個人是胡鬧的傢伙。所以碰到橫逆之來,必須首先反省自問,這就是“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因此,只有首先自己端正思想和行為,別人才能信賴你。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總之,行動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都應反身內省,從自己身上找毛病。只要自己行為端正,天下的人就會歸順你。由此可見,反身內省的功夫是修身的一個根本的方法。孟子比喻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上》)行仁的人好比賽箭的人一樣: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態而後放箭;如果沒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而是應反躬自問。反躬自問如果完全做到了誠實無妄,即一切都按照“善”這一根本原則辦事,那就是最大的快樂了。
孔孟儒學這種強調道德修養上的自律性、自覺性的反身內省思想,在《大學》和《中庸》中,還進一步發揮為要求君子慎獨的道德修養思想方法。所謂的慎獨,就是要求自己不僅在人群中,而且在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獨自一個人的情況下,也能十分謹慎地進行內心反省,堅持按照道德原則辦事。《大學》說:“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有善於己,然後可以責人之善;無惡於己,然後可以正人之惡。又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道德修養即為善去惡當實用其力,來不得半點虛假,更不能自欺欺人。例如,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為人。小人陰為不善而陽欲掩之,然欲掩其惡而卒不掩,欲詐為善而卒不可詐。就是說,一個人做了壞事,要想掩蓋也是掩蓋不了的,人們看他就像看透他的肝肺一樣。內心真誠的,就一定會露在外面,這正如曾參所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大學》)因此君子只有慎其獨,在一個人獨處時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反身內省、慎獨不僅是一種高度道德自覺性的表現,而且是一種很高的道德境界。《中庸》中也同樣談到了這一道理:“君子之道本諸身”,強調自身的道德修養,要求“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即君子因現在所居之位而為其所當為。又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裡所謂的“道”指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於心,也就是道德。因此,這裡的意思是,道德的準則是一刻也不能拋棄的,君子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亦即在無人監督的時候,更應十分謹慎和警惕。這是因為人的道德在隱暗的地方更容易表現出來,而細微的表象更容易顯露出人品。君子獨處時,必須小心謹慎地進行內心反省,看一看自己在這種時候是否會背離道德原則的要求。儒家的省身說由於強調了道德修養方面的自律性和自覺性,故此提供了道德修養中帶有普遍意義的重要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