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已成過去

《相遇已成過去》是近現代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此詩由五節構成。第一節直接描述兩個年輕人在愛情走到盡頭時行將分手的情形;第二節寫的是對於生命與愛情的沉思;第三節寫的是當失戀已成定局,“我”不得不坦然面對這個嚴酷的事實;第四節是對於未來的一種暢想;第五節是對愛情的重新回味,也是對自己失戀之後心靈狀況的逼真描畫。全詩句式嚴整,間隔韻嚴格,氣勢迴蕩委婉,語言自然口語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相遇已成過去
  • 作品體裁:現代詩
  • 作者:聞一多
  • 作品出處:《聞一多詩歌全集
  • 創作時間:1925年
  • 譯者:許芥昱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 中文版本
相遇已成過去
歡悅的雙睛,激動的心;
相遇已成過去,到了分手的時候,
溫婉的微笑將變成苦笑,
不如在愛剛抽芽時就掐死苗頭。

命運是一把無規律的梭子,
趁悲傷還未成章,改變還未晚,
讓我們永為素絲的經緯線;
永遠皎潔,不受俗愛的污染。

分手吧,我們的相逢已成過去,
任心靈忍受多大的饑渴和懊悔。
你友情的微笑對我已屬夢想的非分,
更不敢企求叫你深情的微喟。

將來有一天也許我們重逢,
你的風姿更豐盈,而我則依然憔悴。
我的毫無愧色的爽快陳說,
“我們的緣很短,但也有過一回。”

我們一度相逢,來自西東,
我全身的血液,精神,如潮洶湧,
“但只那一度相逢,旋即分道。”
留下我的心永在長夜裡怔忡。
  • 英文原版
The eye gladdened: touched the heart;
The meeting is done, let us part.
Courtly smiles will harden to grins.
Better end love where love begins.

A lawless shuttle is that of fate.
Ere grief is woven, change is late,
Let us warp and woof remain
Clean threads from love's freakish stain.

Let us part! Our meeting is through,
Though heart may hunger, heart may rue.
Your friendship's smile was undream'd of,
Still less hoped your signs of love.

Thus in after years if again we meet,
I famishing still, you replete,
Glad and unshamefaced I'lI say:
"Once we met but did not stay.

"Once we met, our paths converged.
All currents of my being surged
Once we met and parted soon."
In after years let my heart croon.

創作背景

此詩是聞一多1925年於紐約創作的,是當時聞一多給梁實秋的一封信中所附的一首涉及婚外戀的情詩,是聞一多對愛情這種相當個人化的情感形式的一種處理和表達形式。其最初用英文寫成,原詩無題。後來由許芥昱翻譯,發表於1981年的《詩刊》上。

文學賞析

聞一多是一個愛國主義詩人,他把熱愛中國文化傳統、熱愛東方文明看作愛國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因如此,聞一多詩歌中所抒寫的“愛”,大多數是“大我”之愛,是對於祖國、對於人民的愛,如《太陽吟》、《一句話》、《靜夜》、《死水》等。其實,在各種人倫情感中,愛情才是最基本的情感形式,愛情也是詩人寫作中逃不開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相遇已成過去》是理解聞一多愛情觀念與愛情表達的很好的視窗。
全詩由五節構成。第一節直接描述兩個年輕人在愛情走到盡頭時行將分手的情形。“歡悅的雙睛,激動的心”,這記錄的是兩個人最初相遇時的兩情相悅,激動萬分,那不過是過去的美好記憶;而如今,所有從前的美好都要結束了,因為“相遇已成過去,到了分手的時候”。臉上溫婉的笑容正在被苦笑所代替,心中的惆悵和落寞次第升起,失戀的痛苦如刀一般剜割年輕人的心時,他還恨恨地說“不如在愛剛抽芽時就掐死苗頭”。其實正如歌德所說:“哪個男子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愛情是年輕人最急切的心理渴盼和情感需求,追求愛情是正當的,就算失戀了也常有的。第一節的最後這句話,不過是一種不忍失卻愛情的極端表達方式而已。
詩歌的第二節,寫的是對於生命與愛情的沉思。愛的失落使詩人禁不住想到了命運,他說“命運是一把無規律的梭子”,明知道它在編織著生命的圖景,但就是無從把握住它。正因為無法把握命運,有了戀愛就可能有失戀,沒有非要入愛的沼澤,不如“永為素絲的經緯線”,從而“永遠皎潔,不受俗愛的污染”。放棄戀愛不就永遠不會失戀。這是多么富有真理性的斷言呀,但對於青年人來說,這又是多么難以做到的事情。
在第三節里,詩人寫的是當失戀已成定局,“我”不得不坦然面對這個嚴酷的事實。當過去的愛已經隨風而逝,付諸東流,一切的勉強都歸於無用,那么只能說“分手吧”,儘管說出這三個字時,心間會滴淌鮮血,“任心靈忍受多大的饑渴和懊悔”,但卻毫無辦法。誰叫“我們的相逢已成過去”,曾經相戀,從此將永遠分開,情感不會復原,這個時候,無論是“友情的微笑”,還是“深情的微喟”,都成了一種奢望,是“夢想的非分”“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胡適《夢與詩》),這節的最後兩句表達的是“我”對那份情感依依難捨的思想感情。
第四節是對於未來的一種暢想。分手之後說不定還將重逢,那個時候“我”還會感到欣慰,感到慶幸,因為畢竟曾經走過一段美麗的時光,“我們的緣很短,但也有過一回”,幸福如此短暫,正因為短暫,它才顯得異常珍貴,也才能夠令人珍惜。
第五節是對愛情的重新回味,也是對自己失戀之後心靈狀況的逼真描畫。“我們一度相逢,來自西東”,來自不同地方的年輕人相逢在一起,心與心碰撞出激情的火花,那是多么美好的時刻啊。於是,“我全身的血液,精神,如潮洶湧”。但是,一起走過的歲月又何其短暫,偶爾相逢又“旋即”分道。在分開之後,“我”的心將會像無法癒合的傷口一樣,永遠疼痛,“永在長夜裡怔忡”。這是愛的刻骨銘心,是失戀者難忘從前美好戀情的形象化寫照。
由此看來,在愛情面前,聞一多並不是一個不解風情的老憨形象,他的情感是纖細的,心靈也異常銳敏。《相遇已成過去》讓人們見識了聞一多的另一面:在愛國情重的背後,聞一多也不乏兒女情長。

名家點評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黃曼君:這首詩中有許多真摯動人而又詩意盎然的詩句,如“我們一度相逢,來自西東,我們全身的血液、精神,如潮洶湧”,“不如在愛剛抽芽時就掐死苗頭,願我們永為素絲的經緯線、永遠皎潔,不受俗愛的污染”,“分手吧,我們的相愛已成過去,我們的緣很短,但也有過一回”等等。作者在給梁實秋的信中寫道:“人非木石,孰能無情”,而梁實秋則說此詩“本事已不可考”想來這場婚外戀已確如詩中所說,在剛露頭時就已將它掐死。然而正是這一短暫感情在詩中的凝定,可窺見詩人作為現代人豐富的感情世界和勇於袒露胸襟的赤子之情。其間,寧願經受情感的痛苦而不願背棄人倫道德常情的“紅燭”精神仍在閃耀。正是因此,詩中也凝聚了東西方文化匯合、衝撞處的複雜文化內涵。(《黃曼君文集》第四卷)
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任孚先、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任維清:“詩無達詁”。既可以把它當作純粹的愛情詩來閱讀,也不妨把詩中的“相遇”當作一種美好理想的偶然遇合,而“分手”,則是即之而來的人生道路的離異。把理想當作心愛的戀人來描寫,在中外詩歌史上是不乏其例的。(《現代詩歌百首賞析》)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學會會員江勝清:本詩在藝術上比較典型地體現聞一多詩歌的藝術追求含蓄適度的抒情風格,體現了聞一多理性節制情感的原則形象的表達、嚴整的章節句式、嚴格的間隔韻和大致相當的音節,明顯地體現出作者對“繪畫的美”、“建築的美”、“音樂的美”的追求;較大的詩句跳躍,以及自然口語化的語言,也是本詩一個明顯的特點。(《大學語文》)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號友三,湖北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16年發表《二月廬漫記》。五四運動中積極參加學生運動,被選為清華學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學生聯合會。1920年,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新詩集《紅燭》《死水》是現代詩壇的經典之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